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時候,你到底愛不愛一個人,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特別是當你還身處其中的時候。直到這段感情結束,你抽身離開去反觀的時候,才能看清楚當時的很多事、很多情感的真相。24歲的女研究生海瑟自以為愛上了過氣的老作家席勒。她從少女時代就因為閱讀席勒的書而把這個作家視為自己的生命導師。讀著席勒的文字,她感覺就像他把自己的靈魂直接灌注到了海瑟的靈魂里,合而為一。他自以為她愛上了席勒。席勒在她精神世界裡的重要地位,使她在24歲研究生畢業時決定把席勒及其作品列為畢業論文的題目。
當海瑟與席勒見面之後,兩個人的內心世界都開始猛烈地震盪。
海瑟的好奇心過於熾烈,她將老男人席勒本人設為了考察和追逐的目標。她坐在老男人寫作的書桌前,閉上眼睛陶醉和喘息;她偷走他年輕時的照片,以為照片中那個英俊的男人果真與自己發生著什麼聯繫;她犀利刺探老男人的隱私;
魯莽界定他的作品;大膽占用他嚴格的寫作時間;介入他的社交圈;還在他家裡脫去鞋子爬上他的大床,把自己奉獻給老人。她妄圖以一個入侵者的姿態搶攻他的內心場域,也設法打入他生活的內部。——這從頭到尾的放肆,卻意外換來老男人劈面一個凌厲的耳光。
年輕女孩主動接近一個年齡足以做父親的男人,動機中有一點崇拜、一點虛榮、一點企圖心、卻被她包裝得活似份真實的愛情,但由於她打出那么正當的理由,一度也曾催眠了自己。她沒有在他面前表現出應有的畢恭畢敬、戰戰兢兢,相反總顯得過於直來直去、胸有成竹。
出於逆反,席勒也曾努力掙扎,警惕自己變成女孩囊中之物。然而,她如女戰神一般,一路馳騁而來的姿態,過於強悍勇猛,她無法抵擋。然而,她倒在大床上寬衣解帶的做法也太大方了些,倒讓老人品味出被施捨的難堪。像是在
藐視他所剩無多的殘年,使他的權威變得無所支撐。老人對面前橫陳的玉體,屏住呼吸,他在做最後拚卻全力的自尊與自救。其實他何嘗不明白所謂的艷遇或者激情,其實不過是刀口舐蜜。她是來提醒他的老、見證他的老、催促他更老的。對女孩,他有的只是輕微嫉妒,輕微愛憐,輕微容忍,輕微默許,最終也輕微鬆動了防線。他殷勤地為女學生打了一把鑰匙,留出一間客房、推薦她值得去讀的好書,深夜批改她半生不熟的論文,卻沒想到,這次有些一廂情願的變成是他自己……
故事前後半部兩人關係中求、取、予、受的微妙轉變,堪以尋味。
女孩最後被耳光打懵也打醒的一刻,或許能使她明白老人想假此告訴她的:尊嚴不該挑逗,而有些東西不能用來交換。
海瑟是個“體型嬌小,穿著迷你裙的自傳作家”,她一心想以心目中的偶像席勒的小說為題做一篇碩士論文。艾瑞兒,席勒的女兒。這位
有氧舞蹈老師,被海瑟毫不留情地視為“恪守自己生物時鐘的無趣女人”。艾瑞兒雖然年愈四十,但仍然對愛情和生活抱有天真的期待,她的生命充滿了甜美和迷惑。她始終不渝地尋找著真愛以及那個可以和她孕育一個她期盼已久的小孩的父親,至於“真愛”和“小孩”哪一個先到,她並不介意。《黃昏時出發》是一本精緻嚴肅的小說,一個引人入勝的溫馨故事。布萊恩·莫頓描繪出一個全心奉獻給文學的生命,一位值得為其生命喝彩的男人李納德·席勒。生命里,大部分的困難抉擇,並非對與錯間的衝突,而是,兩個都是對的抉擇。這就是為什麼,生命總是悲傷的。
編輯推薦
1、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一個作家的故事,更加是關於“我們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生命的意義”的一個深刻命題。每一個有了點人生閱歷的人,都會為書中的內容所動容。我們深深知道:青春,撐不過四十歲。所以,生命的意義,到了中年才能顯現出來。老年的作家席勒,為我們深刻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和做人的尊嚴。本社全體編輯泣血推薦!
2、獲得眾多獎項,其中: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書”、紐約時報“注目好書”、沙龍雜誌“最受喜愛書籍”幾個獎項最受矚目。
3、小說已被拍成同名電影,由獨立電影導演安德魯?華格納執導。電影獲得了2007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獨立影片TOP10等獎項,並獲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線上影評人協會獎、金衛星獎等多個獎項的提名。
作者簡介
布萊恩·莫頓(Brian Morton),1955年生於美國紐約市,畢業於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曾任編輯,現任教於
紐約市立大學和莎拉·勞倫斯學院。曾於1999年入圍筆會/福克納獎。曾獲得
古根海姆獎學金、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學獎。另著有《
河對岸的窗》(A Window Across the River)、《迪蘭主義者》(The Dylanist)、《易碎的你》(Breakable You)等。
媒體評論
“一位藝術家的掙扎,一位作家的生命故事;生命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決心和勇氣在書中俯拾皆是,這樣的生命也因之成為一種藝術。”
“本書以銳利又帶著哀傷的畫面呈現出文學生命的變幻無常……精煉卻又苦澀的場景……明確剖析了鼓動文學生命的渴望與狂亂。”
——《柯克斯書評》
“溫柔優雅的文字……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述說了堅定的意志與深刻的憐憫。”
——《出版人周刊》重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