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陝甘寧蘇區工會馬生堂來延長籌建工會組織。10月,成立黃河水手工會籌委會
1935年秋,陝甘寧蘇區工會馬生堂來延長籌建工會組織。10月,成立黃河水手工會籌委會,100名水手參加工會組織,配合紅軍河防部隊,沿河巡邏,防禦敵人破壞和襲擊,進行革命宣傳。10月29日,縣政府調馬頭關劉登科、孔萬義去延川縣馮家坪做羊皮筏子,為紅軍渡河東征作準備,有30多人參加。1936年1月,在滴水崖集中水手,由李國器、劉好信帶隊,到新關駛船,送紅軍東征。在雙廟河進行了重新整編,水手和工兵按營、連、排建制編在一起,其中水手1000多人,統一領導,明確任務,按船固定人員,擺渡過河。閻增光率領先頭部隊東渡。1月29日,在王家河用羊皮筏子擺渡一部,後用船擺渡1個軍。在新關渡口擺渡3個月,紅軍東征部隊全部渡過黃河。紅軍東征後,先後在馬頭關、八面窯、涼水岸等地將330名水手分配到10多條船上,執行擺渡紅軍過河的任務。劉思溫領導的雇員工會,20多名水手8個筏子參加擺渡,負責接應東征西渡部隊和戰利品。在馬頭關將紅三十軍戰利品和一個兵工廠渡過黃河。7月,召開延長縣工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成立延長縣工會委員會,白彥臣當選為主任,縣工會設秘書、組織、宣傳幹事。1938年,延長、固臨縣工、青、婦聯合成立抗敵後援會。積極動員工人參軍參戰,幫助自衛軍維護社會治安,製造刀、矛、土槍、土炮等武器,解決自衛軍、地方部隊裝備問題;捐助棉衣、糧食慰問前線戰士;組織農村工作團,分赴全縣村落進行抗日宣傳。延長石油廠、安河紡織廠供應部隊石油、布匹衣物。1943年2月,工、青、婦合併為抗日救國聯合會。1947年,延長廣大工人製造武器,生產石油、棉布、針織品供應部隊,參加擔架隊、運輸隊轉送傷員和物資。1951年,工會重建,由縣委組織部兼管。1957年,工會組織加強,縣工會設主席、幹事各1人,由呼鳴任主席。1963年4月,召開建國後第一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60名代表參加大會。會議總結工會工作,選舉由15人組成的縣工會委員會。不設專職主席,由縣委副書記呼延錄兼管,設專職幹事1人。同年成立職工業餘學校,設專職教師1人,開設政治、文化課,組織職工學習。每月組織2~3次舞會,重大節日開展體育比賽。年底,有基層工會90個,工會小組47個,會員1500人。1964年,開展職工講演活動,各行各業先進人物報告先進事跡,石馬科煤礦蔡維先等5人參加講演。1965年,延長縣工會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先進單位。蔡維先、思玉祥等14人出席延安地區工人積極分子表彰會,李玉勝等10人出席省表彰會。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開始,工會工作被迫停止。1973年,工會組織恢復。同年8月7日,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參加會議代表61人,特邀代表31人,女代表17人。大會總結了上屆工會工作,選舉產生新的委員會,由19名委員組成,其中女委員5人,常委由9人組成,選舉高文秀為主席。同時成立延長縣總工會。1980年10月20日,召開女工代表大會,參加會議代表40名,大會選舉成立延長縣工會女工委員會。1979年11月20日,召開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實到代表73名。大會選舉產生委員會,由23人組成,常委9人,崔興當選為主席,高文秀任副主席。1981年5月,召開工會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正式代表56人,列席11人,選舉出席省工代會代表。1982年,基層工會開始推行職代會制度,年底24個企業單位召開職工代表大會。1983年5月,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實到代表49人,選出15人組成的工會委員會,常委7人,孟生山為工會主席,選出李永康為出席省工代會代表。1984年,開展振興中華讀書活動,全縣建立讀書小組78個,692人參加讀書活動。4月召開讀書講演會,25人進行講演,選出2名優秀者,參加地區講演。1985年1月,召開“雙先”表彰會,表彰先進工會組織4個,先進集體11個,先進個人58名。同年在全縣基層工會中,開展建設“職工之家”活動,年底有24個單位建成合格的“職工之家”,頒發合格證書。10月,職工俱樂部落成,建築面積為810平方米,開設圖書閱覽、遊藝等活動場所,有桌球、康樂球、象棋、圍棋等活動器具,深受職工歡迎。1986年3月,工會系統開展第三產業優質服務活動。6月,成立職工物價監督檢查站,總工會主要負責組織工作。年底全縣共建成合格“職工之家”32個。1987年4月9日,召開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參加會議代表85名,列席代表12名,其中女代表21名。大會選舉產生新的工會委員會,委員會由17人組成,常委由7人組成,霍彥才當選為主席。全縣各級工會組織會員、職工學習“十三大”檔案,參與經濟體制改革,縣總工會協助3個單位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任期目標管理制、經營承包制試點,提高工會參政議政能力。1988年,對全縣11個企業實行了承包,發展工會組織3個,會員320人,建立了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和集郵協會,與上海職工技協、上海捲菸廠建立長期業務聯繫。全年發放救災款4500元,救濟貧困職工76戶。1989年,縣總工會主席當選為縣委委員和政協常委,疏通參政議政渠道。新建工會組織2個,發展會員390人。至1989年底,全縣共有總工會1個,基層工會94個,工會小組230個,會員43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