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磜鎮

黃磜鎮

黃磜(,用作地名則讀zhài)鎮在新豐縣北部,屬高寒山區鎮。東靠馬頭鎮和連平縣隆街、崧嶺兩鎮,西北與翁源縣龍仙、周陂兩鎮交界,南與豐城鎮和梅坑鎮接壤,轄區總面積247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圩鎮建成區面積0.6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7387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新豐縣
  • 面積:24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7387人(2017年) 
概況,沿革,地理環境,地圖信息,

概況

新豐縣轄鎮。位於縣境北部。面積24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7387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黃礤圩,距縣城25千米。

沿革

1949年屬第一區,1952年屬第五區,1955年屬附城區,1958年置營盤鄉,同年改新豐紅旗公社第七團,1959年置營盤公社,1961年更名黃磜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1996年,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黃磜鎮1個居委會和雪梅、梅溪、三岔、高群、黃沙坑、良壩、三坑、營盤、茶洞、秋洞、上下黃、西草、雪洞等13個管理區(行政村)。
【郵編】511120【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40233100:~001 121黃磜居委會 ~200 220三坑村 ~201 220梁壩村 ~202 220高群村 ~203 220黃沙坑村 ~204 220三岔村 ~205 220梅溪村 ~206 122雪梅村 ~207 220雪洞村 ~208 220營盤村 ~209 220下黃村 ~210 220西草村 ~211 220秋洞村 ~212 220茶洞村

地理環境

該鎮地處青雲山脈,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700米,年均氣溫比縣城氣溫要低一、二度。夏天晝夜溫差有15℃左右,年均降雨量1912.6毫米。土質以黃壤、紅壤為主。有耕地14843畝,其中水田11399畝,旱地3444畝。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糧經比例達3.7∶6.3,形成北部產菜區、中部糧菜混種區、西部種糧區的生產布局。該鎮種植的反季節蔬菜是省人大實施“一鄉一品”議案的扶持項目,2005年種植反季節蔬菜達23000畝(含複種),產量6萬多噸。其中佛手瓜常年種植面積達8000畝,產量5.3萬噸。佛手瓜、尖椒、玉角3個品種是獲得中國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的無公害蔬菜。“美少女”薄皮西瓜,獲得“廣東省人民最喜愛的特產”稱號。
該鎮有山地354189畝,有林面積25萬多畝,山地綜合開發重點是種植當地特色的油茶、竹子、桉樹、名貴花卉等。同時,盛產冬菇、蜂蜜、油茶、番薯、靈芝、生薑、茶葉、佛手瓜等。
水力資源蘊藏量1.15萬千瓦,建成小水電站26座,裝機容量達8000千瓦。已建3.4萬伏變電站1座。礦產資源有鐵、鋁、鎢、煤、錳、石灰石、瓷土等,其中瓷土資源十分豐富。
省道244線橫貫全境,縣道公路有黃磜—磜下公路,往西可通英德、佛岡,往北通翁源、始興、韶關,往南通縣城、龍門、惠州、東莞、深圳等地。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完成了寬頻網建設。
鎮內設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6所,在校學生278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有鎮級衛生院1間,鄉村衛生站13間。文物古蹟有封頂塔、梁壩八角樓、西蓮山寺等,革命舊址有高群村中共新豐縣委舊址、梁壩抗戰學校舊址、黃沙坑含水抗日根據地指揮部舊址、茶洞苗竹窩戰鬥舊址、梁壩革命烈士紀念亭、營盤革命烈士紀念亭等,已經開發的旅遊項目有櫻花峪景區、佛手瓜綠色生態園等。
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43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200萬元,農業產值6235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166元。
黃磜是革命老區鎮,黃沙坑村、高群村、梁壩村、三坑村等地是抗日戰爭游擊根據地,當地人民為新豐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磜鎮在明清時屬清貴都的黃茶鋪約和磜頭約,在民國時期屬五區的黃茶鄉和梁壩鄉。新中國成立後,屬第一區、附城區,1958年撤區改鄉時稱營盤鄉,後改為營盤公社,1963年11月改稱黃磜公社,後改稱黃磜區、黃磜鎮。

地圖信息

地址:韶關市新豐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