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格局,文物保護,相關人物,
建築格局
黃忠義公祠是清朝時期海南最大的黃氏家族公祠,祠堂東西寬37米,南北深47米,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黃忠義公祠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硬山頂,門額上陰刻紅底金字“黃忠義公祠”,落款是“賜進士及第護理湖北巡憮承宣布政使張岳崧書”,軸線上依次是門廳、中廳、寢堂,左右各有廊廡組成。其中門廳面闊五間,進深十一檁,前後出廊;中廳面闊五間,進深十五檁,前後出廊;寢堂也是面闊五間,進深十五檁,前出廊。整組建築表現了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布局主次分明,庭院空間開闊,屋面坡度平緩,梁架工整精巧,木雕和石雕工藝也較為精美。
據載為僑居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黃氏後裔及居瓊黃氏族人共同倡建而成,黃忠義公祠牌匾由海南歷史上四大才子之一的清代海南探花張岳松題寫,從黃氏家族公祠建築規模和張岳松的題詞就可看出其當時的社會地位之高。張岳松題寫的牌匾依舊懸掛在公祠的大門上方,字跡清晰可見,見證了歷經一百多年風雨的黃忠義公祠曾經的榮耀。
文物保護
黃忠義公祠雖然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缺乏有效的保護,公祠內的建築人為破壞較嚴重,急需保護。
相關人物
黃岸(703-785年),字宗極,號魁傑,謚忠義,先祖來自江夏郡(今武漢市),乃入閩(福建)始祖黃彥豐嫡系第十二世孫。黃彥豐(300-395)的先祖黃騰由湖北江夏郡遷至河南光州固始,其父黃知運在晉懷帝時任永嘉太守。東晉初年(公元318年),黃彥豐被晉元帝任命為晉安郡太守(治所福州),因政績顯著、聲望顯赫,獲朝廷賜封為“閩國公”。黃彥豐後裔傳至12代的黃岸,於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登進士,官曆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公元756年任桂州剌史(唐代剌史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黃岸為官清廉,政績顯著,尤其在任地方官桂州剌史期間,桂州當時處於偏遠蠻荒山區,瘴癘流行,時常死人,黃岸研製藥方專治瘴癘毒氣,廣受百姓稱讚;而當地民風剽悍,人人持弓矢器械,稍有不合就會械鬥、相互殘殺,黃岸到任後力倡法治,傳播中原文明和加強國家法律教育,民風逐漸開化,治安由亂轉好,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黃岸生有三子,長子黃謠任閩縣縣令,次子黃典、三子黃樂亦在外地為官。黃岸子孫後裔繁衍相當昌茂,逐漸形成著名的“莆田黃氏”,且後裔世代英才輩出。黃岸第六世孫黃滔(840~911年)是晚唐時有重大影響的著名文學家,官至監察御史里行,被譽為“閩中文章初祖”(《四庫全書》收《黃御史集》10卷)。據《福建黃氏世譜叢書(之三)》,黃岸後裔自唐代至清代,共有199人榮登進士,其中狀元10人(文狀元者7位,即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官至宰相10人、尚書4人,其中官至兵部尚書的黃道周,是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愛國民族英雄。顯然,黃岸後裔歷代英才輩出,與黃岸“孝悌、勤謹、仁愛、自強”的家風遺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