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熱病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兩種,主要流行於南美洲、中美洲、非洲等熱帶地區,亞洲未發現此病。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傳染途徑,人體暴露,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健康效應,預防與控制,流行病學監測和國境衛生檢疫,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傳染途徑
黃熱病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兩種,主要流行於南美洲、中美洲、非洲等熱帶地區,亞洲未發現此病。埃及伊蚊是引起城市人間黃熱病流行的主要媒介,在人—埃及伊蚊中循環傳播,人是主要的中間宿主,埃及伊蚊在吸食黃熱病患者的血後兩周內具有傳染性。嗜血蚊屬的蚊種是熱帶美洲“叢林型”黃熱病的主要媒介。在非洲,非洲伊蚊是保存森林黃熱病毒通過猴—蚊—猴循環的主要蚊種。病毒也可以經蚊卵傳播。在烏干達及衣索比亞,辛普森伊蚊是林區邊緣人群居住區周圍的重要媒介。
人體暴露
人群普遍易感,沒有年齡、民族和性格的差異。感染後能迅速獲得長久的免疫性,沒有復發、沒有攜帶病毒性狀及二次感染。WHO計畫希望到2015年能在全球徹底消滅黃熱病,但現今估計,全球每年仍可出現20.6萬病例,其中1/4(約5.2萬)病例死亡。非洲和南美森林地區仍是黃熱病主要流行區。散發病例在全年均可出現。流行較猖獗,非洲則主要是幾內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賴比瑞亞、奈及利亞、貝寧、加納、象牙海岸、獅子山受威脅最大,疫情已向喀麥隆等國擴散。2009年5月前布吉納法索33個區縣760萬人接種了疫苗,多哥、馬里、塞內加爾也完成了疫苗接種,隨後喀麥隆62個區縣750萬人也完成了疫苗接種。2009年下半年接種國的疫情明顯緩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該病毒已得到有效控制。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健康效應
黃熱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3~6d,臨床表現差別很大,根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極輕型、輕型、重型和惡性型。極輕型僅有數小時至1~2d的發熱和頭痛;輕型患者有明顯的發熱、頭痛、噁心,伴有肌痛,輕度蛋白尿及相對緩脈,數日後恢復;重型患者上述症狀進一步加重,惡性患者可高熱至41℃以上,出現黃疸、尿閉、大量出血(如黑便、黑色嘔吐物、鼻出血、血尿)等,神經系統症狀顯著。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較輕。
預防與控制
控制媒介蚊蟲
防蚊滅蚊是控制城市黃熱病流行的最有效的防疫措施。首先,應儘早使用先進技術進行空中和地面的緊急滅蚊,例如:使用超低容量法噴灑高效、低毒的藥物,應在7~10d後按需要重複進行一次或多次。與此同時,應對當地居民進行滅蚊教育,要求他們和專業人員一起認真處理蚊蟲孳生地。如能及時而正確地使用上述滅蚊措施,一般可在短期內控制由埃及伊蚊所傳播的城市型黃熱流行。
預防接種疫苗
黃熱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保守,因此,17D黃熱病疫苗能抵抗所有的黃熱病毒株,單劑疫苗即可完全控制黃熱病。黃熱病毒疫苗株17D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減毒疫苗,它是通過在雞胚組織中傳代致使病毒結構和非結構蛋白基因發生多突變而獲得的。這種疫苗已套用了60多年,約有4億多人口接種,特別是在對流行地區的兒童免疫接種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接種疫苗是預防黃熱病最根本的措施,其目的有三:保護某些個體、法定免疫措施、緊急建立免疫屏障。
(1)保護某些個體是指:凡操作黃熱病毒的科研和醫務人員、進入黃熱病地方性流行區旅行的人和從事黃熱病防疫工作的人員都必須預先接種疫苗,但那些僅在大城市停留數日的人,按國際慣例也可不接種疫苗,但必須特別注意防蚊。許多國家規定,來自黃熱病地方性流行區的人進入國境時,必須交驗有效的疫苗預防接種證明檔案。凡經常在黃熱病流行區叢林中勞動的人,一律應預先接種疫苗。
(2)法定免疫措施是指:在黃熱病地方性流行區內的某些國家,曾明確規定,對全體居民進行疫苗預防接種。
(3)建立免疫屏障:如果已經發生黃熱病流行的緊急情況,則應對某些地區的居民進行疫苗的迅速集中接種,以建立免疫屏障。
流行病學監測和國境衛生檢疫
在一定時間內,對有地區的人群、脊椎動物和有關蚊蟲,進行流行病學監測。亞洲尚未發現黃熱病毒,故應加強我國的國境衛生檢疫。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和WHO(國際免疫接種證明),黃熱病疫苗接種需每10年實施加強免疫。居住在黃熱病流行地區的所有9個月齡或以上的人都應接種疫苗,遊客應提前10天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