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毓英(1885—1912),字子和,雲南會澤人。
1903年赴日本留學,先後在弘文學院、東斌學校學習。
1905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到南洋,後回雲南。
1910年進入雲南新軍,積極從事革命活動。
1912年5月7日,黃毓英率部進入貴州思南時,在途中被路旁草叢中竄出的土匪連開數槍,當即飲彈身亡。
人物生平
庚子之亂後,憤時局危難,認為非求學無以救國,乃與其兄毓蘭東渡日本留學。初肄業於宏文學院,欲學習陸軍,後改入東斌學校。
1905年經黃復生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旋因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憤而退學歸國。至上海,參與創設中國公學。
1906年復返日本,認識到清政府腐敗是中國招致外侮的根源,立志革命。
1908年夏,得知雲南河口發生起義,退學與楊振鴻、張乃良等渡海赴援,抵香港時,事已敗。遂與諸同志經新加坡、檳榔嶼至仰光,創辦《光華日報》。復至元城,聯絡華僑,宣傳革命。後與
杜韓甫、何畏等人秘密入滇西騰越,運動巡防營管帶張定臣,並聯絡各營士兵。繼至永昌(今保山)之蒲縹,與吳品芳等密設同志會,並擬於永昌舉事,未發事泄,退回乾崖。
1909年再至仰光。
1910年入滇西騰越,創設自治團議會,聯絡巡防營與新軍。嗣再至永昌,聯絡同志,共集結3000餘人,被滇西各屬推為主盟人,統全滇革命軍。後至昆明,集結軍、學界同志,謀回響廣州起義。廣州事敗後,入新軍七十四標,充任見習班長,以所得軍餉,作為聯絡同志的費用。復入七十三標三營,充右隊二排排長,在軍中進行革命宣傳。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羅佩金、李根源等在昆明舉兵回響。10月30日,戰鬥打響,他身先士卒,率一排人馬越城而入,打開北門,迎入友軍,直攻軍械局,轉攻清督署。次日,軍械局被攻破,全城公署局所皆被義軍占領,雲南軍政府成立。不久募軍支援回川,任援川軍第一大隊長,所率士兵英勇善戰。蜀軍政府成立後,奉貴州都督唐繼堯電召入黔,駐銅仁。
1912年5月6日,還師至思南,途中遭匪徒襲擊,遇害。
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之後到南洋,後回雲南。
1910年進入雲南新軍,積極從事革命活動。蔡鍔到雲南任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旅長)後,黃毓英曾冒著生命危險,去訪問和勸說蔡鍔支持革命。
蔡鍔面對這位“頭角崢嶸,目光四射”的青年,深受感動,終於表示“時機不到乾不得,時機成熟時絕對同情支持”。
辛亥武昌起義後,雲南同盟會員積極策劃回響,黃毓英參加了昆明“重九”起義的決策,而且於1911年10月30日夜,在北教場打響了“重九”起義的第一槍,為雲南辛亥起義立下了汗馬功勞。
昆明起義成功後成立雲南軍都督府時,一批下級軍官和士兵曾竭力推舉黃毓英出任都督,被黃毓英婉言謝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