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黃河號子(濱州市)
- 主題詞:黃河號子,濱州,傳統音樂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1856年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東省濱州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山東境內的黃河素有“地上懸河”的稱號,河流兩畔築有高高的大壩,而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不一樣的音樂事物,也就有了具有鮮明修壩築堤特點的黃河勞動號子。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黃河上中游只有船工號子,沒有勞動號子,從河南的孟津縣至入海口,築有大壩的這一段黃河,才產生了夯號子、打板號子、捆柳號子、打樁號子等獨具一方特色的勞動號子等,而濱州又是人民治黃的發祥地之一,黃河號子也就隨著人民民眾的治黃修壩、玩船航運而產生。
歷史淵源
濱州市地處黃河下游,轄區位於黃河兩岸,沿黃河而下可直抵入海口,進入渤海。公元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縣(今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道形成現在的黃河河道,泥沙積累,漸成地上河。為防水患,自1856年起分別從河南省孟津縣的牛莊和孟州的中草坡始至黃河入海口修築了南北岸大壩。在寬闊的黃河河面上,人們開始水上運輸,大型帆船可以出黃河口,經渤海駛往大連等地。
自1856年開始修築大壩,沿黃勞動人民在運土、打夯時,為了用力的一致所發出的呼喊,逐漸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夯號子,並在一百多年的傳承中不斷發展完善,為民間音樂增添了新鮮內容。
基本內容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黃河上中游只有船工號子,沒有勞動號子,從河南的孟津縣至入海口,築有大壩的這一段黃河,才產生了夯號子、打板號子、捆柳號子、打樁號子等獨具一方特色的勞動號子等,而濱州又是人民治黃的發祥地之一,黃河號子也就隨著人民民眾的治黃修壩、玩船航運而產生。濱城區的黃河號子分為船工號子(當地又稱玩船號子)和黃河勞動號子兩類。船工號子即船員們在河上集體作業時,為了用勁一致所發出的呼喊聲,它包括拉蓬號子、搖櫓號子、拉套號子、挖棹號子、拉錨號子、推船號子和推車號子等。而黃河勞動號子又有夯號子、捆柳號子、打樁號子和打板號子等幾種類型。夯號子即在修築大壩時,為了使築土更加密實,在打夯時集體發出的叫喊聲;捆柳號子是指在多人在捆柳枕(將柳枝捆成1.3米粗,4—6米長得圓柱體,用於鞏固築土)一起叫唱的號子;打樁號子,顧名思義就是在下樁、打樁的時候叫唱的號子;還有一種叫作打板號子,只用於修築壩頭時使用,過去沒有開採石料的技術,護理壩頭只得用秫秸(高粱秸),為了使秫秸頂端整齊,工人用帶把的木板將其打平時所叫唱的號子。
基本特徵
黃河號子並無無任何樂器伴奏,卻同樣蘊含著巨大的感染力,這些號子從調式和調性上都相當豐富,從節奏和節拍上各有所長,從結構和旋律上各有特點。有的鏗鏘有力,緊促奮進;有的抒情悠揚,內涵豐富;有的方言濃厚,地域性強;有的即性填詞,幽默詼諧;總之包羅萬象,涉及面廣闊。
主要價值
黃河號子具有強大的號召、號令、招呼的作用力,在黃河畔用號子的聲音節奏統一船工們的勞動作業節奏,不僅能加強勞動注意力、調解勞動情緒,而且能夠減輕勞動疲勞、提高勞動效率。
瀕危狀況
黃河號子產生於黃河,發展於黃河。如今,黃河航運早已停航,大壩也已採取淤灌的方法,而黃河號子也就沒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