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田洋船屋坐落於距涇縣城約40公里的群山環抱中的榔橋鎮雙河村。
基本介紹
簡介,典故,評價,其他,
簡介
黃田洋船屋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代“孝”的象徵。清道光年間,黃田鹽茶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在滬經商,生意興隆,業績蜚然。
典故
朱懷宗為滿足出門不便的母親,想見識一下“洋火輪”的夙願,與父親商量後按客輪的模樣在家鄉修建了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篤誠堂”又稱“洋船屋”。“船體”是一圈高高的圍牆,屋前有青獅、白象的兩座山,鬥神似的守衛在兩旁,鳳子河穿村繞屋而過。兩邊各有一個小門和從牆內伸出的下河石階 ——“舷梯”;內部格局極力模仿客輪,屋的最高處為“梅家村塾”,高出牆頭之上,酷似“駕駛艙”;花園為船頭,住宅部分為船艙,大院為船尾,船尾緣正中開一院門為進出的大門。現存有l 6單元,72間房,150多道門楣。 鳳子河從“船頭”分兩股,在“船尾”又匯成一股,猶如船在航行。整個建築總體布局、外型塑造、功能安排和細部處理精巧,無不展示了皖南清代建築的特色。青瓦覆頂,廊道相映,石板鋪巷,進到屋內,即使大雨傾盆,人們也可衣不沾雨,鞋不帶水地走遍每一個房間。黃田村除“洋船屋”外,還有保存較好的古民居80餘處,3000多間。
評價
經過四季風雨和歷年霜雪,至今,洋船屋風範依舊,古韻依存。那青磚黑瓦於陳舊清幽間訴說著歷史的曲折幽深,見證著主人的聰明才智。追尋洋船屋那散發出的獨特魁力,你會被一種美所深深感動。
洋船屋其外形酷似輪船,人們稱之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剛剛出現洋船,而在交通閉塞的黃田山區,就已造出了設計精巧、結構別致的洋船屋,堪稱是件奇事。
其他
洋船屋,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源於黃山脈的鳳子河水,沿著洋船兩側開鑿的深渠奔瀉而去。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正在逆水而上,在經歷了150餘年的風雨剝蝕、波浪沖刷之後,這艘龐大而又奇特的“洋船”仍在鳳子河裡“行駛”著。
洋船屋因孝而建。清道光年間,當時的黃田鹽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在滬經商,成巨富,並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講述外面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軼事。朱一喬的母親和妻子在聽到“洋火輪”的情形後,產生了想見一見的願望,因交通落後加之纏足致行動不便,難以出行,終未如願,稟性孝順的朱一喬為圓母親夙願,與兒子商議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輪船的建築一洋船屋。
洋船屋現有20餘幢房屋及附屬建築,占地面積4200多平方米,園內房屋錯落有致,巷道縱橫幽靜,住宅區和前後花園布局精巧,曲折多變,其間山池花木,疏朗宜人;亭台樓閣,古色古香。
在洋船屋邊還有一組古民居建築與洋船屋相呼應,由三大進主體建築和邊屋組成,有前院,院門外有用麻石鋪設的曬坦。遠遠望去,這組建築形似候船室,曬坦就像是停靠洋船的碼頭。
1998年5月,洋船屋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