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節

黃明節

相傳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春暖花開時節東巡至西周宜侯封地(今江蘇鎮江新區)時,見長江之濱高山聳峙,形如巨龍,瑞氣升騰,心中大悅。為留住這份瑞氣,便賜名圌(音 [chuí])山。此後當地及周邊百姓相約清明節氣的後一天登圌山,沾瑞氣,祈福安,形成獨特的民俗節慶——“黃明節”。

“黃明節”當天,江蘇長江兩岸的鎮江東鄉、揚中丹陽揚州泰州等地普遍有登圌山祈福的民俗。隨著影響力日益擴大,據統計近年來僅“黃明節”當天登山人數就有近1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地區最為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動之一。

據民俗專家調查,圌山周邊的江蘇沿江地區還廣泛流傳“黃明登圌山 瑞氣保平安”、“黃明登圌山,腿腳不發酸”、“黃明家家吃饊子 噼里啪啦好日子”等民間諺語。在黃明節登圌山健身祈福這一習俗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及至近代,影響遍及大江南北。

如今,黃明節作為鎮江新區全域旅遊規劃中的重點節慶活動,更增添了祈福、養生、美食的時代元素。依託圌山周邊的鎮江航空航天產業園,低空旅遊、VR觀光等新興旅遊項目也將盡情呈現,四季可游,多維呈現的“精彩黃明節”正呼之欲出。“感恩自然、感恩先祖、教育後代”的“黃明旅遊文化節”已成為長三角最具潛力的旅遊品牌。

2008年11月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明節
  • 英文名:Huangming Festival
  • 別稱:鎮江新區黃明旅遊文化節
  • 節日時間:清明節氣後一天
  • 節日類型:傳統民俗活動
  • 流行地區:江蘇沿江地區的鎮江揚中丹陽揚州泰州等地
  • 節日起源:秦始皇東巡
  • 節日活動:登圌(chuí)山健身祈福、祈福大典等
  • 節日飲食:饊子、河豚、刀魚等時令江鮮、菜餅子等
  • 節日意義:健身祈福
  • 設定地點: 
  • 設立機構: 
  • 設定時間: 
圌山風景名勝區,為鎮江市七大風景區之一,是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著稱的市級濱江風景旅遊區。風景區地處鎮江新區沿江南岸,主體由圌山及五峰山組成, 總體規劃面積約為18平方公里,圌山及五峰山山體部分約為10平方公里,其餘部分為旅遊功能配套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整個風景區劃分為十大功能區,分別為:山嶽遊覽區、綜合服務區、環境綠化區、宗教文化區、民俗文化區、田園風貌區、旅遊小鎮區、度假休閒區、濱江遊憩區和遺址文化區。
黃明節
江山勝景:奇秀雄美話圌山
圌(音[chuí])山海拔258米,臨江壁立,峭崖突兀,是江南地區一座特徵顯著、地勢險要的名山,位於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鎮江新區境內。聳峙大江之濱的圌山,山勢奇峻,形似巨龍,自古就有“逆流而障東逝之波”、“鑿石排南紀,連峰出大川”的美譽。自唐宋以降,有著長江鎖鑰之貌的圌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扼守長江之險的天然關隘。
圌山不僅自然風光奇秀雄美,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臨近圌山的煙墩山在20世紀50年代出土“宜侯夨簋”等一批西周早期重要青銅器,使得古城鎮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到三千多年,成為探尋中國西周時期分封制度罕有的實物佐證。
圌山除自然景觀有所謂“三十六處懸崖、七十二奇洞”外,還有屹立主峰之上的萬里長江第一塔報恩塔,有著深厚的感恩報恩文化積澱。圌山所在的鎮江新區,西周為宜候封地,不僅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近現代以來還湧現出民主革命先驅趙伯先、李競成,著名旅法畫家趙無極,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格非等一大批傑出人才。
黃明節
民俗盛事:樂享黃明登圌山
“黃明節”當天,江蘇長江兩岸的鎮江東鄉、揚中、丹陽、揚州、泰州等地普遍有登圌山祈福的民俗。隨著影響力日益擴大,據統計近年來僅“黃明節”當天登圌山人數就有近1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地區最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動。
“黃明節”作為江蘇鎮江新區特有民俗節日,源遠流長,成為學術界探索地方民俗文化的熱點話題。隨著近年來,鎮江新區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力度的加強,“黃明節”的歷史文化脈絡逐漸清晰,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
圌山周圍寺廟眾多,最著名的當數千年古剎紹隆寺。黃明節這一天,進廟燒香的絡繹不絕。
當然,年輕一些的人又另有一番樂趣——登山踏青。這也是黃明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圌山海拔258米,是寧鎮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山形俊美高大。據傳,圌山有36處懸崖,72個奇洞,風景秀美。坐落於山頂的七級報恩塔,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遠望圌山,寶塔立於山巔,氣象萬千。而黃明節登山人群,沿著山路,連綿不斷,蜿蜒曲折,直達山頂,蔚為壯觀。
尤為令人讚嘆的還是這一帶淳樸的民俗民風。居住在圌山腳下的人家,每到黃明節,如同過年一樣,都要操辦酒席,招待前來遊玩的親朋好友。黃明節這天,熱情的鄉民們介紹道:我們這裡不論是親戚帶來的親戚,還是朋友帶來的朋友,我們都熱情招待。每年黃明節都要辦十幾桌,比過年還要熱鬧,體現出淳樸的好客民風。
鎮江新區:古為宜地史脈長
黃明節
鎮江新區以圌山為標誌的沿江一帶,歷史悠久,魅力獨特,文化積澱豐厚。煙墩山、北山頂、母子墩、青龍山、糧山、魏家墩等地,分布著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王室貴族墓群與大量吳文化歷史遺存,千百年的歷史積澱,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
1954年,在大港煙墩山西周土墓墩出土的青銅器—宜侯夨簋,轟動全國學術界, 引起了郭沫若、唐蘭等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者的極大關注。經考證,宜侯夨簋是迄今所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唯一記載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的重要文獻,是西周初年井田制和奴隸制之佐證,見證了鎮江新區這塊熱土3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史。“宜侯夨簋”因對研究吳文化的重要性而被稱為“吳國第一銅器”。
從西周早期青銅器“宜侯夨簋”,至春秋吳王余昧墓的發現,無不表明鎮江新區沿江一帶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是吳地的政治軍事重地之一。
無論商彝周鼎、春秋戟矛,還是盛唐銀器,無不凝聚著古代先民的勤勞與智慧。回望歷史,新區人民滿懷豪情,將倍加珍惜、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