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花腐病

黃瓜花腐病

黃瓜花腐病是由瓜笄霉引起的、發生在黃瓜的病害。主要為花和幼果,發病初期,黃瓜的花呈水漬狀,後逐漸變成褐色腐爛;幼瓜頂部開始呈水漬狀,逐漸向上擴展腐爛,顏色呈褐色。

黃瓜花腐病多在保護地塑膠大棚栽培的黃瓜上發生,露地栽培也時有發生。該病會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迅速蔓延,乾燥時半個果變褐色,可降低黃瓜的食用價值。該病也可使果實腐敗,失去食用價值。

黃瓜花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起壟栽培、加強有機肥和生物肥的施用、加強溫度和濕度管理、及時摘除殘花以及細心調整植株。對已經發病的植株還可以及時進行噴藥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瓜花腐病
  • 外文名:Cucumber blossom blight
  • 病原:瓜笄霉
  • 為害作物:黃瓜
  • 為害部位:花、幼果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病害區別,

病原特徵

黃瓜花腐病病原為瓜笄霉(學名: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 Thaxt.),屬接合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長3-6毫米,無色、無隔,端部寬基部漸狹,長29.86微米,頂端產生頭狀膨大的泡囊,其上又生小枝,小枝末端又膨大為小泡囊,後又生小梗,頂端生出孢子,分生孢子單胞,檸檬狀或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面具縱紋,大小(12.5-21.3)微米×(8.8-12.5)微米。
該病原除侵染黃瓜外,還可侵染西葫蘆、冬瓜、節瓜、金瓜、豇豆、辣椒和甘薯等作物。

為害症狀

黃瓜花腐病主要為害黃瓜的花和幼果。一般從花蒂部侵染,向上蔓延到幼瓜。發病初期,黃瓜花呈褐色腐爛狀,幼瓜的瓜頂部分呈水浸狀,其表面可見稀疏白色毛狀物,毛狀物中間可見黑色頭點狀物。空氣乾燥時,病瓜外部變褐色。

侵染循環

病原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接合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春天侵染黃瓜的花和幼瓜,發病後病部長出大量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從傷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實。

流行規律

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日照不足、雨後積水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植株生活力衰弱及機械損傷嚴重造成傷口多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起壟栽培:黃瓜秋冬茬栽培,生長期長,一般採用大小行(小行行距60-70厘米,大行行距70-80厘米)起壟栽培,壟高25-30厘米。栽培前期,行間不覆蓋地膜,降溫後再覆蓋地膜,以降低空氣濕度,減少黃瓜花腐病發生機率。
  • 加強有機肥和生物肥的施用:土壤中有機肥含量少,會造成土壤板結,滲透性和透氣性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長,發病機率高。應加強有機肥和生物肥的施用,以調節和改善土壤結構,一般每畝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加適量生物菌肥)8-10立方米。同時加強鈣肥和鉀肥的補充,增強植株抗性。
  • 加強溫、濕度管理:高溫高濕條件有利於黃瓜花腐病的侵染和傳播,應及時調節溫室內的溫度,白天室溫控制在23-30℃(正午前後溫度高時,注意通風降溫),夜間控制在13-16℃。黃瓜生長適宜的土壤濕度為80-90%,空氣相對濕度為80-85%。進入冬季,溫度降低,嚴禁大水漫灌,應採取小水勤澆的方法澆水,以降低室內濕度,有條件的可採用滴灌。從11月上旬開始,行間覆蓋地膜,進行膜下澆水,以減少水分蒸發,降低濕度,同時保持棚膜清潔,增加透光性。正午前後及時通風換氣,降低室內濕度。4月中旬後,溫度升高,濕度降低,及時揭掉地膜,視情況噴水增濕。
  • 及時摘除殘花:每天檢查一遍溫室,發現有病殘花、病瓜、弱小瓜,及時摘除,帶出室外處理。要特別注意:拿過病花、病果後應及時洗手再繼續檢查操作,防止人為株間傳播。
  • 植株調整要細心:黃瓜整枝、落蔓時,要謹慎小心,不要碰傷黃瓜的頂花和幼瓜,最好在下午進行,此時植株水分少,相對疲軟,對頂花和幼瓜的損傷小,染病機率降低。

化學防治

  • 噴藥防治:對已經發病的植株及時進行化學防治。花期和幼瓜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9%烯醯嗎啉600-800倍液、50%苯來特(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1500倍液、60%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間隔7-8天交替噴藥,連續噴藥2-3次。

病害區別

黃瓜花腐病易與黃瓜灰霉病黃瓜菌核病相混淆。其主要區別在於,黃瓜灰霉病被害狀是使黃瓜幼瓜變軟、菱蔫、腐爛,病部表面密生淡灰色絨毛,其上沒有黑色點狀物,較大瓜受害時,組織變黃並有濃厚霉層,輕者生長停止,重者整瓜腐爛;黃瓜菌核病被害狀為幼瓜被侵染處呈水漬狀,菌絲白色,其上有老鼠糞狀菌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