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谷隴中學

黃平縣谷隴中學

黃平縣谷隴中學原名黃平縣立初級中學,創辦於1931年9月18日。1941年增設高中部,向鄰縣招生,成為完中,更名為黃平縣立中學。黃平民中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先後有蔡亞飛、李吉生、唐遠霞三人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現有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40人,中級教師69人。專任教師159人,本科學歷145人,達標率為95%,平均年齡為34歲,平均教齡為11年,符合“四化”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平縣谷隴中學
  • 創辦時間:1931年9月18日
  • 知名校友:楊正凡
  • 占地面積:10餘畝
先後歷15任校長,著名校長有楊正凡、吳少峰、余介侯、謝良德等。共畢業國中16期,高中6期。校址在新州鎮龍淵路(現燈光球場、工人俱樂部一帶),面積僅十餘畝,校舍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6幢,約三千平方米。另附設有谷隴分校。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0日黃平解放,1950年3月,鎮遠專署決定將黃平中學、谷隴分校、舊州人民中學合併為“貴州省立黃平中學”,分設新州部、舊州部。谷隴分校併入新州部。同年6月,任命張玉環同志兼校長。1951年9月,奉省人民政府令,新州部改名為“貴州省黃平民族中學”,舊州部單獨成立“黃平中學”。  1953年8月,學校遷入現址,1956年恢復高中招生,成為完中。1958年“大躍進”中又改名“黃平中學”。直至1982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現名,並列入省屬重點中學至今。2000年,縣政府決定將原“黃平職校”併入黃平民中,成為學校的“職教部”,使黃平民族中學成為一所集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成人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級中學,面積也由原來的50餘畝擴大為64畝。  黃平民中解放後不斷成長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加快了軟硬體的建設步伐。從1999年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實施“四制一目標管理”,五年實踐,努力創新。教研教改,成績顯著,近五年來,該校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報章上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有50多篇獲獎,英語組承擔的國家級課題《民族地區高中外語學習策略》論文,榮獲全國一等獎第一名,這是貴州省第一次在此類全國學術年會上取得的最好成績。  黃平民中的校、處兩級負責人絕大多數仍在第一線任課,“雙肩挑”者達10餘人,既是管理能手,又為教學骨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少人被評為省、州、縣先進工作者。  教師愛校敬業,關心學生,鑽研業務;學校努力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福利,穩定師資隊伍,並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使之完全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全體教師正為達到此目的而努力。黃平民中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型高級中學,有13個民族的女兒在此學習。學校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學生互相尊重,互助共進。校內各族學生團結和睦,親密無間,學校因此獲得州、省授予“民族團結先進單位”的稱號。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黃平民中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體教師辛勤耕耘,銳意進取。近五年來,每年向各類大學輸送數百名優秀人才。自1977恢復高考以來,黃平民中升入大專以院校的達4000多人,其中被重點大學錄取的達300多人。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黃平民中注意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能力和特長,寓教於學,樂在其中。學校堅持開設音樂課、美術課,每逢“五·四”、“一二·九”組織文藝匯演;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球類”和“田徑”運動會;成立合唱團和各類“興趣小組”,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個性,不定期舉行繪畫、書法、盆景等展覽。還組織校男女籃、排、足球隊,積極開展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多年來,該校學生的達標率都在90%以上,受到上級表彰。  學校重視組織學生經常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不少學生在體育、音樂、美術、書法、文學創作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梁鳳梅獲全省中學生運動會女子乙組100米、200米冠軍;塗玉香(女)獲全省“安酒杯”中學生作文競賽第一名;張彥舒獲全國中學生“新時期讀書競賽”特等獎;江普慶參加“全國中學生物奧賽”決賽獲三等獎、“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全國中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羅玉鳴獲“全國英語競賽二等獎”等。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施行。  學校工會和共青團組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校工會是校長和黨總支實施民主管理的助手,校工會經常深入基層,團結全體教職工,積極參政議政,獻言獻策,努力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組織會員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由於成績顯著,被上級評為“先進基層工會”,並授予“模範教工之家”稱號。  黃平民中的共青團工作抓得好,成績突出,是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校團委連續三年被上級團委授予“紅旗團委”光榮稱號,所辦的“業餘團校”被團省委評為“合格團校”,並予掛牌。廣大團員青年積極參加“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發揚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起到了帶頭作用,受到社會好評,2003年被團省委評為“青年文化下鄉”先進集體。  建國以來,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和鼓勵,獲得許多榮譽,摘要簡介如下:  1954年4月,中央教育部派出以民族教育司李碩民科長為首的視察組到貴州調查民族教育情況,視察組對黃平民中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認真調查,於5月份作出結論:“黃平民族中學在貴州省的民族中學中,學校的計畫、教學活動、校風、校紀、校容等方面均屬上乘。”  1956年8月,黃平民中語文組劉漢興老師被評為省級先進教師,出席了貴州省第一屆文教群英會。  1957年2月,副校長顧伯華被選為“貴州省赴京觀光團”成員(唯一的漢族團員),3月2日受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還參加了當年“五·一”節天安門觀禮。  1961年,劉國才老師被評為省級勞模,出席了貴州省第二屆文教群英會,並應邀到貴陽師院作報告。  1989年,莊國鈞老師被評為省級先進教師。  1994年,潘開凡校長被評為省級“三育人”先進教育工作者。  1994年,蔡亞菲老師(女)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在此之前的1991年,她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3年,副校長李吉生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授予全國優國教師獎章;1996年被評為中學物理特級教師。  1998年,唐遠霞老師(女)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獎章,1999年批准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才。後被評為特級教師。  此外,獲州、縣兩級先進獎勵者,數以百計,在此從略。  集體榮譽方面,更是碩果纍纍。  1984年,學校被貴州省人民政府評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  1986年被評為省級“體育活動先進單位”。1987年被評為“貴州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學校”。1990年學校黨支部被評為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  1992年8月,獲省教委、省體委、省民委、省總工會、省農業廳、省民政廳、省殘聯等七家聯合授予第八屆省運會“體育先進單位”。  1992年獲全州高完中教學質量二等獎。  1993年在全州高完中督導評估中,被評為“先進學校”。  2000年12月,被州政府授予“全州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2003年9月,榮獲州人民政府授予“德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4年4月10日,學校評出第一批骨幹教師(校級):陳澤甫、王登萬、龍子平、吳贛瑤、楊文才、歐陽光、尹柱林、時平、熊莉、趙世碧、楊廷春11人。  在此之前,該校有特級教師李吉生、張家榮,全國優秀教師蔡亞飛、李吉生、唐遠霞,省骨幹教師張家榮,全國優秀教師李小平等。  4月27—30日,全州第四輪高中辦學水平督導評估及州級示範性高中評估驗收專家對該校進行認真的督導評估,給予充分肯定,高度評價。2005年元月,經州人民政府下文,評為州級示範性高中,並獲二等獎。  2004年,該校高考又取得可喜成績,錄取重點大學67人,本科383人,大專328人,合計錄取778人,創歷史新高,其中江普慶同學以671人的成績榮獲全州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學校和優秀考生均獲得縣委、縣政府重獎。  2004年11月,經共青團中央、全國青年聯合會和省青年聯合會(團省委)嚴格審查和考核,該校李小平老師加入“中國地方優秀青年赴日本訪問團,到日本進行為期18日的訪問考察,對日本的高中教育改革進行具體了解,一切費用均由日方承擔,這是黃平民族中學自建校以來第一位以正式身份應邀訪問外國的教師,是黃中的光榮。  該校教師參加全州第二屆優質課比賽獲優異成績,英語教師李小平、語文教師胡瑤、體育教師鮑龍均榮獲全州優質課一等獎,為學校增加了榮譽。  此外,各方面獲縣級獎勵的數以百計。  這些獎勵,即是學校的光榮,更是對我們今後工作的鞭策和鼓勵,激勵該校”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黃平民族中學建校70餘年,先後培育了高、國中畢業生近二萬人。一部分人升入高一級學校深造,成為專家、學者;有的擔任了各級領導職務,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成績;更多的是分布在各條戰線上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校友們共同為家鄉和母校爭光!  著名的校友有:  王朝文(苗族,原貴州省省長)、王銳宗博士(留美科學家)、潘迎華(苗族,中國美協會員)、吳治清(苗族,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明淵(苗族,中國作協會員,專業作家)、潘世鈞教授(原貴州民院副院長)、譚照華(研究員,電腦專家)、張興永研究員、雷安平教授(苗族,湘潭大學哲學教研室主任)、羅義群教授(苗族,黔東南師專副校長)、黃潤秋教授(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李林博士(中國石化總公司駐土庫曼共和國代表)、還有方黔平博士,龍江平博士、鄭建新博士、段培佳(女)博士、李繼凱博士、黃建昌博士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校園建設,日新月異,先後新建了實驗大樓、教學大樓、大禮堂、教工宿舍、學生宿舍等。進入新世紀後,發展更快,又建成辦公大樓、科技大樓、女生公寓、新教工宿舍等。每值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滿目輝煌,更為壯觀。校園面積105畝,全校建築總面積已達50000平方米,為解放前的近二十倍。現正作全面規劃,進一步搞好綠化、美化、亮化,為創造一個安靜、美觀的育人環境而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