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博物館

黃河博物館

黃河博物館(Yellow River Museum)成立於1955年,位於鄭州花園路與迎賓路交叉口,迎賓路402號。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

黃河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截止2016年是中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治黃展覽會”。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舒同先生題寫館名。

2016年,黃河博物館已成為多家大、中專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素質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河博物館
  • 外文名稱:Yellow River Museum
  • 類別:自然科技博物館
  • 地點:鄭州紫荊山路4號
  • 竣工時間:1957年
  • 開放時間:3月16日-11月15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9:00-16:30(15:50停止入館)
  • 館藏精品:大唇犀頭骨、劍齒象牙
  • 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發展歷史,場館組成,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人水和諧,館藏文物,重要活動,作用價值,參觀信息,交通位置,開放時間,門票價格,景區熱度指數,

發展歷史

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1954年冬成立的"治黃展覽會";
黃河博物館於1955年建館,是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博物館。
1957年,改名為"治黃陳列館";
1972年,又更名為"黃河展覽館";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
1986年,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建館以來,黃河博物館接待了數百萬中外觀眾,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錢學森等國內外政要、著名科學家和國際友人,成為弘揚黃河優秀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
黃河博物館黃河博物館
1991年以來,先後被授予“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河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被鄭州市委宣傳部首批命名為"鄭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被黃委會命名為"黃河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為"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基地"。
2005年底,占地40畝,建築面積7045平方米的新館開始建設。新館地處鄭州市北大門,北望黃河,南鄰迎賓路,西靠花園路,東接中州大道,地理位置優越。
2012年9月27日,位於花園路和迎賓路交叉口的新館全面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黃河博物館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國內外知名博物館,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場館組成

序廳

對博物館整體展覽情況進行大體概括。
黃河博物館

流域地理

流域地理展區通過黃河形成、遠古生態、九曲黃河三個單元展示出黃河自然地理地貌、氣候、物產。
黃河博物館

民族搖籃

民族搖籃展區通過“逐水而居”、“文明之光”、“人文始祖”、“王朝中心”、“燦爛文化”五個單元展示悠久的黃河文明發展歷程及燦爛的黃河文化。
黃河博物館

千秋治河

千秋治河展區通過黃河水患、治河春秋、漕運灌溉、河神祭祀四個單元展現中國古代及近代黃河水患災害、治理方略、治河技術及漕運灌溉的發展演變。
黃河博物館

治河新篇

治河新篇展區通過黃河歸故、流域規劃、防洪防凌、資源利用、水土保持五個單元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舉措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黃河博物館

人水和諧

和諧之路展區通過新問題新挑戰、新理念新措施、新號角新征程三個單元展現黃河治理目前仍存在的新問題、新挑戰及新的治河理念和實踐。
黃河博物館

館藏文物

文物介紹圖例
埄堠碑為宋代黃河堤防分段管理的重要實證。高54厘米,寬21厘米,厚10厘米。1987年春出土於河南汲縣柳衛村東北的古黃河大堤。該碑為模製陶質,上圓下方,碑的正面陰刻三行文字,豎行楷書。中間一行刻“汲縣河堤下界埄堠”;右邊行刻“西至上界永”,左邊行刻“福村八十里”。碑的背面一側有刻印花紋,中間豎向排列六組對頂三角形刻紋,兩邊各豎排六組“川”字形刻紋。
黃河博物館

河防一覽圖
河防一覽圖圖卷充分體現了明代總理河道潘季馴一生治理黃河、運河的經驗。(據明萬曆十九年(1591)立石拓本,1幅,43×2010cm
《河防一覽圖》詳細繪製了萬曆年間河南、山東、南直隸修築堤防的情況,並附圖說。全圖以黃河為主,繪出了自發源地星宿海至入海口的整個河道,並將京杭大運河與黃河並列繪於同一圖中,是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
黃河博物館

中原治黃圖是研究清代黃河中下游黃河河防工程重要的文獻資料。
全圖展現了黃河西起華山,東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況,並用工整娟秀的楷書標註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詳細記載了河防大堤和埽壩工程。此圖方向與現今地圖完全相反,為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整幅長卷布局有序、簡繁得當、用筆幹練。繪製時間在黃河銅瓦廂改道(1855年)後不久,是一件融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一體的珍貴藏品。
黃河博物館

鄭工合龍碑
高192.5厘米,寬75.5厘米,厚14.5厘米。該碑原立於鄭州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西。碑陽隸書”鄭工合龍處”,碑陰篆書碑記銘文。該碑為清代河道總督、著名收藏家、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吳大徵親筆撰寫。它是證明光緒十三年,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堵復始末的唯一實物,是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被譽為“黃河上的三絕碑”。
黃河博物館

清代穿孔河工磚
清代穿孔河工磚是重要的文獻資料。長40厘米,寬26厘米,厚8厘米。“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磚”出土於開封黑崗口。為橢圓形,兩端呈圓弧狀,中長40厘米,寬26厘米,厚8厘米,中間有小圓孔,圓孔直徑為2.5厘米。陰刻“壬寅下南造”,乾磚重10.7公斤。河工磚是用於防洪搶險的普通料物。河工磚的運用是道光年間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栗毓美在河南原陽首創。
黃河博物館

花園口堵口紀念冊
黃河花園口堵口復堤工程局編建委員會編,民國36年(1947年)9月黃河花園口堵口復堤工程局出版。該冊收錄國民政府要人蔣中正、白崇禧、孫科等人的題詞,並記錄花園口堵口工程計畫概要、施工經過、工料款項、工作人員名錄、大事記等,並附工地各種照片47幀。
黃河博物館

石硪是黃河堤防夯築工具。呈圓盤狀,近邊緣處有多個孔,以穿繩。使用時多人持繩,一人領號並掌握方向,眾人拉繩使其反覆提起、落下,將鬆散材料夯實。
黃河博物館

重要活動

2010年8月為表彰黃委勘察設計院王國安教授向我館捐贈兩百餘塊黃河石,黃委隆重召開黃河石捐贈儀式。
2013年6月20日,中央第三巡視組組長孫曉群等一行5人,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陳小江的陪同下,參觀黃河博物館。
2013年7月15日,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原水利部副部長敬正書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徐乘的陪同下,參觀了黃河博物館新館。
2014年7月4日,考察學習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方面經驗的世界銀行南亞可持續發展管理局郝伯特·埃庫先生及來自印度、孟加拉、緬甸等南亞國家的水利專家和官員一行參觀了黃河博物館。
2014年7月14日,95歲高齡的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台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一行14人來到黃河博物館進行參觀、座談。
2015年1月6日上午中共長沙市開福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應龍一行到黃河博物館學習考察。

作用價值

該館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它通過圖片、錄像、圖表、工程模型、實物標本等向觀眾展示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人類活動所產生的黃河文化,以及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資源開發利用、黃河遠景規劃等。為人們了解黃河的歷史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截至2016年,黃河博物館共接待了數百萬中外觀眾,接待了包括毛澤東、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著名科學家等在內的中外觀眾數百萬人次,已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現代治黃成就、增強公眾水患意識的重要場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黃河博物館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開發的遠景規劃等內容。
黃河博物館已成為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場所。被海內外觀眾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參觀信息

交通位置

地址:鄭州市紫荊山路4號(老館);花園路和迎賓路交叉口(新館)
交通:乘坐520、90、155、游118路可到達新館。乘坐101、9、26、27、66、86、87、208等路公車可直達老館。

開放時間

除每周二外將全天對外開放,新館周一閉館,其餘時間對外開放。
夏:上午8:00-12:00 下午15:00-18:30
冬: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30

門票價格

免費。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4.59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5.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