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事跡,人物生平,學術成就,個人榮譽,個人作品,著作,論文,學術品格,人物訪談,人名故事,社會評價,研究項目,後世紀念,
人物事跡
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黃枬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1月24日晚20時35分在北京西苑醫院逝世,享年92歲。
黃枬森先生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年在蜀光中學讀書時,他就通過閱讀艾思奇《大眾哲學》等途徑,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了北大地下黨組織的愛國民主運動,組織進步學生,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一時期,他深深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劃時代革命意義,並由此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194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北京大學地下黨組織成員。新中國成立後,他較早地接觸了蘇聯哲學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自此,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他的信仰,也成為他終生研究和教學的內容。儘管在“反右”鬥爭和“文革”中,曾經受到過不公正對待,但他對黨、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從未動搖過,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思考從未中斷過。改革開放後,黃枬森先生迎來了學術研究的黃金時代,取得累累碩果。他常常滿懷深情地說:“我的學術研究、學術生命,是從改革開放真正開始的!”從西南聯大起,黃枬森先生從事哲學學習和研究工作達70年,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工作60多年。他是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是當代學術思想界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面旗幟。
黃枬森先生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開創者。早年所受的德國古典哲學等方面的學術訓練為他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他與同仁一起創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並長期擔任會長。他先後主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特別是八卷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領域的標誌性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吳玉章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等重要獎項。
黃枬森先生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基礎以及與此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取得豐碩的思想理論成果。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致力於唯物辯證法體系的研究,改革開放後又組織編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等論著,發表了大量文章,有力地推進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創新和發展。2001年起,他更致力於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作為一門科學體系來進行探索。2011年,黃枬森先生主編的四卷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叢書出版,是這一領域探索的最新成就。
黃枬森先生還與同仁一起在中國創立了人學研究這門新的哲學分支學科,創建了中國人學學會。他先後主編了《人學詞典》、《人學原理》。由他任編委會主任出版的《人學理論與歷史》,包括《人學原理卷》、《西方人學觀念史卷》、《中國人學思想史卷》三卷,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此外,他還就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等問題,發表了大量具有獨到見解的研究論文。
作為哲學教育家,黃枬森先生60年如一日,獻身於哲學教育事業,把全部愛心獻給學生。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諄諄教導、循循善誘,十分注重探索教育規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2001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與教學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評為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01年評為北京大學師德模範,2008年獲得北京大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最高榮譽“蔡元培獎”。
黃枬森先生1981-1996年連任第一、二、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曾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會主任、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人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等職務。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教育部領導同志高度評價其道德文章和學術成就。1999年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頒獎大會上,受到胡錦濤同志接見,並代表獲獎者發言。2001年,作為哲學界的代表,在北戴河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2004年,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資深專家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大會,受到胡錦濤總書記接見。2011年6月23日,劉延東同志在北大親切接見黃枬森先生,高度評價其在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所起的帶頭作用。
黃枬森先生愛國愛民,寬厚仁慈,治學嚴謹,取精用弘,贏得廣大師生和同仁的衷心愛戴,在學術界有崇高威望。黃枬森先生信仰篤定,歷久彌堅,一生執著於學術事業,直到晚年仍筆耕不輟,90高齡時,還主動請纓創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力爭在有生之年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做出更多貢獻。黨的十八大召開,他備受鼓舞,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病重期間,他仍在撰寫文章,修訂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正在陸續出版的《黃枬森文集》(八卷本)。黃枬森先生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逝世是北京大學的巨大損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重大損失。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黃枬森先生之氣象風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黃枬森先生永垂不朽!
北京大學哲學系(2013-01-28)
2013年1月24日20時35分,黃枬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2013年2月1日上午9時,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人物生平
1937年~1939年在富順中學(現為富順二中)國中部、高中部學習;
1943年,轉到西南聯大哲學系;
1950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資深教授;
1981年~1987年,任哲學系主任;
1982年,始任博士生導師;
1981年~1996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二、三屆成員、召集人;
1983年~2002年,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
1990年始,任《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編委會主任、顧問;
1991年始,任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始,任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8年始,任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2011年始,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學術成就
在北京大學一直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主講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等課程,晚年致力於把哲學作為一門科學來建設,同時致力於人學學科的創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論的研究工作。指導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碩士生20多名。主要成就:
1.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方面
黃枬森為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進行了大量開拓性工作,他主持的《〈哲學筆記〉注釋》填補了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的空白。先後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三卷本、八卷本,並承擔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主編工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曾獲得多種獎項。
2.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方面
黃枬森提出了科學系統的哲學觀。他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構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對象是客觀世界;第二個對象是人類社會;第三個對象是意識。相應地,哲學的第一層次是世界觀;第二層次是歷史觀,從中又分出人學;第三層次是意識論,或叫精神論,它又分為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由世界觀、歷史觀、人學、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六層次組成。
3.人學方面
20世紀80年代初,黃枬森開始研究人學,組織發起了全國“馬克思與人”學術研討會,組織編寫了《人學詞典》。1991年組建了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此後又成立了“中國人學研究會”,主編了《西方人權學說》。在黃枬森等的積極推動下,中國人學學會於2002年1月4日成立,馬克思主義人學學科得以形成。
4.文化方面
黃枬森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化觀,其主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文化現代化,沿著兩條基本線索展開:一是在社會有機體中,“經濟—政治—文化”的三者辯證關係;二是在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中、西、馬”三者之間的關係。
個人榮譽
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黨員標兵;2001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師德模範;
2008年,獲北京大學蔡元培獎。
2012年10月,獲北京大學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2012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百年慶典儀式上,為了弘揚學術、彰顯思想傳承和創造,黃枬森、張世英、楊辛、湯一介四位老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學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並獲獎勵每人50萬元,以表彰他們長期以來為哲學教育和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個人作品
著作
○《民眾路線——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著作 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學筆記〉注釋》 主編 1981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獲1987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1989年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哲學筆記〉與辯證法》 著作 198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問題中的哲學》 主編 1985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學的足跡》 著作 1987年由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3卷本) 主編 1987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獲1992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 主編 1989~199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七卷獲北京市1991年優秀成果特等獎;第一、二、三卷獲北京市1994年優秀成果特等獎;全書獲1997年“五個一工程”獎、“吳玉章”獎一等獎,1999年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
○《列寧傳》 合著 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學詞典》 主編 1991年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
○《哲學概念辨析辭典》 主編 1993年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
○《西方人全學說》 合作主編 199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 主編 199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獲2001年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人學的足跡》 著作 1999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黃枬森自選集》 著作 1999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 主編 1999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獲2000年北京市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吳玉章優秀成果一等獎)
○《人學原理》 主編 2000年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研究》 主編 2004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黃枬森自選集》 著作 2005年由學習出版社出版
○《哲學的科學之路》 著作 2005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人學原理》 合著 200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人學理論與歷史》 主持編輯(3卷本:《中國人學觀念史》、《中國人學思想史》、《人學原理》)2005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出版
○《人學的科學之路》著作 2011年3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全書四部: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當代構建》(上、下冊),第二部《時代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第三部《現代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第四部《中西哲學的當代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主持編輯 201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黃枬森文集》(八卷) 著作 2011年11月由中央編譯出版社陸續出版
論文
在報刊發表論文300多篇、評論文章300多篇。論文《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刊登於《北大學報》1998年第2期),獲1999年度“五個一工程獎”。
學術品格
黃枬森先生留給中國理論界的財富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品格。
第一,科學信念是黃枬森學術品格的基石。黃枬森先生畢生堅信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對於他來說,這個真理不僅是治學修業的指針,而且是整個生命航程的燈塔。在黃枬森先生從事哲學研究和教學的漫長歲月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過嚴重挫折,我們的國家經歷過磨難甚至浩劫,馬克思主義面臨過挑戰、質疑和詆毀,他本人在政治上受到過長達二十年的錯誤處分和無情打擊。但他從未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篤信和堅持,反而更加熱忱堅毅地進行探索和思考。在被剝奪教學權利的日子裡,在“文革”風暴肆虐的黑暗歲月,在巨大的政治壓力和複雜的政治形勢使一些知識分子猶豫彷徨、心灰意冷的時候,黃枬森先生保持著難能可貴的清醒、樂觀和堅定,鍥而不捨地走自己選定的路,做自己決定的事。他想到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和條件,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事業開展有益的工作。
第二,實踐精神是黃枬森學術品格的軸心。黃枬森先生強調哲學研究必須始終立足於社會實踐,必須在揭示現實世界真實性的同時使理論成為實踐的指南,並且在實踐中經受檢驗、得到發展。年逾花甲以後,黃枬森先生勉勵自己更加自覺地將恩格斯的教誨作為學術研究的指針。他經常考慮的重要問題是,如何讓哲學這株大樹深深地植根於當代中國社會變革的豐厚土壤,從而更加枝繁葉茂。改革開放以來,他參加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關於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係的討論、關於人學基本問題的討論、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對象和體系的討論、關於中國文化建設的討論。在這些討論中,他緊密結合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實踐,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創見。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視角,研究和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實踐基礎,發表了有關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繁榮文化事業、加強道德建設等重大問題的文章。他主張從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全面考察出發,從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出發,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打破教條主義舊傳統,開拓哲學研究新領域。
第三,誠實態度是黃枬森學術品格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黃枬森先生反覆強調,要使我們的哲學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成為“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就必須把哲學作為科學來研究、建設、運用和發展,而科學要求的是誠實和誠樸,反對的是虛假和虛浮。誠懇質樸是黃枬森先生做人的風格,這種風格體現在他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各個方面,反映在他與師友、同仁、學生切磋學問的整個過程,同時也表現在他晚年對一生學術歷程的反思之中。誠實的態度使黃枬森先生面對這個喧囂浮躁的世界始終保持安靜,不受誘惑和干擾。
第四,創新魄力是黃枬森學術品格的特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為推進社會變革發揮先導作用,從而真正成為“文化的活的靈魂”。這是黃枬森先生在新時期反覆闡述的觀點。
人物訪談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哲學,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推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進展,如何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就成為學者們熱烈討論的問題。記者近日(2011年8月)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創立的成因、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途徑和方法等問題採訪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枬森。
記者:當下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討論很多。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和思維的方法,不需要體系;有人主張用全新的體系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有人主張改造傳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這一問題?
黃枬森:思想體系是任何一門科學都不能缺少的東西,是任何學科建設都不能迴避的問題,哲學也不例外。在人類科學史上,一門新科學的誕生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明確的對象、真實的內容和合理的思想體系。這三個條件是互相聯繫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使空想社會主義成為科學,也結束了哲學的前科學歷史,使哲學成為科學。但其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自覺地構建完整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只是在著作中包含了其哲學思想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自覺地提出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至於辯證唯物主義,只是作為世界觀前提蘊涵於歷史唯物主義之中。
自覺地構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初在蘇聯完成的。蘇聯哲學家們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狄慈根、普列漢諾夫、列寧等人的觀點構建起這一體系。由於社會主義在蘇聯、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取得勝利,這個體系在世界範圍內獲得高度認可。隨著世界社會主義低潮的出現,這個體系又失去了昔日的地位。
在今天的中國,大多數人仍然認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理論界對此持異議的也大有人在,認為它不符合馬克思的思想,也不符合科學。有人試圖以歷史唯物主義取代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地位,有人試圖以實踐唯物主義甚至以實踐本體論或實踐一元論來取代辯證唯物主義的地位。這實際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否定了現實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
對於傳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我們以明確的對象、真實的內容和合理的思想體系三個條件來考察它,基本上是合格的。它由三個部分構成:世界觀、認識論和歷史觀。三者的對象都很明確,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很清楚。世界觀是哲學總體,歷史觀和認識論是其分支,是部門哲學(人類社會歷史與認識現象都是世界內的部分)。它的所有內容都是以人類實踐和科學原理為依據、經過實踐反覆檢驗的,而且承諾繼續接受實踐檢驗,並在實踐的檢驗中不斷修正和發展。它從世界觀開端,世界觀又以物質範疇為開端,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展開,基本上呈現出一個合理的思想結構。應該說,蘇聯哲學家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構建了基本上科學的思想體系,基本完成了哲學從前科學向科學的轉變。
但是,作為一個科學的哲學體系,它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就內容看,傳統體系強調批判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影響,忽視了西方哲學發展中的積極因素,忽視了從現代科學發展中吸取西方哲學因素來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思想體系上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實踐、意識、認識這些內容應該擺在歷史觀之後或之中,然而在這個體系中它們都在歷史觀之前。今天,我們應自覺構建一個更加科學嚴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為此,不應該完全拋棄原有體系、另立門戶,而應採取認真分析的態度,保留其科學基礎,修正其不科學之處,補充其缺失,使之更加真實、更加完整、更加嚴密。
記者:馬克思曾說,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當怎樣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進行創新,使它更加科學嚴密?
黃枬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創新要與時代及其精神的變化發展相一致。如果說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就絕不僅是對一些哲學範疇的取捨和範疇順序的安排。如果沒有新穎的科學內容,僅僅在形式上做文章,是無濟於事的。新穎的科學內容要到各方面去探尋。
從對時代的研究中去探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至今已經過去一個半世紀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鮮事物,如知識經濟、網路經濟、經濟全球化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既爭奪市場和陣地又互相滲透。如何從哲學上認識和對待這些現象,如何準確把握時代精神,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回答的。從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去探尋。自古代到近代,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非常密切,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同時是自然科學家。但到了現代,由於自然科學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要精通多門學科越來越難,哲學與自然科學的距離也就拉大了。但哲學作為世界觀絕不能離開自然科學,以自然科學的成果來支撐世界觀、豐富和發展世界觀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就必須以現代自然科學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系統科學、生命科學等成果的哲學概括作為基礎。
從外國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發展中去探尋。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以其他學派的哲學作為自己的思想資料並從中吸取營養。對於西方哲學特別是當代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特別是傳統中國哲學中哪些理論、哪些觀點可以經過改造而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中,是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體系不能迴避的問題。
記者:您對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架構是如何認識的?
黃枬森:我認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框架可以由六個部分組成:世界觀、歷史觀、人學、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其中,世界觀是整體,其他五部分均是分支。世界觀就是哲學本身,其他五部分均屬部門哲學。如果更細一點分層,這六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世界觀,第二層是歷史觀和人學,第三層是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
這六部分的順序是按照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安排的,每一部分的內容也是按這一原則安排的。這樣的安排有幾點好處:
學科對象明確。哲學的對象在歷史上是不明確的,問題主要在於哲學家所說的對象五花八門、莫衷一是。但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外哲學家們實際上還是有一個共同的對象,即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後根據。馬克思主義認為,最後的根據就是世界的整體性和一般性,因此,它的對象就是無所不包的物質世界即宇宙,研究這一對象的學問就被稱為世界觀或宇宙觀。
部門哲學地位明晰。選擇歷史觀、人學、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作為世界觀的部門哲學,共同構成一個思想體系,主要出於兩個理由:一是它們在學科分類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符合學科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從學科分類來講,自然哲學、社會哲學、精神哲學都很重要,但自然哲學的內容與世界觀的內容有很大重複,沒有必要重複這些內容;歷史觀就是社會哲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哲學,不可缺少;精神哲學很需要,但研究很差,難於形成部門哲學;人學是過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但經過幾十年研究,已經形成了人學的思想體系,就是說它成為部門哲學的條件已經成熟。人有三種基本活動,即改造世界的活動、認識世界的活動和評價世界的活動。以這三種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部門哲學,就是實踐論、認識論和評價論。實踐論的大部分內容已在歷史觀和人學中論述,再列為部門哲學似無必要。認識論過去已成為部門哲學,現在顯然應該保留。研究評價活動的價值論過去為理論界所忽視,近年來成為熱門學科,應該而且有條件進入部門哲學之列。價值論涵蓋美學與倫理學,而且美學與倫理學均已成為專業目錄中的二級學科,就沒有必要列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了。方法論過去一直被公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一部分,常與世界觀並列,即辯證法,但實際上它並不是方法論,而是世界觀本身的一部分。世界觀包括物質觀、時空觀、發展觀等部分,辯證法即為發展觀。世界觀一方面是理論,而被運用來指導人的活動時就是方法,不僅發展觀是方法,物質觀、時空觀也是方法,所以在原來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里並不存在真正的方法論。
學科組成順序合理。這些組成部分的順序以及每一部分內部原理的順序之所以按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複雜安排,是因為這種安排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認識的規律。敘述的順序從易到難,也易於為人所接受。
名稱確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確切的名稱應當是辯證唯物主義。用“辯證”來描摹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確實是十分確切的,因為辯證的可以概括那些與直觀的、機械的、形而上的等特徵相反的特徵。哲學的核心是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稱作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就足以代表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哲學。至於其他部門哲學也應順理成章地叫做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等等。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而時代及其精神總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體系理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世界上不存在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絕對完美的封閉的哲學體系,我們只能不斷地探索更加真實、更加完整、更加嚴密的科學的哲學體系。
人名故事
黃枬森,即“黃楠森”。由於20世紀90年代以及進入21世紀後頭幾年,電腦字型檔里沒有“枬”字,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在報刊、網路上兩種寫法同時存在,致使一些不了解緣由的人以為“黃枬森”與“黃楠森”是兩個人。隨著電腦和網路字型檔收入漢字的增加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管理的日益規範,“黃楠森”的寫法已經不再使用。
社會評價
黃枬森同志是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的傑出領導人。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是掛靠在中共中央編譯局的國家一級學會,主要任務是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業、著作思想,並聯繫實際研究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該研究會的前身是1982年創立的“《反杜林論》研究會”,主要研究《反杜林論》等經典著作;1992年更名為“中國恩格斯研究會”,研究範圍擴大到恩格斯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事業等;2002年再次更名為“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大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事業。在研究會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黃枬森同志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1992年到2000年他擔任會長期間,積極組織會議,研究課題,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為研究會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黃枬森同志的帶領下,研究會始終堅持正確的辦會方向,毫不動搖地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生平事業和基本理論,同時,大力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基礎以及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取得了豐碩的思想理論成果。研究會先後在江西廬山、黑龍江黑河、河南鄭州、新疆烏魯木齊等地召開會議,對恩格斯思想與科學社會主義觀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加深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為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黃枬森同志特別重視培養學術人才。他積極帶領研究會的同仁申報各類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組織編寫各類著作和教材,帶領大家一起審稿,出版了不少學術著作,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有力配合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教學、研究和普及工作。他特別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經常為青年學者開講座,作報告,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為他們的學術著作寫序言,鼓勵和幫助青年學者茁壯成長。許多學界才俊的成長都與黃枬森同志的培養分不開。
黃枬森同志有著高超的領導藝術。他工作作風民主,遇事同大家商量;在利益面前,總是首先想著別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他樸實無華,寬厚謙和,與同志們相處融洽。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會氣氛和諧,欣欣向榮,不斷發展,成為研究會成員美好的精神家園。
2000年,黃枬森同志因年事已高,不再擔任研究會會長,而任該會名譽會長。2002年,中國恩格斯研究會更名為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他繼續任名譽會長。即使如此,他仍然十分關心研究會的發展,經常參加有關會議、活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黃枬森同志的道德文章堪稱典範。他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抗日戰爭初期,他就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抗戰期間,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積極參加抗日遠征軍,作為一名特種兵與日寇進行過殊死戰鬥。抗戰勝利後,他積極參加北大地下黨組織的愛國民主運動,組織進步學生,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一時期,他深深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劃時代革命意義,並由此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並於1948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北京大學為數不多的地下黨組織成員。新中國成立後,他通過做蘇聯哲學專家格奧爾基耶夫的學術助手等,較早地接觸了蘇聯哲學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列寧《哲學筆記》的最新成果,立志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事業。從此,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他的信仰,也成為他終生研究和教學的內容。儘管在“反右”鬥爭和“文革”中,他曾經受到過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對黨、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從未動搖過,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思考從未中斷過。即使是在極其艱難的歲月里,他都堅持學習馬列,獨立思考。改革開放後,他雖已年近花甲,卻壯心不已,厚積薄發,迎來了他學術研究的黃金時代,取得累累碩果。他常常滿懷深情地說:“我的學術研究、學術生命,是從改革開放真正開始的!”
黃枬森同志這種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是他人生和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他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哲學原理、人學研究等領域,都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被公認為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學術思想界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面旗幟。
作為哲學史家,他有著深厚的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功底,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在中國,他是最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他就提出這一思想,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他與其他同仁一起,帶頭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這門新學科,創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並擔任會長,還先後主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其中,八卷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不論在規模、內容,還是在研究水平上,至今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因此,先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吳玉章獎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
作為哲學家,他廣泛深入研究了有關當代中國與世界的許多重大哲學問題,推動了我國新時期哲學原理體系的創新發展。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致力於研究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形成很有影響的一家之言。改革開放之後,在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研究領域,他都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與同仁一起,編寫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原理教材,影響了幾代學者;他帶頭創立了“人學”這門新的哲學分支學科,創建了中國人學學會,先後主編了《人學詞典》、《人學原理》等。還主持研究編寫了《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等論著,發表了大量相關文章,有力地推進了新時期的哲學研究。從2001年開始,他大力倡導哲學理論創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創新提出獨到見解。他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帶領學術團隊潛心研究,於2011年推出了三卷本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新的重要成果。
作為教育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享譽四海、桃李滿天下的一代宗師。他六十年如一日,獻身於哲學教育事業,把全部愛心獻給學生。他十分注重探索教育規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謙謙君子;文如其人,樸實無華;海納百川,寬厚仁慈;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黃枬森同志的思想和學術成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肯定。他在1983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評為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01年評為北京大學師德模範。1981-1996年,連任第一、二、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9年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頒獎大會上,受到胡錦濤同志接見,並代表獲獎者發言。2001年,作為哲學界的代表,在北戴河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2004年,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資深專家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大會,受到胡錦濤總書記接見。李長春、劉延東等中央領導以及教育部領導同志,都曾高度評價黃枬森同志的道德文章。2011年6月23日,劉延東同志來北大時,親切接見黃枬森同志,並高度評價他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起了重要的帶頭作用。
黃枬森晚年雖年逾九旬,仍筆耕不輟。他從不考慮個人名利、頤養天年,而是不停地學習、思考、寫作。在他的腦海里,裝著的只有中國復興之夢,世界大同理想,唯獨沒有他自己。就在他九十高齡時,還主動請纓,創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力爭在有生之年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做更多貢獻。黨的十八大召開,他備受鼓舞,對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就在這次住醫院之前,他還不斷寫文章,修訂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正在陸續出版的《黃枬森文集》八卷本,努力為中國乃至人類的發展奉獻哲學智慧。
研究項目
“黃枬森與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項目
為紀念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黃枬森先生逝世一周年,緬懷黃先生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設與發展所作的重要貢獻,2014年1月12日,由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黃枬森學術思想研討會暨黃枬森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黃枬森與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項目(簡稱“黃枬森項目”)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系友王建良先生建議並捐資設立的,旨在助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發展,使其在中國思想理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該項目集教學、科研與學術交流為一體,主要有三個用途:一是用於資助學術活動,包括舉辦“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中國”論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論壇”以及其他與馬哲學科發展相關的學術會議;二是用於資助科研,包括設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當代”課題研究、完備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點的教材建設、整理黃枬森先生遺稿等;三是用於資助學術交流,支持本專業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等。此外,該項目還專門設立獎教金、獎學金以獎勵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內優秀教師與學生。該項目的設立將有助於實現黃枬森先生建設與發展北大馬哲學科的遺願,為弘揚黃先生“求真、求實、求和”的學術創新精神創造了重要物質條件,同時也有助於弘揚北京大學傳統、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優良傳統,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北大的發展。
後世紀念
銅像
2014年1月24日上午9點,在黃枬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黃枬森的母校——四川省自貢市蜀光中學舉行了黃枬森銅像落成典禮,黃枬森先生親屬、蜀光校友會代表、“劉蘇·黃枬森獎學金”獲得者代表、蜀光中學領導班子和部分教師50餘人參加了落成典禮。
黃枬森先生是蜀光中學高1942級校友,於1939年至1942年,在蜀光中學高中部學習。在校三年的教育對他思想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他受到蜀光中學“一心為公,努力增能”校訓的薰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其次,他在許多優秀老師,特別是一些共產黨員老師的教導下,在課外閱讀了許多進步書刊和一些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作,使他對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尊崇之心。這三年打下的基礎使他終身受益,奠定了他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基礎。
黃枬森先生對母校滿懷深情,始終關注蜀光中學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他和一些老校友共同發起成立了蜀光中學北京校友會,並擔任了首屆會長,運用他的組織力和號召力,團結校友,共同工作,使北京校友會得以蓬勃發展。他還著文多篇,深刻論述“公能”精神,在哲學層面為蜀光中學的發展找到立校之本。
黃枬森先生還十分關心蜀光中學學生的成長。他與夫人劉蘇(同為蜀光中學校友)從2007年起設立了“劉蘇·黃枬森獎學金”,每年捐資一萬元,用於獎勵蜀光中學品學兼優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高中學生,每屆10名,每人獎金1000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