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早騫
- 出生地:四川省梁山縣
- 出生日期:1919
- 逝世日期:2007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投身革命,心繫鄉鄰,鞠躬盡瘁,地下黨組織,
人物簡介
重慶市梁平縣老地下黨員、原梁平中學教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早騫先後就讀於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私立豫章中學、國華高中部,他積極加入到宣傳抗日隊伍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民族先鋒隊隊員,他迅速從一位單純的青年學生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193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擔任梁山(今梁平)、忠縣、大竹、萬縣、墊江五縣中心縣委的組織部副部長,為掩護身份從事革命工作,他先後在梁平縣新盛國小、中城中學、天竺國小、梁平中學等校從事教育工作,1957年被錯誤定為“右派”分子,先後被遣送至梁平縣西北農業社、城關勝利五隊等處“勞動改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獲平反,再次任教於梁平中學,1984年離休。
晚年,他積極擔當起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工作,以多種方式對來訪的各級學校的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繼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揮餘熱、無私奉獻;200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黃早騫老人獲由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人物生平
投身革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苦難的中華民族開始泥濘艱辛的歲月,青年黃早騫在《萬縣日報》看到“7·7”事變的訊息之後,熱血沸騰,依然加入到宣傳抗日隊伍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民族先鋒隊隊員;在日軍的鐵蹄還未踏入大西南的土地上,抗日宣傳工作由顯重要,在萬縣,這支由地下黨員、民族先鋒隊隊員組成的抗日宣傳隊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工作;戲劇是抗戰初期有力的文藝宣傳武器,又以街頭劇和獨幕劇最為活躍;黃早騫等人經常在沙河子、李家河等地宣傳抗日,逢趕集之時,他們常演出當時風靡一時的《放下你的鞭子》、《保衛盧溝橋》等表現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奮起抗日精神的戲劇作品,而且還採用簡短通俗的表演方式,自編自演具有地方韻味、非常獨特的抗日街頭劇,吸引了不少鄉鄰駐足觀看,此外他們還奔走於茶館、酒樓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同民眾以閒聊的方式宣傳抗日,白天下來,晚上還要印刷標語四處張貼,編輯各式各樣的抗戰壁報,甚至下鄉挨村挨戶宣講,用各種方式進行抗日宣傳。悲壯的情緒、激揚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染著廣大各階層的民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抗日鬥爭中去。
在老師的教育和與同學的交流中,黃早騫的工作勁頭愈發高漲,對中國共產黨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11月,黃早騫經他的國小教師、黨支部書記李英才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更加堅定了他為黨、為人民、為國家奮鬥一生的決心。
心繫鄉鄰
1939年春,黃早騫就讀於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國華區高中,突然得知家鄉城區被日軍出動的敵機轟炸,900多人遇難,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噩耗傳來,他悲痛欲絕,在外求學想到家鄉父老鄉親血流成河、慘不忍睹的慘景,恨不得立即奔赴抗日前線打鬼子,他馬上和幾位好友寫一封慰問信給家鄉報社,黃早騫親自執筆,在信中他痛斥侵華日軍的暴行,鼓勵支持家鄉人民講抗戰進行到底。他們把慰問信和連續好幾天節省下來的錢一起寄到了梁山報社;多年之後,耄耋之年的老人依舊還記得這封信的部分內容:“日軍飛機轟炸我家鄉,男女老幼、數百名鄉親罹難,其情狀慘不忍睹,日軍的罪惡行徑天理不容,我等必將拿起手中的武器,同心協力,攜手共進,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共建美好家園。謹以此信獻給那些無辜傷亡的父老鄉親和正在苦難歲月中奮起的勇士。”
“只有全民抗戰才能救國,用活的語言做解放民族的歌唱”黃早騫更加堅定了信心,那時,他常常吟誦一首充滿著火熱時代氣息與強烈愛憎感情的詩歌:“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
鞠躬盡瘁
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萬縣國華高中部,黃早騫隻身一人回到梁山,他與十多位黨員、革命同仁繼續深入農村先傳抗日,經常數日不能回家,每當看到鄉民們專心致志聽他們講述抗日英雄的光榮事跡、朗誦激情澎湃的詩歌、表演生動形象的戲劇時,他們的心總是暖烘烘、熱乎乎的,為革命找尋奮發的動力,他們一時也忘記了疲勞,鬥志總是激揚。鄉民們深受鼓舞,有的積極參軍奔赴抗日前線,有的則加入到了他們的行列中,宣傳隊伍日益壯大。
經過深入到農村的宣傳之後,黃早騫轉移了宣傳對象,他回到梁山城區從事教育工作,著重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抗日宣傳,由於不能暴露黨員的身份,他基本上是一個學期換一個地方。抗戰期間,一些學校也經常請人為學生做專門的抗日宣傳,但是宣講人奉了“政府的旨意”對學生灌輸不良思想,黃早騫就趁上課時給學生講述真正的抗日新聞、抗戰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讓學生領悟到真正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數次出動敵機轟炸梁山縣,黃早騫和他的家人在城南的石馬山用高粱桿架起一個空襲避難所,救過不少鄉親;黃早騫後來回憶道:“日軍那些年時時來轟炸我們梁平,防空警報未來沒有斷過。飛機來了,大家就往山上跑,從來沒有過安穩日子,後來美國的戰鬥機來到梁山機場支援我們已經是抗戰快要結束的時候了。”
抗日戰爭後期,黨組織為了長壽縣與梁山縣的黨員能夠方便接頭和召開會議以及保證黨員的生命安全,黃早騫按照黨的要求回到梁平,擔任中城國小教導主任,負責中城國小與天竺國小的兩個聯絡點,黃早騫更是把自己的家作為了聯絡站,木樓結構的家的木牆上有一個密室,可以容納好幾人開會,遇上緊急情況,拆下木板之後躲在裡面的人不易被發覺,非常隱蔽。1939—1940年,中城區區委設在了黃早騫家中;1941年,梁山、忠縣、大竹、萬縣、墊江五縣中心縣委也設立在了他的家中,在此期間,他擔任組織部副部長。
黃早騫一生為革命,他堅持少說多做的為人原則,有時為了給其它外縣的黨員帶路、有時為了從事宣傳工作,他的雙腳幾乎跑遍了梁平縣大大小小的鄉鎮村莊,每一寸的土地都印證著他堅實的步伐:“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編程了路。”魯迅先生的這句名言一直激勵著他,即便是建國後他遭受不公正對待,但他的信心也一直未變,他常常教育他的子女,做了好事不要隨意向別人提及:“做了就做了,沒有什麼,這是我應該的。”
地下黨組織
抗日戰爭時期,梁平地下黨通過一些民主人士,支持創辦《梁山復興時報》,宣傳抗日。激勵人民抗戰熱情;又安排地下黨員鐘純乾創辦大華煉油廠,生產抗日匱乏物資--汽油等,並為黨籌集經費,為地下黨員提供合法的社會職業,同時開展各種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當時,《梁山復興時報》報社成了我地下黨組織的一個重要活動陣地;據袁熙玉、黃早騫夫婦回憶,當時中央有“隱蔽精幹,積蓄力量,長期埋伏,以待時機”十六字工作方針。抗日戰爭勝利後,地下黨紛紛返鄉,自主地開展活動。梁山地下黨組織全縣性的教師舉行反飢餓、爭溫飽的罷教活動。王敏、鄧興豐等人將虎南地區地下黨組織恢復,並成功地組織奪取了鄉政權;在地下鬥爭時期,我地下黨曾把龐大而笨重的收音機驚險而機智地從重慶運到虎城,同時成立游擊隊軍械修理所,做當時地方勢力(如孟浩然)的統戰工作,積極為地下黨組織通風報信,並在關鍵時刻,出面保釋地下黨同志。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破壞和屠殺,當時從事地下黨工作的同志隨時都有殺頭的危險。當年梁平縣地下黨員之一、曾任《梁山復興時報》編輯的譚其昌的日記記載:“在特務緊盯、白色恐怖加劇、遍地狼犬的情況下,不要說沒有事先約定的任何人我們不能發生組織關係,就是明知他是共產黨員,黨沒有同意同他聯繫時,我們就不能發生組織聯繫。”地下黨開展工作的紀律很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