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歌。遠古時代,人們在與大自然搏鬥時發出的呼喊聲;收穫時,愉快地敲擊石塊、木棒,發出的歡呼聲和歌唱聲,形成了最早的中國民歌——勞動號子的雛型。號子產生於勞動又服務於勞動,既是勞動的工具,又是勞動的頌歌,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明顯。有的號子抒發了勞動者複雜的情感,有的反映了地理環境的特點,有的則描述了民俗風貌。號子的形成與當地民俗關係密切,既是勞動者能力的表現,也是本地區或行業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號子
  • 分類:民歌
  • 地區:黃河流域
  • 記載:《宋史·河渠志
歷史淵源,藝術特點,號子種類,黃河搶險號子,土硪號子,黃河船工號子,其他號子,獨特作用,保護勞動者,協調動作,鼓舞士氣,文化內涵,

歷史淵源

獨具魅力的號子,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如在抗日戰爭時期誕生的《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就採用了勞工號子的形式。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極大地激發了民族精神。近年來,“川江號子”和“黃河號子”相繼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和傳承。
黃河號子屬於勞動號子的一種,先民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共同協作,逐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黃河號子,在我們祖先“嗨喲嗨喲”聲中橫空出世。
黃河治理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工種,黃河號子也相應分成許多類別,諸如搶險號子、夯硪號子、船工號子、運土號子、捆枕和推枕號子等,各地區出現不同的流派,各種號子異彩紛呈,爭奇鬥豔。
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於卑薄之處,謂之埽岸”,這種“雜唱”就是號子。

藝術特點

黃河號子屬民歌的一個主要載體,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是人們參與集體協作性較強的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節勞動情緒而唱。
黃河號子的雙重功用,即實際功用和藝術表現功用。勞動號子的雙重功用表現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調節情緒,組織和指揮集體勞動;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價值。這二者的關係是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的,勞動的強度越大,對黃河號子音樂表現的制約也就越大。反之,勞動強度較小,黃河號子的歌唱者就可以有較大的餘力去斟酌和發揮其音樂的藝術表現。
律動性是黃河號子的主要特點之一。勞動動作的不斷重複及其節奏感,賦予黃河號子節奏的律動性。
一領眾和是勞動號子音樂的另一主要特點。黃河號子最常見、最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領眾和,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音樂形式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旋律常上揚,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複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感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重複進行。

號子種類

黃河號子主要包括黃河搶險號子、土硪號子和船工號子。
黃河自古多洪泛。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早已是千溝萬壑。周期性的泛濫,裹泥帶沙,造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河南處於黃河衝出峽谷的特殊位置,處在中游和下游的結合部,我們的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一起勞動、共同協作,漸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

黃河搶險號子

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主要用於打樁、拉騎馬、拉捆枕繩、推枕等。騎馬號節奏明快,聲調高亢激昂,催人上進。綿羊號節奏緩慢,可使人們的緊張情緒得到調整,常在人們疲倦睏乏時使用。小官號節奏先慢後快,柔中有剛,融緊張氣氛於娛樂之中。花號曲調優美,常與騎馬號配合使用,使人們的疲倦之意頓時消失。其內容大多取自於歷史故事,還有一些佳詞名句。還有一些題材是“觸景生情”之作,隨編隨喊。

土硪號子

是人們參與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整勞動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建築工地打工、打硪等勞動幾乎都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黃河中下游每年春秋兩季築堤勞動中流傳的“工號”最為壯觀。
土硪號子主要有老號,也叫慢號,其特點為“一掂一打”。即眾人隨著節奏用少許力氣將硪提(掂)離地面一尺余,然後落下,打第二硪時將硪拉離地面2.5米以上後落下,交替進行。新號預備號,也叫新號過門或三聲沖,無號詞,一般四句,用於號頭,亦稱四句號頭。新號開始時的動作與老號基本相同,也是“一掂一打”,但節奏有所區別。缺把號,也叫裁尾巴或擋山號,分慢缺把和快缺把兩種。緊急風,比缺把號更快的一種號,也叫快二八。硪頭(領號之人)喊號口述硪詞,每句最後以“呀”結束,應號者則以“嗨呀”相對。板號,也叫沾地起。顧名思義,石硪沾地後隨即拉起,是速度最快的號。硪頭喊號僅叫硪詞,應號者快速接號。大定剛號,節奏緩慢,常在硪工疲乏時使用,用於調節緊張的情緒。打丁號,也叫扒坑號,打地基時,在牆柱等部位或需加強強度的部位,連打多硪,用於增強壓實度。重疊號,號子喊到高興時,硪頭將號詞兩句並一句,應號者根據硪頭意思連打兩硪或多硪。二人對號,為調節現場氣氛,喊號時常以兩硪頭互相提問、交替應答的形式,以減輕硪頭喊號強度。綜合號,實際使用時,常將前述多種號子串在一起,使其有張有弛,快慢相間。打硪者表情隨之變化,將緊張的勞動氣氛融於娛樂之中,神清氣爽,鬥志昂揚。唱到高興時,常以二人交替對唱,使氣氛達到高潮,在激勵自身的同時,給旁觀者以美的享受。土硪號子號詞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及歷史故事或經典經驗等編排而成,熟練時可即興創作。

黃河船工號子

分“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和“推船號子”等。船工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們對黃河了如指掌,視船如命,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實踐中,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船工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複雜的感情,反映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如“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縴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深刻反映了黑暗歲月中船工的悲慘生活;而“一條飛龍出崑崙,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則體現了船工們對大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其他號子

另外,河段不同,黃河船工號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黃河中上游是黃土高原和豫、晉山地,谷深峽險、水流湍急。黃河船工們逆流而上,步步艱難;順流而下,提心弔膽。船工們在這些河段穿行,必須有同舟共濟之心、力挽狂瀾之膽。這時候,使用的號子幾乎不用歌詞,全是“嗨、嗨”之聲。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後,水流平緩,號子也多緩慢悠揚,頗具情趣。船工們往往唱一些歷史傳說故事,以解除疲勞,活躍氣氛。如“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等。

獨特作用

黃河號子在黃河治理與開發的實踐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護勞動者

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勞動者運用全身力氣揮舞勞動工具,勞動工具作用於受力點上的剎那間,勞動者腹內憋足的氣必須隨著喊號聲釋放出來,才不致損傷內臟。這種“嗨!”“哈!”的簡單號子,是勞動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現象,所以經久不衰。在集體勞動中,靠號子傳遞信息,規範動作,行止一致,有利於安全生產。

協調動作

治理黃河是造福自然的偉大事業,需要很多人集體勞動,必須統一行動,這就要靠號子指揮。如北宋時做埽,數百人“雜唱”,其目的在於“齊挽”,步調一致才能勝利。現在摟廂時,領號人指揮拉繩,常常喊:“丟這根、拉那根、拿鑿子、拴繩……”眾人接喊:“嗨!嗨!”動作整齊協調,勞動效果非常好。推枕或推籠時,在“嗨來來”的虛詞號子聲中,領號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失時機地插入實詞。如:“南頭,用勁!北頭,慢點!”這樣協調運作,就能使枕或籠平衡入水,達到預期目的。抬重物時,也靠號子統一步調,使艱巨的任務順利完成。硪工號子隨時指導硪工掌握起落“火候”,行動一致,用力均衡,保持石硪拉得高、落得平、打得狠,確保工程質量。

鼓舞士氣

治黃施工多屬重體力勞動,極易疲勞。號子就像戲劇中的鑼鼓,催人奮進,甚至樂此不疲。如硪工號子《十道黑》,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適宜輕型硪。領號人喊完一句,眾人齊接:“嗨呀!嗨呀嗨!”此起彼伏,工地一片歌聲,用音樂統率行動,人人心情振奮,個個幹勁倍增。重型硪用慢調號子,領號人喊:“同志們齊努力啊!”眾接:“嗨呀嗨呀嗨!”領:“拉起咱們的夯喲!”眾:“嗨呀嗨呀嗨!”夯硪有節奏地進行,有勞有逸,有張有弛,幹勁自然就能持久。用手硪打樁遇到硬土層,樁打不下去,領號人馬上大聲喊號,眾人一齊加大力度,很快就可攻難克艱,鼓舞士氣的作用十分顯著。

文化內涵

一首好的黃河號子,內容健康,格調清新,詞句優雅,代代相傳,深受民眾喜愛。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號子的內容更加豐富、健康。它不僅僅是唱歌、順口溜,也頗富文學色彩。它更可貴的是把治黃工作意義,如何保證工程質量、標準,主人翁應抱的態度,以及施工狀況,都融合於黃河號子之中。成為民眾自編、自喊、自樂、自我教育的良好教材和施工的真實記錄。如一首硪工號子中有這樣的句子:“太陽滾滾落西山,鳥投樹林虎歸山。行路客人都住店,千家萬戶把門關。”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千家萬戶都關門休息,只有治黃工地上萬馬猶酣,客觀上反映了治黃工作的無比艱苦。黃河號子音韻優美,工地上熱火朝天,歌聲震天,局外人也樂于欣賞。工地附近的村頭路上,不時傳來孩子們奶聲奶氣的歌聲:“嗨呀嗨呀”,可見其感染力之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