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雲南龍

黃氏雲南龍

雲南龍是一種較輕型,具有相當碩長頭骨的恐龍。下頷略呈圓筒狀,具小型的齒列,牙齒極為怪異。牙齒呈筒狀,邊緣扁平,好像是鑿子一般模樣。牙齒尖端沿一定角度磨蝕形成尖銳的咀嚼面,很類似於蜥腳類恐龍的齒型。黃式雲南龍的標準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 全的腦袋。這件標本在1939年所發掘,是從祿豐盆地中下部祿豐組的紫紅色砂岩中清理出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氏雲南龍
  • 拉丁學名:Yunnanosaurus huangi young
  • :動物界
  • :雲南龍科
  • 分布區域:中國
  • 恐龍食物:植物
  • 生存年代:侏羅紀早期
  • 辨認要決:下頷略呈圓筒狀具怪異的小型齒列
簡介,齒列,發現,形態,生存環境,

簡介

黃氏雲南龍(Yunnanosaurus huangi)是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原蜥腳次亞目(Prosauropoda)、雲南龍科(Yunnanosauridae)、雲南龍屬(Yunnano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體長約7米。黃氏雲南龍的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腦袋。這件標本在1939年所發掘,從雲南省祿豐盆地中下部祿豐組的紫紅色砂岩黃氏雲南龍
黃氏雲南龍黃氏雲南龍
中清理出來的。

齒列

雲南龍的牙齒呈現出自行磨尖的現象,這在原蜥腳下目中相當獨特。雲南龍的顎部有超過60顆匙狀的尖銳牙齒。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的牙齒比其他原蜥腳類的牙齒先進。雲南龍具有蜥腳下目的特徵。然而,科學家們認為雲南龍在種系發生學上並沒有與蜥腳下目較為親近,因為它們的身體構造明顯地屬於原蜥腳下目。雲南龍與蜥腳下目的齒列相似處,可能是個趨同演化的例子。

發現

模式種是黃氏雲南龍(Y. huangi)是由楊鐘健在1942年所命名,他建立了雲南龍科來包含雲南龍,但這科目前只有雲南龍一屬。在1951年,楊鐘健命名了第2個種巨碩雲南龍(Y. robustus),但這個種已被包含於模式種之內。這個分類上的混淆導因於最早的標本是未成年個體,而巨碩雲南龍的標本是完全成長的個體。在2007年,Lu與他的同事敘述了另外一個種楊氏雲南龍(Y. youngi),種名是紀念楊鐘健為名。除了骨骸上的差異,楊氏雲南龍身長13米,大於身長僅7米的黃氏雲南龍;在化石記錄中,楊氏雲南龍晚於黃氏雲南龍,約生存於中侏羅紀。
黃氏雲南龍黃氏雲南龍

形態

雲南龍長有一條長長的脖子,四足行走,以植物為食。令人驚奇的是,雲南龍的牙齒非常奇怪,身為古腳類恐龍,它的牙齒卻長得非常像一種蜥腳類恐龍——腕龍的牙齒。雲南龍長有60多顆牙齒,這些牙齒不僅形狀像蜥腳類恐龍的牙齒,而且連磨蝕的方式都與蜥腳類恐龍相像。這種情況很可能正是蜥腳類恐龍起源與古腳類恐龍的證據之一。

生存環境

典型紅色砂岩表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那時的地球兩極並沒有陸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決定了各地的氣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較濕潤而草木茂盛,但是由於陸地的面積十分廣闊,使帶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地區,大陸中部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沙漠,所以陸地上的氣候相當乾燥,這進而使得較耐旱的蕨類品種及不過分依賴水繁殖的針葉樹逐漸在這些地區取得了競爭優勢。地球海陸分布圖三疊紀的陸地三疊紀時期的地球與現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塊大陸,這塊大陸被稱為泛古陸,大致位於現在非洲所在的位置。泛古陸分為北邊的勞拉西亞古陸和南邊的岡瓦納古陸。勞拉西亞古陸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岡瓦納古陸則包括了現在的非洲、大洋州、南極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區。不過到三疊紀中期,泛古陸開始出現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歐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現了裂痕。
黃氏雲南龍黃氏雲南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