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碑刻

黃帝陵碑刻

《黃帝陵碑刻》於2014年4月,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陝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纂的《黃帝陵碑刻》一書,向海內外發行。輯錄黃帝陵軒轅廟及景區所存碑刻,內容包括歷代致祭碑、紀事碑、題詞、題字、題詠碑,上限自北宋嘉祐六年(1061),下限至2013年12月,集合了歷時千年的124通石刻作品。所錄碑刻均附有原刻圖照片和拓片。其文字部分,由古籍整理專家以規範簡化字全文照錄,並標點斷句,閱讀和摘錄都很方便。書後還附錄有黃帝陵廟的匾額楹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帝陵碑刻
  • 作者:陝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纂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 ISBN:9787224110593 
出版發行,前言,

出版發行

2014年4月,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陝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纂的《黃帝陵碑刻》一書,向海內外發行。
《黃帝陵碑刻》輯錄黃帝陵軒轅廟及景區所存碑刻,內容包括歷代致祭碑、紀事碑、題詞、題字、題詠碑,上限自北宋嘉祐六年(1061),下限至2013年12月,集合了歷時千年的124通石刻作品。所錄碑刻均附有原刻圖照片和拓片。其文字部分,由古籍整理專家以規範簡化字全文照錄,並標點斷句,閱讀和摘錄都很方便。書後還附錄有黃帝陵廟的匾額楹聯
黃帝陵碑刻現存最早的一通為北宋嘉祐六年(1061)刻立的《栽種松柏聖旨碑》,碑文記載宋仁宗趙禎因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詔令坊州在橋山栽種松柏,坊州依聖旨栽種松柏1400餘株,並免除寇守文、王文政、楊遇等三戶差役糧稅,令其守護橋陵。它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關於保護黃帝陵的官方檔案。元泰定二年(1325)刻立的《禁伐黃陵樹木聖旨碑》,記載元泰定帝頒發保護軒轅廟建築、禁伐橋陵樹木,並免除宮觀、寺院所屬地稅、商稅,對破壞橋陵之人,官府加重處罰的聖旨。此碑亦為國內現存唯一的關於黃帝陵的元代碑刻。
明清兩代的大量祭祀碑刻,證明黃帝陵祭祀是國家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御製祝文”碑外,黃帝陵景區還有不少歷代重修黃帝陵、廟及文人拜謁黃帝陵詩文的碑刻、民國時期記載黃陵祭祀盛況的碑刻、新中國建立後領導人謁陵題詞、文人詠頌黃帝功德詩詞和中華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碑刻,是數千年來黃帝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歷史的見證。

前言

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陵 寢,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稱。橋山山勢綿亘,氣勢雄偉,山下沮水泱泱, 環繞山麓;八萬多株千年古柏,鬱鬱蔥蔥,四季常青,紫氣輝映。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而其啟蒙實始於黃帝。黃帝時期,建造舟車,樹藝 百穀,制訂禮樂,發明文字,統一中原,德澤後世。故太史公作《史記》, 以黃帝開篇。
《史記·五帝本紀》述及黃帝曾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 浮江淮。“黃帝崩,葬橋山”。由於黃帝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建 立了彪炳千秋的功業,從而受到後人的共同尊奉和衷心敬仰。堯、舜、禹、 夏、商、周都視黃帝為共同祖先,歷代祭祀不絕。戰國時期,“秦靈公作吳 陽上畤,祭黃帝”。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冬十月,漢武帝“北巡朔方, 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開歷代帝王於橋山祭祀黃帝的先河。東 漢光武帝、明帝、章帝等皆有盛大的祭祀黃帝陵活動。南北朝時期,入主中 原的各少數民族政權,都對黃帝表現出一如既往的尊崇和敬仰。唐大曆五年(770),唐代宗批准鄜坊節度使臧希讓“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請置廟,四 時享祭,列於祀典”的建議,於橋山黃帝陵建軒轅廟。橋山祭祀黃帝列為國 家祀典。
宋元以降,歷代王朝皆規定橋山黃帝陵為官方祭祀軒轅黃帝之所在,橋 山黃帝陵祭祀成為國家政治和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從而加強了政治統一和 文化認同。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親撰祭文,並遣使至陝西黃
帝陵致祭。這篇祭文,是目前所存祭黃帝文中最早的一篇,表明國家對於黃帝陵的祭祀已經制度化、規範化。從而進一步確立了陝西橋山作為黃帝陵寢 的唯一性。此後,明成祖、宣宗、代宗、英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 熹宗等,皆屢遣朝廷大員赴黃帝陵祭祀,陵區至今仍系統完整地保存著記錄 當時致祭盛況的碑刻。清代沿襲明代制度,對黃帝陵的祭祀一般為三年一大 祭,多是皇帝派專員致祭,儀式更為隆重,規模更為宏大。常祀之外,又於 皇帝登基、太后壽辰、水旱災害、五穀豐登、弭除邊患之際,更增特祭。清 世祖自瀋陽遷都北京後,於順治八年(1651)特遣使赴黃帝陵祭祀。此後,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後派員赴橋山黃帝陵,進行了三十 多次祭祀活動。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3月,孫中山先生委派要員專程祭祀黃帝陵, 頌揚“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 文明,唯有我先”。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九一八”事變 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發動侵華戰爭。為了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戰,一致對 外,各地愛國志士倡議民族掃墓之禮。1934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 政府致祭於黃帝陵,並確定每年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公祭黃帝陵。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毛澤東親撰《祭黃 帝陵文》,宣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成為昭告 列祖列宗、團結抵禦外侮、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錚錚誓約。1942年,蔣 中正親筆敬題“黃帝陵”三字,並勒石樹碑於黃帝陵前。在抗日戰爭最艱苦 的1944年,國民政府將中部縣易名為黃陵縣,更突顯了它的獨尊地位。
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請周恩來總理部署對黃帝陵進行 維修保護,並委託郭沫若同志題寫“黃帝陵”碑。從1955年到1963年的清明 節,公祭黃帝陵活動由陝西省政府主持。1962年,國務院把黃帝陵列為第一 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批港澳台 同胞、海外僑胞,不遠千里、萬里,奔赴橋山,共祭黃帝陵。1988年,中共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黃帝陵題詞:“炎黃子孫”。為更好滿足海內外中華
兒女祭祀黃帝陵的需要,1992年以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支持下,陝西省對黃帝陵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整修後的黃帝陵景區更加雄偉、莊嚴、 古樸、肅穆。1993年清明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 澤民為黃帝陵題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1994年起,每年都有國家領導 人專程來陝,與國家各部委、各省區市領導人、海內外知名人士、港澳台同 胞、海外僑胞及社會各界代表在橋山黃帝陵參加公祭活動。陝西黃帝陵祭典 的至上性、持續性和唯一性,得到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一致認可。黃帝陵碑刻數量較多,內涵十分豐富。現存最早的一通為北宋嘉祐六年(1061)刻立的《栽種松柏聖旨碑》,碑文記載宋仁宗趙禎因坊州有軒轅黃 帝陵,詔令坊州在橋山栽種松柏,坊州依聖旨栽種松柏一千四百餘株,並免 除寇守文、王文政、楊遇等三戶差役糧稅,令其守護橋陵。它是國內現存最 早的關於保護黃帝陵的官方檔案。元泰定二年(1325)刻立的《禁伐黃陵樹 木聖旨碑》,記載元泰定帝頒發保護軒轅廟建築、禁伐橋陵樹木,並免除宮 觀、寺院所屬地稅、商稅,對破壞橋陵之人,官府加重處罰的聖旨。此碑亦 為國內現存唯一的關於黃帝陵的元代碑刻。以上兩碑皆以官方聖旨立碑,是 研究宋元時期黃帝陵的珍貴實物資料。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明清兩代的大量祭祀碑刻,證明黃帝陵祭祀 成為國家祀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看出,明清兩代許多重要的政治事件, 在黃帝陵碑刻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記載,這也是黃帝陵碑刻重要的研究價值 之一。
除“御製祝文”碑外,黃帝陵景區還有不少歷代重修黃帝陵、廟及文人 拜謁黃帝陵詩文的碑刻、民國時期記載黃陵祭祀盛況的碑刻、新中國建立後 領導人謁陵題詞、文人詠頌黃帝功德詩詞和中華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碑刻, 如《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 價值。這些碑刻,已成為黃帝陵的組成部分,是數千年來黃帝文化和歷史的 見證。歷代王朝、民國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確定以陝西橋山黃
帝陵為祭祀地,具有傳承民族傳統和規範國家政治、禮儀制度的意義,彰顯出其唯一性與神聖感,黃帝陵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與 精神家園。珍視傳統,尊重歷史,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責任。
編纂一部《黃帝陵碑刻》,全面記載黃帝陵現存碑刻的狀況和內容,以 使全體炎黃子孫對“祖陵”有進一步的了解,是我們多年的夙願。在省委、 省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與有關方面通力合作,於甲午清明之際完 成了本書的編纂並奉獻給廣大讀者。
本書收錄黃帝陵現存碑刻共123通,其中有文字者122通:以時代而論, 上自北宋,下至2013年12月,是歷時千年的關於黃帝陵的文獻資料和文學、 書法作品。所錄碑刻均附有原刻圖照及拓片,以使讀者對原刻有直觀、形象 的認識。其文字部分,由古籍整理專家以規範簡化字全文照錄,並標點斷 句,以便閱讀和使用。書後附錄有黃帝陵、廟的匾額和楹聯。在此,對大力 支持此項工作的各級領導、有關部門和參與此項工作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 的感謝!
《黃帝陵碑刻》的出版,如果能為弘揚中華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激發 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略盡綿薄之力,則是我 們最大的榮幸!
陝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二〇一四年三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