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氏延綠軒
- 題材:五言絕句
- 作者:高啟
- 時代:明代
作者,原文,翻譯,賞析,
作者
作者高啟,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銀珠寶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高啟青年時代即有詩名,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文學思想,主張取法於漢魏晉唐各代,師古之後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獨庵集序》)。但他死於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詩體制不一,風格多樣,學習漢魏晉唐諸體,均有模擬痕跡。不過他才思俊逸,詩歌多有佳作,為明代最優秀詩人之一。
高啟作官只有三年,長期居於鄉里,故其部分詩歌描寫了農民勞動生活,如《牧牛詞》、《捕魚詞》、《養蠶詞》、《射鴨詞》、《伐木詞》、《打麥詞》、《採茶詞》、《田家行》、《看刈禾》等。這些詩沒有把田園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陳太守》寫:"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蕪,下田沒,中田有麥牛尾稀,種成未足輸官物。侯來桑下搖玉珂,聽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終闋,幾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練圻老人農隱》、《過奉口戰場》、《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大水》等詩,還描寫了農民在天災兵燹下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中的精華部分。
以致有人把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啟也寫詞,大多內容平泛,情調低沉,遜於他的詩作。他的散文,獨創性不多,但《書博雞者事》一文很有光彩,它塑造了一個敢同豪紳鬥爭的義勇少年形象,語言凝鍊,情節動人,有唐人傳奇之風。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蒐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
後因為文章觸犯朱元璋,被腰斬於南京城!據傳說高啟被腰斬後並未死去,但是朱元璋親自監斬,高啟被攔腰截斷後,用手蘸自己的血連寫三個"慘"字.自此後朱元璋夜夜做噩夢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原文
蔥蔥溪樹暗,
靡靡江蕪濕。
雨過曉開簾,
一時放春入。
注釋
蕪:叢生的草
翻譯
溪邊樹木的蔥蘢茂盛,
江邊叢生的草在微風吹拂下搖曳起伏。
下雨過後打開簾,
滿野春色一齊湧進房中來。
賞析
本首五言絕句題為《黃氏延綠軒》,寫的是春景。一開篇用兩個疊音詞寫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蔥蔥”,狀寫出溪邊樹木的蔥蘢茂盛的特點,一個“暗”字,寫出了“溪樹”的色調質感。由於受溪水的滋潤,樹木顯得格外枝繁葉茂,與前面的“蔥蔥”相呼應。第二句的“靡靡”寫“江蕪”在微風吹拂下搖曳起伏的情態。這裡的“靡靡”,指風吹草伏的樣子。而“濕”字為下句寫“雨過”時的情景,做了鋪墊。詩的最後兩句,想像新奇:雨後開簾,滿野春色一齊湧進房中來,這是我們都感受過卻不易寫出的情景。“入”字把春光的濃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勢,十分形象地表達了出來,而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