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花葉病

黃瓜幼苗期感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呈濃淡綠色不均勻的斑駁,進一步發展為深淺綠色相間的花葉。病葉小而皺縮並有下卷趨向,葉片變硬發脆,植株矮小。果實受害後往往停止生長,果面呈深淺綠色相嵌的花斑。發病後期下部葉片逐漸變黃枯死。輕病株一般結瓜正常,但果面多產生褪綠斑駁,重株不結瓜或瓜呈畸形。溫室栽培的黃瓜,病株老葉上常出現我角形壞死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瓜花葉病
  • 正文:黃瓜花葉病 本病為病毒
  • 簡介:黃瓜病毒病又稱黃瓜花
  • 表現症狀:花葉病毒病:幼苗期染病
簡介,表現症狀,傳播途徑,發病規律,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簡介

黃瓜病毒病又稱黃瓜花葉病,是黃瓜生產中的重要病害,各地蔬菜產區均有發生,以夏、秋季發病較重,病株率達30%以上,對黃瓜產量和品質均有明顯影響。
黃瓜花葉病 本病為病毒病害,病源是黃瓜花葉病毒,英文名簡稱CMV,病毒直徑約28~30納米,近球狀的20面粒體。該病毒在室溫下乾燥72小時即失去活性,高溫65~70℃10分鐘即死亡。稀釋限點10 000倍以內仍有侵染能力。該病從苗期到大田期均可發生,發病初期葉脈呈半透明狀,幾天后就出現濃淡不均的典型花葉。病葉形成黃綠或深綠的泡斑,葉片扭曲畸形,葉尖細長呈鼠尾狀,葉基伸長,側翼變窄變薄甚至完全消失,發病早的植株明顯矮縮。病株根系發育不良。在田間普通花葉病與黃瓜花葉病很相似,難以區別,需要作血清學及電鏡鑑定。

表現症狀

1.花葉病毒病:幼苗期染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為深淺綠色相間的花葉,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新葉為黃綠相間的花葉,病葉小,皺縮,嚴重時葉反卷變硬發脆,常有角形壞死斑,簇生小葉。病果表面出現深淺綠色鑲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長,嚴重時病株節間縮短,不結瓜,萎縮枯死。
2.皺縮型病毒病:新葉沿葉脈出現濃綠色隆起皺紋,葉形變小,出現蕨葉、裂片;有時沿葉脈出現壞死。果面產生斑駁,或凹凸不平的瘤狀物,果實變形,嚴重病株引起枯死。
3.黃化型病毒病:中、上部葉片在葉脈間出現褪綠色小斑點,後發展成淡黃色,或全葉變鮮黃色,葉片硬化,向背面捲曲,葉脈仍保持綠色。

傳播途徑

1.種苗或土壤帶毒。子或土壤帶毒,多以蚜蟲作為傳病媒介,田間農事操作和汁液接觸也可傳毒。
2.昆蟲傳播:主要靠桃蚜棉蚜粉虱等刺吸式害蟲傳毒。
3. 田間農事操作和汁液接觸傳毒。

發病規律

環境條件與瓜類病毒病發生關係密切,發病適溫20~25℃,氣溫高於25℃多表現隱症。高溫、乾旱、光照強的條件下,蚜蟲發生嚴重,也有利於病毒的繁殖,且降低了植株的抗病能力,所以發病嚴重。此外,在雜草多、附近有發病作物、氣溫高、缺水、缺肥、管理粗放、蚜蟲多時發病亦重。

發病特點

黃瓜花葉病毒(CMV)毒源主要在多年生宿根雜草寄主植物或保護地蔬菜上越冬,以桃蚜、棉蚜的有翅蚜為傳播媒介。還可通過汁液如嫁接傳毒,但種子不帶毒。發病適溫20攝氏度。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2.加強管理:培育壯苗,及時追肥(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澆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綁蔓,摘瓜時要先“健”後“病”,分批作業。接觸過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淨或藥液處理。清除田間雜草,消滅毒源,切斷傳播途徑。
3. 防治蚜蟲等刺吸式害蟲:物理防蚜——覆蓋銀灰色避蚜紗網或掛銀灰色尼龍膜條避蚜,或進行黃板誘蚜(在棚室內懸掛黃色木板或紙板,其上塗抹機油,吸收蚜蟲並將其黏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