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牌汽車產於1960年,濟南汽車配件廠更名後的濟南汽車製造總廠製造出中國首輛重型卡車黃河系列JN1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牌汽車
- 外文名:The yellow car
- 隸屬:濟南汽車製造總廠
- 地位:中國首輛重型卡車黃河系列JN150
產品由來,發展經歷,
產品由來
1958年4月29日《濟南日報》發表了題為《黃河牌汽車昨天誕生》的報導。該報導說:“本市第一輛自製的汽車,昨天在濟南汽車配件廠誕生了。它的名字是‘黃河牌’。”據報導介紹,這輛JN220型黃河牌汽車是以濟南汽車配件廠為主,由濟南汽車修理廠、公私合營濟南汽車修配廠、第二汽車修配生產合作社和第一輪胎橡膠品修配供銷社的通力協作試製成功的,整個試製過程只有17天。這是一輛客貨兩用吉普車,最高時速可達90公里,可乘坐8人,最大載重量為一噸。 1960年5月4日,毛澤東主席到濟南視察時,在珍珠泉展覽會上參觀了黃河JN150型樣車;1966年1月11日,朱德委員長視察濟南汽車製造總廠,並為黃河牌汽車題寫“黃河”二字。60年代後期黃河牌JN150型汽車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改革開放後,濟南汽車製造總廠發展為中國重汽集團,一度輕視黃河牌汽車的開發,重點製造引進的斯太爾系列,企業發展也遇到困難。2001年,中國重汽下放濟南市管理。2003年以來中國重汽與國外合作,聯合設計開發了全新系列的中高檔中重型汽車“黃河王子”“黃河少帥”“黃河將軍”系列汽車。
發展經歷
1958年是中國歷史上極其不平常的一年。這一年,“大躍進”的號角響徹雲霄,傳遍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汽車行業同樣出現了遍地開花,全面“大躍進”的局面。為跟上“大躍進”的步伐,國家各項建設又急需汽車,為此,濟南汽車配件廠提出試製汽車的建議。
不管用現在還是當時的標準來衡量,那時的濟南汽車配件廠要製造汽車是根本不可能的。該廠的前身是始建於1935年6月的國民黨山東省建設廳公路局濟南車機廠。風風雨雨十幾年,至1948濟南解放時,全廠僅有200 餘人,8台工具機,只能進行簡單的汽車維修。解放前有人曾想製造汽車配件,幹了一年才弄出一副脹圈和活塞。本來脹圈應該脹,它卻不脹,而不該脹的活塞,倒是見熱就脹,根本不能用。濟南解放後,工廠獲得了迅速發展,由修理汽車發展到製造汽車配件,但由於基礎差,條件仍很簡陋。這樣一個廠,要製造汽車這種現代化工業的複雜產物,被認為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因此,在試製汽車的建議剛提出時曾遭到廣泛的質疑。然而,在那“一天等於二十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奇蹟”層出不窮的時代,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1958年2月6日至3月28日,中共濟南市委召開了市、區、基層三級幹部會議,進一步深入動員全面“大躍進”,奠定了全市“大躍進”的思想基礎。在此形勢下,那些對生產汽車持懷疑態度的人被扣上“懷疑派”、“算帳派”“觀潮派”等等帽子,廠黨委連續修訂了5次生產躍進計畫,最終作出了試製汽車的決定,並於4月1日向市委提出《關於十月一日國慶節試製成功一種汽車(車型:仿蘇戛斯69)的報告》。這樣一個敢想敢幹、已屬冒進的“躍進”計畫,在職工代表大會上卻遭到了強烈“反對”。有人認為,新中國的汽車配件廠,不能只修萬國車,而要生產出自己的車。根據現有的設備技術條件,不但能造出汽車,時間還可以大大提前。正在這時,中央一機部六局(汽車局)張局長和省委工業檢查團先後來廠檢查工作,在聽取了匯報後,不僅予以肯定,還分別提出了“七一”和“五一”出車的可能性。他們的建議使全廠躍進的情緒更加高潮,廠黨委立即作出“五一”生產出“爭氣車”的決定,並召開了全體職工為“五一”試製汽車的誓師大會,掀起了一個民眾性的生產汽車的高潮。此時距“五一”只有2 5 天了,全廠從幹部到民眾,從技術人員到工人,在為國爭光、為廠爭氣的精神鼓舞下,都表現出了高昂的幹勁,提出“從現在(四月初)到‘五一’禮拜不休息,試成汽車為祖國增光向五一獻禮”。在“沒有圖紙,我們就照實樣乾,沒有設備,我們啃也要把它啃出來!”的口號下,全廠上上下下投入了研製汽車的熱潮。
試製汽車,按常規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為按時完成任務,全廠打破了技術管理、生產管理、經營管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在一無經驗,二無圖紙的情況下,就把樣品車全部解體,由設計員、工藝員、老技工組成工作班子,邊進行零件測繪,邊進行工藝分析,編制零件加工方法和工藝路線。沒有設備,就因陋就簡,自己試製。在製做零部件時,先不做工裝和工藝方案,小件分配到人,大件成立攻關小組,測繪與試製同時進行,很快就製造出了前橋、後橋、變速箱、車架、方向機、減震器、前後傳動軸和制動系總成等9大汽車總成,並備齊了所需零部件。在各地協作單位的大力配合下,從4月2日開始蒐集樣品拆車,到4月8日完成技術準備,4月9日開始進行加工和組裝,至25日總裝完成,僅用了17天的時間就試製成功,比“五一”又提前了5天,實現了躍進目標。
在汽車試製的同時,為汽車起一個好聽的名字也提上了議程。經多次提議醞釀,最後定名為黃河牌。因為濟南地處黃河岸邊,黃河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象徵著華夏民族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濟南生產的汽車也要象黃河水那樣奔流向前、馳名中外。4月21日,一機部六局來電,同意仿製蘇聯嘎斯69並命名為黃河牌。
黃河牌JN220型吉普車的試製,結束了濟南乃至山東省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也成為該廠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58年8月,濟南汽車配件廠改名為濟南汽車製造廠。這一成功,也使人們的躍進情緒更加高漲,人們愈加相信:事在人為,只要敢於打破因循守舊的圈子,挖掘現有設備的潛力,更好地去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和大膽創造精神,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蹟;只要堅信人民民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放手發動民眾,並且同人民民眾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濟南汽車製造廠以不斷革命的精神為指導,躍進再躍進,年內,又以同樣的方式試製成功了紅旗牌D420型載貨汽車(58年10月生產3輛)、黃河牌JN130型載重汽車(1958-1960年總計生產83輛)和JN110 型簡易汽車(類似於機動三輪車,只生產了1輛)。隨著汽車的陸續試製成功,濟南汽車製造廠制定了更加宏偉的規劃,準備立即投入汽車的小批量生產,當年要生產一百輛載重汽車,1959年計畫生產1000輛,到1962年年產量要達八萬輛,並且要設計試製1.5噸載重汽車、小型公共汽車、自卸汽車、冷藏車、消防車、小型載重汽車、中型公共汽車和重型載重汽車,爭取3年內建立起自己的汽車系列。
1958年,濟南汽車製造廠全年實際生產汽車30輛,總產值比1957年增加51%,生產能力達到翻一番的躍進指標水平,實現了躍進計畫。但這些成績的取得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了實現超出實際的躍進計畫,全廠大搞民眾運動,在規章制度方面大破大立,違背了客觀規律,加之由配件生產轉為成套性汽車生產,無論在設計上,工藝上,還是組織生產和協作工作方面,均缺乏經驗和具體措施,因而在生產汽車過程中,不管是圖紙上,工藝過程上,還是組織生產,外購協作上,均出現嚴重的混亂現象。如鑄件廢品率1957年為8.6%,1958年高達15.4%;人身事故1957年116人次,1958年增加到273人次;1959年6月剎車鼓的廢品率曾高達43%。1959年中,在質量檢查中,檢查了方向機17個主要零部件71個主要部位,有66%不合格。 1958年試製的幾種汽車由於是“大躍進”的產物,倉促突擊,技術準備不足,因此質量很差。但這一試製生產汽車的實踐,鍛鍊了職工隊伍,提高了職工技術水平,積累了經驗教訓。濟汽意識到,在一個企業里,生產不同種類,不同系列的幾種汽車,對今後的批量生產、技術進步、質量提高、設備更新等都有難以克服的困難,此路難以行通,不能盲目繼續試製下去。經過分析,濟汽認為:我們對汽車的生產由於鋼材的緊張和投資的關係,以及現有條件就不能從大批生產汽車來考慮,應該是找一個需要量小的和社會上所需要的,而且又沒有一個廠來生產的新品種來考慮,才合乎我們的實際條件。 1959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六局(汽車局)召集全國有試製能力的汽車廠家,在北京召開試製汽車的車型分工規劃會議。當濟南汽車製造廠得到訊息派人趕到北京時,車型已分完了,只有7至8噸的車因技術要求高沒有廠家敢幹,而且國家沒有投資。儘管濟汽當時並不具備試製、生產重型汽車的條件,但為了濟汽今後的發展,在“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躍進”形勢下,濟南汽車製造廠接下了這一任務。
1959年10月,在長春汽車研究所的協助下,濟汽選定了捷克產斯考達重型載貨汽車為仿製的樣車,正式開始試製。這種汽車結構複雜,精密度高,總計有135個分組,10663 個零件(不包括發動機),需要鑄、鍛、熱、沖等多工種加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這對剛剛由配件生產走向製造汽車的濟汽來說,困難是相當大的。當時的濟汽不論是鑄、鍛毛坯,還是冷熱加工手段都不健全,特別是缺少生產汽車關鍵零部件的冷熱加工設備。如前軸(前梁)長1800mm,重102.5KG,工廠根本沒有重型模鍛錘鍛打。沒有鑄鋼工種,鑄鋼件無法生產。沒有衝壓設備,解決不了車架的縱梁和駕駛室的大型覆蓋件壓型。這幾大難題像攔路虎一樣伏臥在汽車試製的道路上。製造這種重型汽車,即使在具有現代化設備的西方國家,300多技術人員也要半年多才能完成,而濟汽當時只有30名技術人員,設計人員僅有6名,沒有大型設備,沒有專用工具機,沒有經驗,沒有技術資料,資金、材料緊缺,可謂困難重重。
為了早日完成試製任務,濟汽再次採用了土、洋結合,大規模的民眾運動的方式。在黨委的領導下,全廠動員,集中力量,分段組織,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黃河大會戰”。整個試製過程劃分為測繪、工藝、工具製造、部件製造、總裝配5個階段,集中了全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中的能工巧匠,並在山東工學院的支持下,組成了“三結合”攻關隊,開始了樣車測繪和試製工作。參與試製工作的人員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僅用40天(按常規需1年零2個月)時間就繪出了幾百張草圖。隨後通過採用土法做工裝,自製設備等手段,靠簡陋的設備和手工敲敲打打生產出了幾千個零部件。經過4個半月的拼搏奮戰,1960年4月15日,終於製成了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黃河牌JN150型八噸載貨汽車,比一機部要求“十一”國慶節出車的時間提前了近半年。
但“大躍進”式的突擊也帶來了嚴重的質量問題。7天的突擊雖然裝配出了3輛汽車,但因生產技術準備工作不充分,部分工裝和圖紙沒有得到嚴格的驗證,有的零部件加工不規範,導致汽車質量太差,不得不返工調整近一個月。此時的當務之急本應是儘快解決汽車生產中的技術、設備、配套等各種問題,提高汽車的質量,但1960年是“大躍進”運動的又一個高漲年。為適應“大躍進”的形勢,濟汽1960年的年度計畫前後曾經過8次變動,由開始的2047萬元,到2400-3650-2900-3600-2600-3200萬元,直到1961年1月才落實為2400萬元。1960年全廠加班加點1126980 小時,比1959年的37055小時上升343%。在這種形勢下,1960 年8月30日,濟汽出台了《濟南汽車製造廠JN150型八噸半載重汽車1961年生產水平達到1000輛的快速上馬措施方案》 。9月2日,又制定了《濟南汽車製造廠附設簡易汽車工場的措施方案》,計畫年產JN-110簡易汽車1000輛。 在此大幹快上的形勢下,JN150汽車無暇顧及質量問題,導致汽車質量十分低劣,“遠看一枝花,近看一臉疤”,這就是當時用戶對8噸車的形容和評價。有的用戶還不無譏諷地說:“黃河車該響的(喇叭)不響,不該響的(零件)都響。”1961年初,副廠長王子開駕車去青島開會,藉機試車。車子剛出濟南,擋風玻璃就掉了下來。一路上不是這部件出毛病,就是那零件出問題。跑跑修修,修修跑跑,等到了青島,會議早結束了。嚴重的質量問題,使JN150汽車無人敢要,積壓的20部車占用資金57.5萬元,既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又影響了社會需要。
嚴峻的現實使黃河人認識到了質量問題的重要性。隨著“大躍進”運動的結束,從1961年開始,全廠組織力量改進產品設計,全面整頓產品圖紙和工藝檔案,完善工藝資料,並先後製造和改裝了專用、高效率的簡易設備1台,通用工具機20多台,製造了上千套胎模卡具,設計和製造了3000多套工藝裝備,使黃河車的質量有了一個飛躍。 1963年10月,黃河牌JN150型8噸載重汽車順利通過了一機部汽車局的鑑定,同年11月一機部批准該車定型,並可投入批量生產。從此,在祖國的大地上,有了一條流動不息的鋼鐵黃河,濟南汽車製造廠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儘管在試製、生產汽車的過程中歷經挫折,但這一過程也為後人積累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黃河人認識到:“試製工作應當分階段,嚴格按照正規的方法進行”“如果不顧工作的階段性而任意跨越,以後必定要補課,而且還會造成損失。”“一定要以科學分析的態度對原則性問題作出決定,否則會走彎路。” 黃河牌JN150型汽車的試製過程充分說明光憑熱情是無法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須嚴格按規律辦事。但是,在原材料缺乏,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濟南汽車製造廠以配件養汽車,以老車養新車,以低水平養高水平,小雪球滾成大雪球,在維持供應社會汽車配件的情況下,試製生產了汽車,在短短的幾年中,從一個簡陋的汽車配件廠發展到國家定點汽車生產廠,在這個過程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也是必須堅持的。 在新世紀初的今天,雖然“黃河”牌JN150型載重汽車已被更先進的車型替代,但由它孕育的“黃河”牌重型汽車已成為我國汽車行業的馳名品牌,濟南汽車製造廠也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以其為主體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是我國重型汽車的主要生產基地。2001年元月18日,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標誌著重汽集團的發展在新的世紀將掀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