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白火絨草

黃白火絨草

黃白火絨草(學名:Leontopodium ochroleucum)為菊科火絨草屬的植物。分布在蒙古、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2,300米至4,5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乾燥草地、石礫地、沙地、高山、亞高山的濕潤以及雪線附近的岩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黃白火絨草標本黃白火絨草標本
多年生草本
根狀莖細,短或長達10厘米,有平臥至多少直立的分枝,被有密集的枯葉鞘,有多數蓮座狀葉叢和花莖密集成高達15厘米的植叢,或有時花莖單生或與蓮座狀葉叢簇生。
莖直立或斜升,極短或高5-15厘米,稀達20厘米或更高,有時無莖,不分枝,纖細,稀稍粗,稍屈曲、草質,被白色或上部被帶黃色長柔毛或茸毛,下部常稍脫毛,常有疏生近等距的葉;節間長1-2厘米,有時上部達3-5厘米;較高的莖有時達15個葉,低矮的莖只有1-2個葉。
蓮座狀與莖部葉同形,常較長,下部漸狹,長達6厘米,常脫毛,有寬長的鞘部;莖基部葉在花期生存;中部葉多少直立或稍開展,舌形,長圓形,或匙形,頂端鈍,或線狀披針形,頂端稍尖,通常長1-5厘米,寬0.2-0.4厘米,邊緣平,向基部稍狹,無柄,下部葉有長鞘,草質,有時褶合,兩面被密或疏生的灰白色稀稍綠色的長柔毛,有時毛呈絮狀而部分脫毛,有時上部葉被較密的黃或白柔毛。
苞葉較少數,較莖上部葉短,常較寬,橢圓形或長圓披針形,頂端圓形或稍尖,兩面被稍黃色密柔毛或茸毛,稀被灰白色疏毛或近無毛,與花序同長或較長2倍,開展成徑約15-25毫米的整齊密集的苞葉群。
頭狀花序徑5-7毫米,通常少數至15個密集,稀1個。總苞長4-5毫米,被疏或密的長柔毛;總苞片約3層,披針形,頂端尖,無毛,褐色或深褐色,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型,有時在外的頭狀花序雌性,或雌雄異株。
花冠長3-4毫米;雄花花冠管狀,上部三分之二狹漏斗狀,有卵圓形尖裂片;雌花花冠細管狀。
冠毛白色,基部黃色或稍褐色,常較花冠稍長;雄花冠毛稍粗,有鋸齒或短毛,上端多少粗厚;雌花冠毛細,有微齒。
不育的子房無毛;瘦果無毛或有乳頭狀突起或短毛。
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範圍

產新疆北部、西部及南部(清河、泥勒克、阿爾泰山、天山等)、青海(祁連、海晏等)和西藏中部、南部、西部(據文獻)。
黃白火絨草(圖1)黃白火絨草(圖1)
生於高山和亞高山的濕潤或乾燥草地、沙地、石礫地或雪線附近的岩石上。海拔2300-4500米。
也分布於蒙古、蘇聯(西伯利亞西部和中部、中亞)、錫金。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中藥名:老頭草
考證: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黃白火絨草Leontopodium ochroleucumBeauv. 的全草
性味功效:味苦;性寒。清熱涼血。

本種提示

此種有相當廣泛的分布和較多的變異,從莖單生至多數密集叢生,從無莖到有較高的莖(據前人記載,高達30厘米),從頭狀花序單生至多數密集,苞葉從卵圓形至線狀披針形,被黃白色密柔毛或茸毛至灰白色疏毛,可分出一些不同的類型;冠毛有時較花冠稍長;又據前人記載 (Hand. -Mazz. l. c.),頭狀花序有時散生成傘房狀甚至近穗狀。
黃白火絨草黃白火絨草
此外前人 (Beauverd, l. c.) 在西藏的標本中也曾描述了一些變種。這些變型和變種還未得到一般人的承認而通常被視為種的異名。
此種與矮火絨草 L. nanum Hand. -Mazz., 弱小火絨草 L. pusillum Hand. -Mazz. 和山野火絨草 L.campestre Hand. -Mazz. 之間曾經前人描述一些中間類型 (Hande-Mazz.);它與銀葉火絨草 L. souliei Beauv. 的親緣密切,也似有中間類型存在。故此種的界限和種內變異還待進一步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