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質

黃河水質

黃河水污染日趨嚴重。排入黃河的廢污水總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21.7億噸,增加至90年代初期的42億噸。黃河幹流上大的污染源有300多個。據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重點河段可滿足生活用水的河長僅占評價河長的29.2%。黃河水質較差,劣五類水質占39.5%,幹流水質略好於支流。支流61.9%的斷面水質為劣五類,主要污染指標包括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反映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

基本介紹

污染情況,污染原因,變化過程,專家介紹,水質檢測情況,

污染情況

專家分析
專家指出,來水量少是導致黃河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與多年平均來水量相比,2013年上半年黃河來水量偏少32%—50%。由於降水量少,2014年以來,黃河出現罕見的全流域性乾旱。2015年五六月,黃河乾支流普遍來水偏少,來水量為50年來的最低點。

污染原因

近十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加之天然來水量偏少,黃河流域水質污染日益加重。

變化過程

據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最新發布的《黃河流域近十年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表明,近十年來,黃河流域水質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形勢更為嚴峻。二00三年黃河流域地表水超三類水質標準(以下簡稱超標)河長達百分之七十八點六,與一九九四年的百分之六十八點八相比,有所上升。近十年間水質最差的年份為一九九七年及二00二年,其超標河長分別占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八十點六。
與全流域水質情況相比,黃河幹流污染髮展趨勢更為嚴重。二000年以後,水質急劇下降,至二00三年超標河長達百分之七十八點一。與一九九四年相比,超標河長上升幅度已達百分之二十點七。目前,黃河幹流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烏達橋、三湖河口至喇嘛灣以及潼關三門峽等河段。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等。
從支流來看,歷年來水質均很差,超標河長所占比例一直都高居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五之間。目前,污染嚴重的支流主要有湟水汾河涑水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其入黃河段水質幾乎常年為劣五類(劣五類水已基本失去水體功能)。與幹流相比,支流污染項目明顯增多,主要超標項目除在幹流上常見的外,還有溶解氧、氟化物、揮發酚、砷化物、重金屬等。

專家介紹

專家分析認為,造成黃河流域近十年水質污染逐漸加重的原因是,近年來流域生產和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廢污水排放量也隨之增大,而污染治理嚴重滯後,部分企業未實現達標排放,加之農業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同時,由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退化、降水減少、水量偏枯,水體稀釋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質變差。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儘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
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融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水質檢測情況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敏表示:“我國的7大水系中只有長江和珠江80%斷面達到地表水Ⅰ~Ⅲ類標準,黃河有60%達到上述標準,而其他河流只有30%左右的斷面達到標準,然而就是這些數字的取得也是經過了幾年嚴格監控的結果。”
中國北方最大的河流黃河在近10年來水質急劇下降。粗放型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黃河已經難負重荷,斷流事件時有發生。據2008年環保部的環境公報顯示:黃河水係為中度污染,尤其是黃河的支流總體為重度污染,“奔流到海不復還”的黃河“血液”已經不僅僅是裹挾著泥沙的水,海量的散發著刺鼻腥臭的各種廢水成為其難以去除的“血液毒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