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黃斑藍子魚體長,側扁,橢圓形;吻突出、三角形,口下位、下頜短於上頜,眼大、眼間隔隆起,前鼻孔圓形、後鼻孔長圓形,尾柄低而長;體被細小長薄圓鱗,埋於皮下,
背鰭基部近背側處鱗片較大,頭部有細鱗或裸露;側線與背緣平行,伸達尾鰭基部;背鰭起點前方有埋於皮下的前向棘,胸鰭呈圓刀形,
腹鰭短於
胸鰭,臀鰭與背鰭後段幾乎對稱,
尾鰭叉形(幼魚淺叉形);體黃綠色,其中背部色較深,腹部色較淺,各鰭淺黃色,頭部和體側布有許多長圓形小黃斑(因此得名)。各鰭鰭棘具毒腺。常見個體體重80-120克。
棲息環境
黃斑藍子魚生活在沿海岩礁區、珊瑚叢、海藻叢和紅樹林中,常進入河口鹹淡水區;幼魚喜生活於河口,常短期進入淡水水域。水溫低於10℃時有被凍死的可能,達到36.5℃時仍能正常攝食;適宜生長水溫為19-28℃。適宜生長鹽度為2-29‰,最適鹽度為3-12‰。適宜在溶解氧高於5毫克升的水體中生長,在低於2毫克升的水體中時黃斑藍子魚無法存活(網箱養殖),適宜生長pH7.0-9.0。
生活習性
黃斑藍子魚喜集群,多群體活動,且單一魚種;怕驚嚇,受驚時魚體體色急劇變深並向上跳躍,成魚比幼魚更甚。黃斑藍子魚為雜食性(偏植物食性)魚類,主要攝食附著於岩礁、珊瑚礁或海藻叢中的絲狀綠藻、
褐藻和
硅藻等。性貪食,在網箱中與其他魚類混養,殘餌、箱體的附著藻類等都可以攝食。人工養殖時可投餵配合飼料,也可投餵海藻類、水生植物、蔬菜、米飯、小雜魚和魚漿等。
分布範圍
黃斑藍子魚系暖水性淺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國分布於南海和東海南部。
分布於巴林、英屬印度洋領地、高棉、中國、、印度(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日本、科威特、馬來西亞、緬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
繁殖方式
2齡以上達性成熟,分批成熟、分批產卵類型,成熟個體的最小型,雄魚為15.8厘米、體重102克,雌魚為16.5厘米、體重112克;絕對生殖力7.26-43.61萬粒,相對生殖力為369-2185粒/克體重。自然海區生殖群體的雄、雌比例為55:45。在南海區的產卵期為3-5月,在東海區(南部)為4月。南海區大亞灣5月可見該魚魚苗,體長為19-31毫米,直至9月仍可見到體長39毫米的魚苗。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黃斑藍子魚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花生四烯酸,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骨刺較少,營養價值高,在閩南有“象耳雞肉味”之說,在新加坡被譽為“年魚”,春節必備。在廣州、香港市場相當暢銷,種苗來源較廣,飼養周期較短,病害較少,已成為海水養殖專家積極推薦的規模化養殖品種。
黃斑藍子魚肌肉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相對較低,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較高,是一種營養價值較好的優質魚類。黃斑藍子魚肌肉中胺基酸總量為17.41%(鮮樣),含有常見的18種胺基酸,其中包括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2種半必需胺基酸,8種非必需胺基酸,從胺基酸組成上看,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谷氨酸不僅是鮮味胺基酸,它還是腦組織生化代謝中的重要胺基酸,參與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的合成。在8種必需胺基酸中賴氨酸的含量最高,賴氨酸是人乳中第一限制性胺基酸,因而黃斑藍子魚是優質的催乳食品。黃斑藍子魚肌肉中必需胺基酸占總胺基酸的比值(WEAA/WTAA)為44.48%,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比值(WEAA/WNEAA)為96.35%。根據FAO/WHO的理想模式,質量較好的蛋白質其組成胺基酸的WEAA/WTAA為40%左右,WEAA/WNEAA在60%以上,因此,黃斑藍子魚的肌肉胺基酸組成符合上述指標要求,即胺基酸平衡效果較好,屬於優質的蛋白質。根據與FAO/WHO建議的胺基酸評分標準模式和全雞蛋蛋白質的胺基酸模式進行比較,肌肉中lys的含量已超過FAO/WHO胺基酸標準模式,為其1.18倍,這對於以穀物為主的膳食者來說,可以彌補穀物食品中賴氨酸的不足,從而提高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率。
黃斑藍子魚肌肉中主要含有25種脂肪酸,即飽和脂肪酸(SFA)10種,不飽和脂肪酸(UFA)15種;其中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6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9種。黃斑藍子魚的PUFA占肌肉脂肪酸的28.28%,黃斑藍子魚肌肉中PUFA含量較高。黃斑藍子魚EPA質量分數為3.13%,DHA質量分數為18.03%。EPA和DHA主要存在於魚類脂肪內。黃斑藍子魚肌肉中EPA+DHA總質量分數為21.15%,黃斑藍子魚肌肉中高含量的EPA+DHA,說明黃斑藍子魚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保健作用。
另外,黃斑藍子魚肌肉中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含量較豐富,元素間比例合理,尤其是富含較多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和鋅,故常食黃斑藍子魚具有促進生長、防癌及抗衰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