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秋園秋山歸隱圖
- 作者:黃秋園
- 創作年代:近現代
- 作品幅式:立軸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62厘米,橫49厘米
- 現收藏地:黃秋園紀念館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這幅圖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的山水國畫。
作品賞析
構圖飽滿,章法茂密,點線雖密集,但密而不滯,滿幅經營,所謂“上不留天,下不留地”,以繁取勝,繁滿的畫面又顯出空靈情致。作者利用擴大了的或以實化虛的點線和大小各異的黑團團來表達內心的感受,積墨的運用,使得畫面墨色較重。這種既有力度、又有美感的書寫性用筆用墨,顯得蒼茫潤澤,渾厚華滋。畫中的山石陽面有皴,融鬼臉、骷髏、斧劈諸皴於一畫。在畫面右下角·,有一人物正準備過橋進山,雖然畫得很小,但仍能形神兼備,把“忘歸迷卻來時路”畫題給予以深刻體現,可謂是該畫的點睛之筆。山腳下的樹的枝幹多以濃墨大點點出,近處的樹葉略施赭墨,遠處的茅屋略施淡赭。一道山泉自山間流下,給整幅畫面增添幾分活力。遠處的茅屋又于山間半隱半顯,頓時讓人聯想到“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山間的茅屋、清澈的泉水、前行的路人所表現的幽靜都是畫家無心功利與居山伴水的野逸情懷的真實寫照,這種深厚博大的氣象和精到的藝術表現力讓人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黃秋園(1914~-1979),筆名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退叟。江西省南昌市人。生前為南昌市人民銀行科員、南昌國畫研究會副會長。故後,江西省美術家協會追認其為會員。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黃秋園為“名譽兼任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黃秋園為中國畫研究院名譽院委委員。1988年江西為其建立紀念館。 1989年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黃秋園畫集》。在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台灣錦淦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黃秋園被列為自晉代、唐、宋、元、明、清至近現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
被中國書畫界譽為“當代陶淵明”的黃秋園,是一位悟性很高、基本上靠自學成才的畫家。由於他不肯趨勢媚俗,故在世時,幾乎成了人仃嘶說的“盛世遺賢”。但在黃秋園去世幾年之後,他的作品被公諸於世,便震動了中國畫壇。看完他兒子為他在北京舉辦的畫展後,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大為震驚,發出了“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的感嘆。
黃秋園堅持中國畫藝術的價值精神,成功地繼承了中國民族繪畫的傳統精華,大膽探索,獨樹一幟。從對古人作品的臨摹、體驗以及自然山水的印證中,他成就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而躋身於當代山水畫大師的行列。李可染先生曾為黃秋園的作品親自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嘆服!”如此高的評價是極少見的。石濤的瀟灑風神、筆墨功力的深厚、畫中山川的天賦靈氣,都令他十分傾倒,可謂受其深遠影響。在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中,具有北宋范寬、郭熙的風格。成熟期的藝術中能具有深厚博大的氣象和精到的藝術表現,不能不歸范、郭等北宋大師們藝術精神的薪傳。黃苗子、啟功兩位先生也曾說,黃秋園的筆墨功力在當代可能找不到第二個。黃秋園傳統功力深厚、修養淵博,惜其傳世作品極少。這幅《秋山歸隱圖》是畫家對深秋時節隱居於深山的描畫。該作鈐朱文印“秋園”一方。由其款識“萬木森森起翠濤,一道懸泉如瀑布。小橋盡日聽秋聲,忘歸迷卻來時路。老園畫,時年六十有一”可知,此畫是其晚年的一件作品。黃秋園晚年的山水有兩種面貌:一種筆法遠勝元人,丘壑雄奇錯綜,植被豐茂多變;另一種則格局近乎宋人,層巒疊嶂,骨體堅實,畫面不強調空間的縱深感,並把我國古代繪畫的“鬼臉皴”技法加以變化,創造一種稱為“骷髏皴”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