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同名文章)

黃河象(同名文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河象》是劉後一創作的文章,曾收錄於國小課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象
  • 作者劉後一
  • 選自:“少年科學叢書”《大象的故事》
  • 作者筆名:湘江、劉博夫
作品信息,作者簡介,作品內容,

作品信息

《黃河象》是舊版國小語文九冊第二組的講讀課文。它是一篇文藝性的科學小品,選自“少年科學叢書”《大象的故事》。作者劉後一。文章先介紹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特點;接著介紹科學家們對這頭黃河象的假想以及這頭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最後寫象的化石發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是 “假想”,這一假想是科學家們根據一定的材料和科學道理作出的辯證的客觀的分析和結論。

作者簡介

劉後一 (1924~1997),筆名湘江、劉博夫。湖南湘潭人。民革成員。196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古脊椎動物學系。1942年任中國小教師和抗日戰士,1950年後歷任東北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幹部,中國科學院編譯局翻譯,科學出版社編輯,《化石》雜誌主編。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第一、二屆理事,《世界兒童》雜誌顧問。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山頂洞人的故事》、《算得快》等。科普集《算得快》獲全國科普作品獎,《北京人的故事》獲全國兒童優秀文學作品獎,《半坡人的故事》獲河北文藝作品一等獎,《人鼠大戰》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大象的故事》獲上海優秀科普作品獎,《算術遊戲》獲黑龍江科普作品獎,《獵過猛獁的人》和《中華國寶》(四冊)獲教育部、文化部等八單位少年兒童讀物一等獎,《珍稀動物大觀》獲全國保護環境一等獎。

作品內容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人們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頭大象正昂首闊步向前跑。那么,這頭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約二百萬年前的一天,碧空萬里無雲,太陽炙烤著大地,蒿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幾棵櫟樹呆立不動,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鴕鳥走來走去。一條彎彎的小河緩緩地向東流去岸邊盛開著一簇簇美麗的鮮花。
一群大象,在一頭老年公象的帶領下,撲踏撲踏地從遠處走來了。疲勞和乾渴,把它們折磨得有氣無力。一望見前邊有一條小河,它們就高興地跑起來。
公象跑在前頭,最先來到河邊。它伸長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淺, 它夠不著。它想,要是跨進水裡,美美地飽喝一頓,再洗個澡,那有多好哇!於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沒想到它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進去。又爛又軟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這樣重的公象呢?公象側起身子使勁掙扎,但越掙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頭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裡猛灌進去。緊跟在後邊的象群都停住了腳步,驚恐地望著在淤泥里掙扎的公象,它們嚇得顧不上喝水,回頭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公象終於不能動彈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公象被河水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它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卻慢慢地變成了石頭一樣的東西。
二百萬年過去了,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在公象安息的地方出現了一條新的大河——黃河。又不知過了多少萬年。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這裡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他們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後來在當地政府的指揮下進行挖掘 。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礫石。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像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從它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出它死後沒有被移動過,所以能保存得這樣完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