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樓賦(北宋蘇轍創作的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樓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篇賦。賦的敘文部分敘述了徐州洪水之嚴重及蘇軾率民防洪和修建黃樓的經過。賦的首段把這次徐州洪災和漢代河決瓠子相比較,表現了防洪成功的喜悅之情;次段憑樓四顧,集中描寫徐州東南西北的形勝,慨嘆徐州古代的英雄業跡早已“化為虛空”;末段以頹然就醉作結,回味無窮。全文文思暢達,氣勢通貫,表達了“安於樂者,不知樂之為樂也,必涉於害者而後知之”的思想,充滿了古今興廢的深沉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樓賦
  • 出處:《欒城集》
  • 作者:蘇轍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樓賦
熙寧十年秋七月乙丑,河決於澶淵,東流入巨野,北溢於濟,南溢於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適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鍤,畜土石,積芻茭,完窒隙穴,以為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東西北門,水皆自城際山。雨晝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屨,廬於城上,調急夫、髮禁卒以從事,令民無得竊出避水,以身帥之,與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潰。方水之淫也,汗漫千餘里,漂廬舍,敗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壯者狂走,無所得食,槁死於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習水者浮舟楫,載糗餌以濟之,得脫者無數。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淵,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淵誠塞,徐則無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請增築徐城,相水之沖,以木堤捍之,水雖復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親。於是即城之東門為大樓焉,堊以黃土,曰“土實勝水”,徐人相勸成之。轍方從事於宋,將登黃樓,覽觀山川,吊水之遺蹟,乃作黃樓之賦。其詞曰:
子瞻與客游於黃樓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嘆,曰:“噫嘻!殆哉!在漢元光,河決瓠子,騰蹙巨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餘歲。下者為污澤,上者為沮洳。民為魚鱉,郡縣無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東方,哀民之無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負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傷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載,河東傾而南泄,蹈漢世之遺害。包原隰而為一,窺吾墉之摧敗。呂梁齟齬,橫絕乎其前;四山連屬,合圍乎其外。水洄洑而不進,環孤城以為海。舞魚龍於隍壑,閱帆檣於睥睨。方飄風之迅發,震鼙鼓之驚駭。誠蟻穴之不救,分閭閻之橫潰。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縮以自退。棲流枿於喬木,遺枯蚌於水裔。聽澶淵之奏功,非天意吾誰賴。今我與公,冠冕裳衣,設幾布筵,斗酒相屬,飲酣樂作,開口而笑,夫豈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於樂者,不知樂之為樂也,必涉於害者而後知之。吾嘗與子憑茲樓而四顧,覽天宇之宏大,繚青山以為城,引長河而為帶。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畫阡陌之縱橫,分園廬之向背。放田漁於江浦,散牛羊於煙際。清風時起,微雲霮䨴。山川開闔,蒼莽千里。東望則連山參差,與水皆馳。群石傾奔,絕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紛披。魚鱉顛沛,沒人所嬉。聲崩震雷,城堞為危。南望則戲馬之台,巨佛之峰,巋乎特起,下窺城中。樓觀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駢洲接浦,下與淮通。西望則山斷為玦,傷心極目。麥熟禾秀,離離滿隰。飛鴻群往,白鳥孤沒。橫煙澹澹,俯見落日。北望則泗水湠漫,古汴入焉,匯為濤淵,蛟龍所蟠。古木蔽空,烏鳥號呼。賈客連檣,聯絡城隅。送夕陽之西盡,導明月之東出。金鉦涌於青嶂,陰氛為之辟易。窺人寰而直上,委余彩於沙磧。激飛楹而入戶,使人體寒而戰慄。息洶洶於群動,聽川流之盪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飲千石。遺棄憂患,超然自得。且子獨不見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則項籍、劉戊,後則光弼、建封。戰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長嘯,風動雲興。朱閣青樓,舞女歌童。勢窮力竭,化為虛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蓋將問其遺老,既已灰滅而無餘矣。故吾將與子弔古人之既逝,閔河決於疇昔。知變化之無在,付杯酒以終日。”
於是眾客釋然而笑,頹然就醉。河傾月墮,攜扶而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熙寧,宋神宗年號。七月乙丑:古時以乾支紀年月日,七月乙丑,即當年的七月十七日。
  2. 河:黃河。澶(chán)淵:古湖泊名,又名繁淵。故址在今河南濮陽市。
  3. 巨野:此處為古湖澤名,位於今山東巨野。
  4. 濟:古水名。源於河北省贊皇縣南。
  5. 泗:源於今山東省泗水縣東,四源並發,故名。流經今安徽省泗縣、江蘇省泗陽等地。
  6. 八月戊戌:當年的八月二十一日。
  7.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8. 適:正好,恰好。
  9. 畚(běn)鍤(chā):此泛指挖運泥土的工具。畚,盛土器;鍤,起土器。
  10. 畜:同“蓄”。
  11. 芻(chú)茭(jiāo):乾草。
  12. 完窒:修繕堵塞。
  13. 九月戊申:當年九月初一。
  14. 塞:此處作淹沒解。
  15. 際:接近。
  16. 衣制履屨(jù):意謂穿衣著鞋。履,穿鞋。屨,麻、葛等製成的鞋。
  17. 廬於城上:在城上搭棚居住。廬,居住。
  18. 急夫:因工事急迫而調發的役夫。
  19. 禁卒:此指彭城武衛營中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規軍。
  20. 以身帥之:謂身先士卒。
  21. 淫:過度,過分。此處指洪水危急。
  22. 汗漫:廣大,漫無邊際。
  23. 老弱蔽川而下:指河中老弱的屍體遮蔽了河面,順水漂流而下。蔽,覆蓋,遮蔽。
  24. 狂走:亂跑,疾奔。
  25. 糗(qiǔ)餌:將米麥炒熟製成的食品。此泛指乾糧。
  26. 既涸:洪水已經退去。
  27. 徐:即徐州。
  28. 相水之沖:查看易發生水患的要衝。
  29. 病徐:使徐州遭遇水害。病,害。
  30. 堊(è):白土,泛指用來塗刷的泥土,此處用作動詞,(用泥)塗刷。
  31. 土實勝水:中國古代五行說中,謂水、火、金、木、土相生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故云“土實勝水”。
  32. 宋: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33. 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號,公元前134年—前129年。
  34. 瓠(hù)子:古堤名,舊址在河南濮陽境內。
  35. 騰蹙(cù):迅疾前行貌。蹙,緊迫。
  36. 衍溢:洪水漫溢泛濫。
  37. 梁楚:指今河南以及湖北、魯南、蘇北一帶。
  38. 沮(jù)洳(rù):低濕之地。
  39. 封祀太山:封祀,古代帝王在泰山築壇祭天的一種活動。太山,同“泰山”,在山東省。
  40. 流死:即淹死。藏(zàng):通“葬”,埋葬。
  41. 使公卿負薪:《漢書·溝洫志》:“上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乾封少雨。上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於是上以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湛白馬玉璧,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置決河。”
  42. 宣房:亦作“宣防”,官名。《漢書·溝洫志》:“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防。”
  43. 瓠子之歌:漢武帝在瓠子決口之後所作的歌。《漢書·溝洫志》:“上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
  44. 包原隰(xí)而為一:將高地、低地全部淹沒。原隰,廣平曰原,下濕曰隰,指廣平低濕之地。
  45. 墉:城牆。
  46. 呂梁:指呂梁洪。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東南。本大禹所辟,用以疏通黃河。齟(jǔ)齬(yǔ):此指巨石如上下牙齒參差不齊。
  47. 四山連屬:指徐州四周的山均被水淹沒而連成一片。
  48. 洄(huí)洑(fú):水流迴旋。
  49. 隍壑:護城壕。
  50. 睥(pì)睨(nì):同“埤蜺”,城上有孔的矮牆。
  51. 飄風:暴風,旋風。
  52. 鼙(pí)鼓: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
  53. 閭閻:里巷的門,借指里巷。
  54. 枿(niè):樹木經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同“櫱”。此處泛指樹枝。
  55. 水裔:水邊。
  56. 奏功:奏效,成功。
  57. 冠冕裳衣:戴帽穿衣,衣冠整齊。
  58. 相屬:互相勸酒。
  59. 憑:靠著,倚著。
  60. 平皋(gāo):水邊平展之地。
  61. 蔚乎旆(pèi)旆:青蔥茂盛貌。
  62. 霮(dàn)䨴(duì):幽邃之貌,雲露濃重貌。
  63. 開闔:指山川時隱時現。
  64. 蒼莽:空闊遼遠貌。
  65. 百步:指百步洪,在彭城東面,今江蘇銅山附近。
  66. 紛披:紛亂貌。
  67. 顛沛:傾倒跌仆。此指死亡。
  68. 沒人:潛水之人。
  69. 堞(dié):城上如齒狀的矮牆,又稱女牆。
  70. 戲馬之台:又稱掠馬台,在徐州。
  71. 巨佛之峰:也在徐州。
  72. 巋(kuī)乎特起:獨立高聳貌。
  73. 樓觀翱翔:形容樓觀的飛檐如鳥翼伸展。
  74. 渺莽:浩渺遼闊貌。
  75. 駢(pián)洲接浦:沙洲河汊相連。浦,水邊的河汊。
  76. 玦(jué):古代佩戴的一種玉器,環形,有缺口。“玦”與“訣”同音。寓意別離,故後文有“傷心極目”之語。
  77. “麥熟”二句:語自《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離離,濃密茂盛貌。
  78. 湠(tàn)漫:水曠遠貌。
  79. 古汴:古汴水,從河南滎陽開始,水分兩路,東南一道流至徐州北注入泗水。
  80. 濤淵:洪水匯集處。
  81. 烏鳥:指鳥鴉。
  82. 檣(qiáng):船上的桅桿,代指船。
  83. 聯絡城隅:指客商的船在城腳連成一片。隅,角落。
  84. 金鉦(zhēng):鉦,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似銅鑼。這裡用來比喻太陽。青嶂(zhàng):如屏障的青山。
  85. 陰氛:此指雲霧。辟易:退避,倒退。
  86. 人寰(huán):人間。
  87. 余彩:此指月光。沙磧(qì):沙石積成的淺灘。
  88. 激飛楹(yíng)而入戶:月亮將柱子的影子照入戶內。飛楹,指高樓的柱子。
  89. 息洶洶於群動:夜深了,一切喧鬧的生物均停止了活動。洶洶,喧鬧雜亂的樣子。群動,一切活動的生物。
  90. 盪潏(jué):水涌流的樣子。
  91. 起舞相命:起身舞蹈,樂聲和鳴。
  92. 石(dàn):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
  93. 項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
  94. 劉戊:漢高祖弟劉交之孫,繼封楚王,都彭城。後與吳王謀反,兵敗被殺。
  95. 光弼:即李光弼,唐朝名將,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被封為王。
  96. 建封:即張建封,中唐名將,因戰功官拜徐州節度使。
  97. 閔:同“憫”,憐憫。
  98. 無在:無所不在。
  99. 河傾月墮(duò):星河傾斜,表示夜已很深,月亮隱沒,天快亮了。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熙寧十年秋天的七月十七日,黃河在澶淵一帶決了口,洪水向東流入巨野,又向北漫溢到濟水裡,向南漫溢到泗水時。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流到彭城的城牆下。我的哥哥子瞻當時正任彭城的太守。洪水到來之前,他就讓百姓置辦畚箕、鐵鍬,儲備泥土、石頭,積聚乾草,修治堵塞洞穴,預先作好防水準備,所以洪水到來時,老百姓並不驚嚇。從八月二十一日到九月初一,在這十來天裡,洪水在城牆外就高達二丈八尺。為防洪水灌進城裡,他們把東、西、北三面的城門都封堵嚴實。城外一直到遠處的山下,遍地都是水,天上還晝夜不停地下著雨。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子瞻身上穿著裘服,腳下穿著葛制的單底鞋,就搭窩棚住守在城牆上,緊急調撥民工,動用禁兵,投入防洪搶險鬥爭,下令老百姓不得私自出城。他自己身先士卒,率領軍民奮戰,決心與城共存亡。所以,儘管洪水來勢兇猛浩大,城中的百姓卻並不慌亂。正當洪水泛濫的時候,方圓一千多里內都是汪洋一片。房屋被漂走了,墳墓被沖毀了,年老體弱的人躲避不及,都被淹死了,屍首浮滿河道,順著水流往下漂。年輕力壯的人發瘋一般地逃跑,有的跑上山丘,有的爬到樹上,但沒有地方得到吃的東西,有不少都飢餓枯死了。子瞻就讓會游泳的人駕著小船,載上食物去賑救,因此而活下來的人不計其數。洪水退了之後,朝廷正忙著堵塞澶州曹村的決口,根本顧不上管徐州的事。子瞻說:“澶州曹村的決口要是真能堵住,那徐州就沒有災害了。不過,能不能堵住,只能聽天由命,還很難預料。但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徐州的百姓再蒙受患難了。”於是就向朝廷申請,增築徐州的城牆。還視察水流的要衝,用木料築起堤岸來抵禦。這樣,洪水即使再來,也不會危害徐州了。所以,洪水過去之後,百姓對他更親近了。於是,子瞻就在原城牆的東門上修起一座大樓,外麵粉刷了一層黃土,意思是說:“土能勝水。”這座黃樓是徐州百姓勉勵協力建成的。我當時正任應天府簽判,將要應邀出蓆子瞻舉辦的重九黃樓之會,登上黃樓,瀏覽那裡的青山河川,憑弔洪水留下的遺蹟,於是就撰寫了這篇《黃樓賦》。賦的內容是這樣說的:
子瞻與賓客在黃樓上遊覽,賓客抬頭遠望,俯首感嘆,說:“啊呀,好危險呀!在西漢的元光年間,黃河在瓠子堤決口,洪水奔騰洶湧,直到巨野,又漫溢到淮河、泗水裡,給河南和魯南、蘇北造成二十多年的禍害。這一帶,地勢低下的地方都變成了死水潭,高處也都被水浸成濕地。百姓被淹死餵了魚鱉,州府、縣衙全被沖毀,連個辦公的地方都沒有了。漢武帝到泰山封禪,漫步在東方的大地上,哀憐老百姓沒有罪過,卻被洪水漂流而死,屍體暴露在荒野上。他讓隨從的公卿們背著柴堵塞瓠子決口,在堤上建起了宣房宮,自己還作了兩首《瓠子之歌》。武帝的《瓠子之歌》,至今讀起來,還讓人感傷。啊!徐州這一事,轉眼間就過去一千來年。如今黃河再度泛濫,向東傾注,向南漫溢,重蹈了漢代的禍害。大水把這裡的高處低處全都淹沒,變成汪洋一片,眼睜睜地要使徐州的城牆崩裂敗壞。呂梁洪形勢兇險,橫穿過徐州城前;四面的山巒連線,包圍在徐州城外。洪水迴旋不流,在孤零零的徐州周圍形成一片大海。魚龍在護城壕與溝壑里游舞,從城牆的豁口處往外看,只有船隻在漂擺。當暴風迅猛來臨的時候,簡直像軍隊里敲響戰鼓一樣使人驚駭。當時真是只要有一點兒小漏洞不補救,整個徐州城就肯定會徹底崩潰。幸運的是臨近冬天,洪水滲到地下,水勢逐漸減退。大水過後,喬木上還掛著很多衝流下來的樹根,無數已經枯死的蚌還遺留在岸邊。聽說澶州曹村的決口已經堵塞成功,這不是憑天意又是靠什麼呢?如今,我與子瞻,穿戴整齊,擺設几案,布置筵席,舉著大杯互相勸酒,開懷暢飲,演奏樂曲,笑聲不絕於口,這難道是偶然的嗎?”
子瞻說:“如今安享歡樂的人,並不知道自己享受的是歡樂,只有經歷過患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歡樂。我曾經與您一起憑靠在這座樓上向四面瞭望,觀覽遼闊的天地景色。在想像中,把周圍環繞的青山當作徐州的城牆,把淮河當作護城河。那平靜的水澤展延開來,就像用葦竹編成的坐席。桑樹、大麻鬱鬱蔥蔥,茂密旺盛。遍布在田野里的縱橫小道,就像畫出來的一樣;園林屋舍或向或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水田裡釣魚的都到了江邊,牛羊都分散放牧在煙靄迷茫的遠處。清爽的涼風不時刮來,淡淡的雲霧密集在天空。山巒河川時而清晰可辨,時而被雲霧籠罩,千里之內,蒼莽一片。向東望去,山巒連線,高低不平,仿佛與河水一樣在飛奔。無數的山石傾泄奔騰,就像橫渡河流而向西滾來。百步洪上洶湧的波濤,把船隻衝擊得紛紛散開。魚鱉都顯得狼狽困頓,而潛水的人卻把它當作遊戲玩要的絕好所在。驚濤發出的聲音就像天上炸開的響雷,震得城牆似乎都要倒塌下來。向南望去,只見戲馬台與巨佛峰,孤零零地高聳在那裡,低頭窺視著徐州城。城中樓觀雄偉,疊疊層層;飛檐橫空,就像群鳥展翅飛翔在空中。激盪的河水平緩之後,水面開闊,遠近都變成一片空明。那羅列相連的沙洲一直延伸到江邊,與淮河相通。向西望去,山巒中斷,就像環形玉器上的一個缺口,讓人不忍心極目遠望。小麥已經成熟,粟子正在開花,在低濕地里長得滿滿都是,十分繁茂。鴻雁成群結隊地飛過去,白鳥卻孤單地出沒。一抹淡淡的煙雲橫亘在那裡,從樓上低頭就可以看見落日。向北望去,只見泗水寬闊曠遠,再加上古汴河的水又流入其中,使得泗水波濤洶湧,深不可測,成為蛟龍盤曲蟄伏的好去處。那一帶古樹林遮蔽了天空,可以聽到烏鴉和各種鳥類呼號鳴叫。商客的船一隻連著一隻,直排到城牆下。把夕陽送到西邊落下,又引導明月從東方升起。那紅日就像金鉦一樣湧入青翠的峰巒,使陰冷之氣驚慌地退去。明月偷看著人間一直高高地升起,把它的餘輝留在淺水中的沙石里。月光穿過楹柱照入室內,讓人感到寒泠而渾身戰慄。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只有川流涌盪的聲音還可以聽到。這時,我們便翩翩起舞,開懷痛飲,忘掉一切憂患,擺脫各種俗念,而感到自我滿足。況且,您莫非沒有看見從前住在這裡的人嗎?前邊的有項籍、劉戊,後邊的有光弼、建封。他們戰馬成群,猛士如林,振臂一呼,就能做到風起雲湧。他們住在雕樑畫棟的樓閣里,看舞女美妙的舞姿,聽歌童悅耳的歌聲。但到頭來卻都勢窮力盡,化為一片虛空。山依然高,水依然深,那廢墟上卻已是雜草叢生。就連想問一問了解從前情況的老人也沒法做到,因為連這些人也都早已灰飛煙滅、沒有留存的了。所以,我將與您一起,憑弔已經逝去的古人,憫恤變成往昔的洪災。知道天地間變化無所不在,既無須替古人耽憂,也不必為往昔悲哀,而只用開懷暢飲來度過我們這喜慶的時光。”
聽了子瞻的一席話,於是眾賓客都怡悅地笑了起來,喝得頹靡疲倦,酩酊大醉。直到銀河西傾、月亮都落下了,這才相互攙扶著走出來。

創作背景

此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年)。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由密州改知徐州。七月黃河在澶淵曹村決口,八月洪水沖及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方退。太守蘇軾因率領軍民抗洪有功受到朝廷嘉獎。次年二月,在徐州城之東門建“黃樓”以紀念此事。黃樓落成後,蘇轍應邀作此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敘”的部分記錄了蘇軾率領徐州百姓戰勝洪水的全過程,交代了黃樓的由來,說明作賦原因。尤其詳盡介紹了蘇軾在抗洪過程中身先士卒的模範行為,救濟災民的功績以及水災平定之後增築城池的遠見卓識。敘述委曲而又能做到文字精粹。文章“賦”的部分是蘇轍的想像之詞。寫作此文時蘇轍正在應天府簽書判官任上,未及登黃樓,亦未參加慶典活動。作者虛擬了在慶典活動上蘇軾與客人的一番對話,鋪張揚厲,繪聲繪色,令人讀罷有親臨之感。
賦的前半部分,借客之口,敘說古今河決給徐州百姓造成的災害。回憶西漢元光年間,黃河決口,徐州化為一片汪洋,郡縣無所,百姓流離,於是漢武帝命大臣負薪以塞決口。從那以後徐州屢遭水患,此次又重蹈“漢世之遺害”。徐州四面環山,地勢低洼,洪水瀦留不退,歷經月余,魚游於城池之下,船行於城牆之外;其聲仿佛戰鼓隆隆,其勢即將摧城敗墉,情形可謂危在旦夕。此時此刻哪怕是一個蟻穴般大小的漏洞都可能導致城毀人亡的悲劇。幸而蘇軾率全城軍民堅守月余,終於等到天寒水退,徐州得保平安。如今禍患已去,主客相攜登樓,而枯蚌敗葉,遺蹟猶在,令人感傷。這段文字以敘述為主,兼以抒情,寫水災而抒發“天意難測”“人生多憂”的感概。寫法上以散句居多,運駢於散,有一唱三嘆之音。
賦的後半部分,就蘇軾所見,描繪水退之後登覽的景色。放眼望去,青山為城,黃河為池,風光秀逸,阡陌縱橫,田野錯落,屋舍儼然,桑麻蓬蓬,瓜瓞莫莫,牛羊悠哉,漁樵自樂。微雲隨風聚散,山川蒼莽千里。向東望去:眾山賓士,群石西傾;百步洪上,舟楫穿梭,浪濤涌處,人魚嬉戲;隆隆水聲,震得女牆傾危欲墜。向南望去:戲馬台、巨佛峰巋然屹立;俯視城中,樓觀巍峨,檐宇翺翔;大水過後,江流浩渺,汀洲羅列,下接淮岸。向西望去:斷山迷離,禾麥蒙蒙;群雁南飛,孤鴻長逝;煙波淡淡,白日西沉。向北望去:汴泗合流,匯為深淵;蛟龍盤踞,烏鴉迴旋;商賈連楮,至於城隅。夕陽西下,明月東升,流光徘徊,暗窺門戶,遊子思婦,望而生寒。夜深人寂,唯有江流浩蕩,正可以痛飲狂舞,舉首高歌。此情此景,真令人忘懷憂愁,超然自得。聯想到古時英雄,皆聚於此,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然而歷史的雲煙浩渺,一切終究化為虛空。憑弔古人,感傷時事,就可以感悟到變化無所不在,而憂患大可釋懷。此段寫景多用駢句,境界高遠宏大,鮮明生動,語言氣勢磅礴,風格豪邁,頗有乃兄之風。
這篇《黃樓賦》在寫景方面也較多地借鑑了漢賦的寫法。漢大賦一般都結構宏闊,且多採用問答體,寫法上層層鋪張,節節形容,“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以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西京雜記》引司馬相如語),通過鋪張排比來創造出壯觀的景物,產生壯大的美感。此賦結構也是對話體,文中對景物那段鋪張揚厲的描寫在宋賦中也是不多見的。此外,此賦境界之闊大也與漢賦類似。但是蘇轍的賦比起漢大賦來又多了一層哲理的色彩,這也是時代使然。綜觀全文,立意正在“今夫安於樂者,不知樂之為樂也,必涉於害者而後知之”一句。作者是要闡明經歷此番天降災禍之後,人更應該超然於榮利得失之外,忘懷憂患,珍惜短暫人生,享受片刻歡愉。此賦當時還有同題之作:秦觀《黃樓賦》極力稱讚黃樓周圍的風光氣勢雄渾和與郡守登臨黃樓的感想;陳師道《黃樓銘》則稱讚宋王朝統治者和郡守的治水功勞。各有其特色。蘇轍這篇《黃樓賦》寫得情感超邁,文辭雅贍,駢散間行,體物瀏亮,而尤以哲理見長。蘇軾在黃樓建成之後,原想作一篇記,但由於“子由之賦已盡其略矣”(《書子由黃樓賦後》),就沒有再寫。可見此賦也是深契蘇軾心意的。

名家點評

北宋·蘇軾《答張文潛縣丞書》: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憒憒者,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

作者簡介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同叔,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進士,授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以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出為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監筠州鹽酒稅。宋哲宗立,召為右司諫,建議司馬光緩行廢除新法,累官至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紹聖初,出知汝州,謫徙雷州、循州、永州、岳州,後築室許州。宋徽宗時,以太中大夫致仕。其文汪洋澹泊,與其父洵、其兄軾並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欒城集》《春秋集解》《詩集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