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高塔寺塔

黃梅高塔寺塔

黃梅高塔寺塔,又名百尺塔、春筍塔、亂石塔,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境內,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高塔寺塔內坐鐵鑄四大部洲菩薩一尊,是湖北省境內宋代磚塔中第一高塔。高塔寺塔為多層樓閣式密檐塔,磚石仿木結構,多層密檐式,八角十三級,高33.4米。塔基平面為正八邊形,底層單邊長2.06米。塔底層建有塔盤、大理石台階,南面為塔門,可入塔室。二層以上逐層遞收,全為實砌,不能攀登。各層設佛龕、直欞窗或格眼窗,計88座。塔的每層均有檐,下施斗供和菱角牙子,上疊砌飛檐,現塔檐已風化殘破,失去了稜角,細部模糊難辨。最上層為迭澀圓錐頂式。三層塔身八面外壁鐫刻“民安物泰”“雨順風調”“同沾福德”“上祝當今”“下及有情”等字。高塔寺塔不僅具有文物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古建築研究價值,同時為研究北宋時期中原佛塔瘞埋方式提供了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7日,黃梅高塔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梅高塔寺塔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境內
  • 所處時代:北宋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379-3-18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建築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代貞觀年間,唐姓族人在此建眾造寺,是四祖道信大師的精舍之地,五祖弘忍大師曾在此修禪。唐代鹹亨年間,又建百尺彌陀佛閣,唐末毀於兵災。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有天台僧仁稟,募化唐氏五兄弟捐資,在百尺彌陀佛閣原址建造高塔。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黃梅高塔寺塔建成。
清鹹豐四年(1854年),高塔寺被毀,僅存黃梅高塔寺塔。
1985年,文物部門準備對黃梅高塔寺塔進行全面維修。維修人員從上往下拆至第六層時發現無法復原,只得按照北方佛塔的樣式給黃梅高塔寺塔裝上金頂。
1986年,國家文物局修繕黃梅高塔寺塔,塔頂置寶珠塔剎。
黃梅高塔寺塔
高塔寺塔

建築格局

高塔寺塔內坐鐵鑄四大部洲菩薩一尊。高塔寺塔為多層樓閣式密檐塔,磚石仿木結構,多層密檐式,八角十三級,高33.4米。
黃梅高塔寺塔
高塔寺塔內部
塔基平面為正八邊形,底層單邊長2.06米。塔底層建有塔盤、大理石台階,南面為塔門,可入塔室。二層以上逐層遞收,全為實砌,不能攀登。各層設佛龕、直欞窗或格眼窗,計88座。塔的每層均有檐,下施斗供和菱角牙子,上疊砌飛檐,現塔檐已風化殘破,失去了稜角,細部模糊難辨。最上層為迭澀圓錐頂式。三層塔身八面外壁鐫刻“民安物泰”“雨順風調”“同沾福德”“上祝當今”“下及有情”等字。
黃梅高塔寺塔
壁刻

建築特點

高塔寺塔不用一寸木料、一根鐵釘,全是用石料、青磚和糯米石灰一層一層地砌上去的。一塊一塊地碼砌,逐層遞收,慢慢收成春筍狀的外形。歷經千年,塔不歪不倒、不散不垮。
黃梅高塔寺塔
高塔寺塔
高塔寺塔在設計構思上的特點,一是塔檐和塔壁都不是平直砌造。水平面向下凹,豎直面向內凹,形成雙幽式結構,增強了塔身外形的秀美舒展;二是塔體磚層不是水平砌造,而是呈外高內低的鍋面向塔心集中,使全塔磚塊密結;三是黃梅高塔寺塔是一座紀念性舍利塔。

文物遺存

1986年,維修拆除過程中,黃梅高塔寺塔塔身逐層發現有“天宮”,內藏佛舍利的代用品―舍利七寶和供養物品,與塔身出土的塔志銘記載相符。

文物價值

黃梅高塔寺塔不僅具有文物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古建築研究價值。同時為研究北宋時期中原佛塔瘞埋方式提供了實物資料。
黃梅高塔寺塔
高塔寺塔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黃梅高塔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梅高塔寺塔
塔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黃梅高塔寺塔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境內。
高塔寺塔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黃梅高塔寺塔,路程約4.2千米,用時約1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