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鄂政發〔2018〕35號)精神,加快全域旅遊發展,建設旅遊經濟強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促進全域旅遊發展提出如下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全省旅遊發展大會精神,將旅遊業作為重點服務業產業,與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加快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加快實現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從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逐步形成全景化打造、全時空體驗、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務、全方位管理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推動黃采元槓尋岡旅遊高質量發展,推進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核心區建設。
二、工作目標
通過3年的努力,基本構建全域旅遊的聯動體制機制,形成規劃布局科學、產品供給豐富、公共服務完善、市場秩序良好、綜合環境優美的全域旅遊體系,產業融合更加充分,發展品質更加最佳化,品牌形象更加鮮明,公共服務更加完善,旅遊綜合貢獻更加突顯,主要指標保持中高速增長,旅遊業增加值對GDP綜合貢獻率在12%以上,旅遊發展綜合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全域全業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旅遊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旅遊業成為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引擎產業、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綠色崛起的引領產業,為我市進一步建設成為大別山區旅遊節點城市、全國重要紅色旅遊目的地、國內外知名的生態文化旅遊勝地提供有力支撐。
三、工作任務
(一)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堅持以規劃為先導,加強頂層設計,將旅遊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鄉村振興規劃、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現有相關資金,加大對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力度,將支持全域旅遊發展的相關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根據財力狀況適當增加。根據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原則,支持鼓勵各地重點圍繞旅遊品牌創建、旅行社組接團、人才激勵等方面實施獎勵引導。強化旅遊用地保障,統籌安排旅遊發展所需用地,年度土地利用計畫優先保障旅遊重點開發項目、鄉村旅遊扶貧項目、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支持採用“點狀供地”“垂直開發”等方式,靈活解決旅遊項目建設用地問題。細化落實國家、省支持旅遊發展的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責任單位:市城鄉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農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財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各縣市區政府。以下工作任務均涉及到各縣市區政府,不再列牛鍵出)
(二)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旅遊集散與殼犁坑諮詢服務體系,每個縣(市、區)建設1個以上縣級遊客中心,推動景區遊客中心改造提升,芝祖刪推進重點旅遊鎮、村配套建設遊客服務點,在商業街區、交通樞紐等遊客集聚區分級設立旅恥束匙罪游諮詢服務中心(點),形成以縣級遊客中心為核心,延伸至各主要旅遊目的地的遊客集散與諮詢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深入實施《黃岡市“廁所革命”三年攻堅行動計畫(2018—2020年)》,加強景區景點廁所、交通廁所、城鎮和農村公廁建設與管理,使遊客行程所及的旅遊公共場所都具有相適應的廁所。抓好旅遊集散中心、旅遊交通、停車場、港口碼頭、標識標牌、諮詢服務、安全保障、供水供電、無線網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將其納入社會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體系,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居民休閒、遊客分享”公共休閒設施體系。(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衛計委、市城鄉規劃局、市住建委)
(三)構建全域旅遊交通體系。加快推進連線全市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名鎮、旅遊名村的旅遊公路和環線建設,完善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沿線配套服務設施,開通漏主舟主要景區的旅遊專線、打通景區之間連線公路和旅遊環線。到2020年,力爭幹線公路與4A級以上景區、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之間有二級以上公路連線,與旅遊名鎮之間有三級以上公路連線,與旅遊名村之間有能滿足中巴車雙向通行的四級以上公路連線。推動旅遊線路的全域串聯,全面提升旅遊通達能力。結合沿線景觀風貌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複合功能的旅遊風景道,根據需求增設腳踏車道、步道等慢行設施。有條件的沿江縣(市、區)要規劃建設遊輪母港、旅遊民境刪客運碼頭、遊船停靠點,推進港岸一體、船岸一體建設。(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市旅遊委)
(四)打造全域旅遊精品。加強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推動紅安縣、麻城市、羅田縣、英山縣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2~3個縣(市、區)或鄉鎮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蘄春縣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繼續推進具備條件的縣(市、區)創建湖北旅遊強縣。創建一批A級旅遊景區,到2020年,創建5A級景區1個以上,4A級景區20個以上,A級景區超過60個。創建一批旅遊名鎮(名街)、名村、星級農家樂,到2020年,創建省級旅遊名鎮(名街)、名村20個以上,全市高星級農家樂達到50個以上。培育一批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特色小鎮、鄉村旅遊目的地、特色民宿等精品,推進多層次、全產業鏈的品牌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市旅遊委)
(五)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實施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推進跨區域旅遊資源和產品整合,強化跨縣域資源整合和聯合行銷,培育跨區域旅遊產品和線路。依託旅遊景區、旅遊城鎮、旅遊特色村、旅遊公路,加快推進沿線汽車旅遊營地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快行慢游的自駕游、自由行、自助游服務體系,推出一批精品旅遊線路。推進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鄂豫皖大別山、武漢城市圈等區域旅遊合作,聯合打造跨區域線路產品。(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
(六)創新開發特色旅遊商品。積極推動旅遊商品與地理標誌產品、農產品加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深度融合,推動研發一批獨具特色的旅遊商品,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旅遊商品研發、生產、銷售企業,提升旅遊商品文化、經濟附加值,推進“地標優品”進景區。(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商務局、市農業局、市文廣局)
(七)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推動旅遊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城市旅遊綜合體。積極發展商務會展旅遊、美食購物旅遊、文化旅遊、體育旅遊、健康旅遊,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節慶、文旅演藝、會展、健康養生、體育運動旅遊產品,重點培育10個省內外知名的旅遊節慶品牌,10個黃岡特色節慶活動和演藝品牌,積極爭取在黃岡舉辦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性、國家級大型活動,辦好大別山文化旅遊博覽會等重大活動。(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商務局、市文廣局、市體育局、市衛計委)
(八)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文旅融合工程 ,開展“文化成景區”、“文化進景區”活動,推動演藝、遊樂、文創、非遺、影視等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紅色旅遊,積極推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開發一批研學旅行產品。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場館、科研設施等發展科技旅遊。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現代農莊和鄉村休閒度假等農旅融合業態。積極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茶旅公園、賞花公園和“森林人家”“森林小鎮”“森林康養基地”“野外科考拓展基地”“水利風景區”等。發展漂流、溫泉等水利旅遊。持續開展支持文旅主題公園、濱江濱湖旅遊帶、城市綠道等建設。積極利用工業歷史遺蹟和現代工業園區開展工業旅遊。發揮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生態旅遊區、地質公園等旅遊產品。(責任單位:市文廣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委、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旅遊委、市發改委)
(九)推進旅遊扶貧和旅遊富民。推進旅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採取“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深入推進旅遊扶貧。引導旅遊企業、旅遊院校和社會團體對口支援貧困地區旅遊發展。採取整村推進方式,支持重點旅遊扶貧村加快發展旅遊業。整合資金,推進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建好停車場、旅遊廁所、垃圾集中收集站、村衛生室、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和旅遊導覽系統。支持貧困戶以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築等多種形式入股,建立完善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責任單位:市扶貧辦、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建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衛計委、市旅遊委)
(十)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以創建國家級、省級旅遊標準化試點為抓手,持續推進旅遊行業標準化建設。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標桿引領計畫和服務標準公開承諾及監督制度,開展以遊客評價為主的旅遊目的地評價,定期發布旅遊“紅黑榜”。建立健全旅遊市場主體、從業人員信用等級評定製度,推動形成約束性的行業自律機制。實施“智慧旅遊”工程。加快旅遊大數據建設,建立旅遊與公安、交通、鐵路、氣象、統計、測繪、通信等部門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加大旅遊信息化投入,建設多級一體的旅遊產業監測與應急指揮平台,打造“一部手機游黃岡”服務平台。加快景區、酒店、旅行社等智慧型化建設。(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統計局、市氣象局)
(十一)實施“人才強旅”戰略。加大旅遊專門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鼓勵專業人才到基層掛職幫扶指導旅遊發展。建立黃岡市旅遊專家庫。建立“職業經理人”“金牌導遊”“金牌管家”“鄉村旅遊工匠”等行業人才庫。加強導遊隊伍建設和權益保護,指導督促用人單位依法依規與導遊簽訂勞動契約,落實導遊薪酬和社會保險制度,明確用人單位和導遊的權利義務,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充分發揮旅遊行業協會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十二)加強旅遊宣傳行銷。市級統籌開展對外宣傳推介,把旅遊形象宣傳納入各地對外統一宣傳體系,建立政府、企業、公眾等共同參與的整體行銷機制。市內主要媒體及交通、市政、通信等部門資源和平台,要主動加強黃岡旅遊形象和文明旅遊公益宣傳。針對主要客源地的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建立與主流組團旅遊企業常態化合作關係。綜合利用各類傳統媒體、戶外媒體和“兩微一端”、網路直播等新媒體開展旅遊行銷。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勢,積極引導公眾主動宣傳黃岡旅遊。(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經信委、市住建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廣局、市外宣辦)
(十三)加強旅遊綜合監管。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旅遊重點景區、村鎮、旅遊線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重點旅遊村鎮實行改廚、改廁、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無害化生態化處理,對公路邊、鐵路邊、街道邊、河邊、山邊開展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支持創建一批生態旅遊城市、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旅遊村莊和生態旅遊風景道。強化旅遊安全保障,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安全監管職責,加強旅遊安全制度建設,開展旅遊風險評估,建立安全風險管控、隱患排查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安全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建立健全政府救助與商業救助相結合的旅遊安全救援體系。加強景區最大承載量管理、重點時段遊客量調控和應急管理;加強對客運索道、遊樂設施以及旅遊客運、旅遊道路、旅遊節慶活動等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安全監管。(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安監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林業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林業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全市全域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統籌協調推進全域旅遊工作。建立健全與全域旅遊相適應的旅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推進機制。
(二)加強政策扶持。統籌安排相關資金支持全域旅遊發展,加大對旅遊產業獎勵和扶持力度,加大對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創新旅遊投融資機制,鼓勵設立旅遊產業促進基金並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市政府出台的相關招商引資政策給予扶持。
(三)加強督查考核。建立完善全域旅遊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層級管理制度,強化責任落實,加強監督檢查,定期通報各責任單位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督促整改,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將全域旅遊工作列入市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範疇,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四)加強輿論宣傳。開展全域旅遊宣傳教育,增強民眾的旅遊參與意識、旅遊形象意識和旅遊責任意識;積極宣傳全域旅遊工作的新舉措、新進展、新成效,營造合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構建全域旅遊交通體系。加快推進連線全市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名鎮、旅遊名村的旅遊公路和環線建設,完善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沿線配套服務設施,開通主要景區的旅遊專線、打通景區之間連線公路和旅遊環線。到2020年,力爭幹線公路與4A級以上景區、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之間有二級以上公路連線,與旅遊名鎮之間有三級以上公路連線,與旅遊名村之間有能滿足中巴車雙向通行的四級以上公路連線。推動旅遊線路的全域串聯,全面提升旅遊通達能力。結合沿線景觀風貌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複合功能的旅遊風景道,根據需求增設腳踏車道、步道等慢行設施。有條件的沿江縣(市、區)要規劃建設遊輪母港、旅遊客運碼頭、遊船停靠點,推進港岸一體、船岸一體建設。(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市旅遊委)
(四)打造全域旅遊精品。加強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推動紅安縣、麻城市、羅田縣、英山縣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2~3個縣(市、區)或鄉鎮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蘄春縣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繼續推進具備條件的縣(市、區)創建湖北旅遊強縣。創建一批A級旅遊景區,到2020年,創建5A級景區1個以上,4A級景區20個以上,A級景區超過60個。創建一批旅遊名鎮(名街)、名村、星級農家樂,到2020年,創建省級旅遊名鎮(名街)、名村20個以上,全市高星級農家樂達到50個以上。培育一批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特色小鎮、鄉村旅遊目的地、特色民宿等精品,推進多層次、全產業鏈的品牌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市旅遊委)
(五)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實施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推進跨區域旅遊資源和產品整合,強化跨縣域資源整合和聯合行銷,培育跨區域旅遊產品和線路。依託旅遊景區、旅遊城鎮、旅遊特色村、旅遊公路,加快推進沿線汽車旅遊營地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快行慢游的自駕游、自由行、自助游服務體系,推出一批精品旅遊線路。推進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鄂豫皖大別山、武漢城市圈等區域旅遊合作,聯合打造跨區域線路產品。(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
(六)創新開發特色旅遊商品。積極推動旅遊商品與地理標誌產品、農產品加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深度融合,推動研發一批獨具特色的旅遊商品,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旅遊商品研發、生產、銷售企業,提升旅遊商品文化、經濟附加值,推進“地標優品”進景區。(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商務局、市農業局、市文廣局)
(七)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推動旅遊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城市旅遊綜合體。積極發展商務會展旅遊、美食購物旅遊、文化旅遊、體育旅遊、健康旅遊,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節慶、文旅演藝、會展、健康養生、體育運動旅遊產品,重點培育10個省內外知名的旅遊節慶品牌,10個黃岡特色節慶活動和演藝品牌,積極爭取在黃岡舉辦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性、國家級大型活動,辦好大別山文化旅遊博覽會等重大活動。(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商務局、市文廣局、市體育局、市衛計委)
(八)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實施文旅融合工程 ,開展“文化成景區”、“文化進景區”活動,推動演藝、遊樂、文創、非遺、影視等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紅色旅遊,積極推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開發一批研學旅行產品。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場館、科研設施等發展科技旅遊。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現代農莊和鄉村休閒度假等農旅融合業態。積極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茶旅公園、賞花公園和“森林人家”“森林小鎮”“森林康養基地”“野外科考拓展基地”“水利風景區”等。發展漂流、溫泉等水利旅遊。持續開展支持文旅主題公園、濱江濱湖旅遊帶、城市綠道等建設。積極利用工業歷史遺蹟和現代工業園區開展工業旅遊。發揮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生態旅遊區、地質公園等旅遊產品。(責任單位:市文廣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委、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旅遊委、市發改委)
(九)推進旅遊扶貧和旅遊富民。推進旅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採取“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深入推進旅遊扶貧。引導旅遊企業、旅遊院校和社會團體對口支援貧困地區旅遊發展。採取整村推進方式,支持重點旅遊扶貧村加快發展旅遊業。整合資金,推進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建好停車場、旅遊廁所、垃圾集中收集站、村衛生室、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和旅遊導覽系統。支持貧困戶以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築等多種形式入股,建立完善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責任單位:市扶貧辦、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建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衛計委、市旅遊委)
(十)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以創建國家級、省級旅遊標準化試點為抓手,持續推進旅遊行業標準化建設。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標桿引領計畫和服務標準公開承諾及監督制度,開展以遊客評價為主的旅遊目的地評價,定期發布旅遊“紅黑榜”。建立健全旅遊市場主體、從業人員信用等級評定製度,推動形成約束性的行業自律機制。實施“智慧旅遊”工程。加快旅遊大數據建設,建立旅遊與公安、交通、鐵路、氣象、統計、測繪、通信等部門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加大旅遊信息化投入,建設多級一體的旅遊產業監測與應急指揮平台,打造“一部手機游黃岡”服務平台。加快景區、酒店、旅行社等智慧型化建設。(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統計局、市氣象局)
(十一)實施“人才強旅”戰略。加大旅遊專門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鼓勵專業人才到基層掛職幫扶指導旅遊發展。建立黃岡市旅遊專家庫。建立“職業經理人”“金牌導遊”“金牌管家”“鄉村旅遊工匠”等行業人才庫。加強導遊隊伍建設和權益保護,指導督促用人單位依法依規與導遊簽訂勞動契約,落實導遊薪酬和社會保險制度,明確用人單位和導遊的權利義務,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充分發揮旅遊行業協會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十二)加強旅遊宣傳行銷。市級統籌開展對外宣傳推介,把旅遊形象宣傳納入各地對外統一宣傳體系,建立政府、企業、公眾等共同參與的整體行銷機制。市內主要媒體及交通、市政、通信等部門資源和平台,要主動加強黃岡旅遊形象和文明旅遊公益宣傳。針對主要客源地的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建立與主流組團旅遊企業常態化合作關係。綜合利用各類傳統媒體、戶外媒體和“兩微一端”、網路直播等新媒體開展旅遊行銷。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勢,積極引導公眾主動宣傳黃岡旅遊。(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經信委、市住建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廣局、市外宣辦)
(十三)加強旅遊綜合監管。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旅遊重點景區、村鎮、旅遊線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重點旅遊村鎮實行改廚、改廁、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無害化生態化處理,對公路邊、鐵路邊、街道邊、河邊、山邊開展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支持創建一批生態旅遊城市、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旅遊村莊和生態旅遊風景道。強化旅遊安全保障,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安全監管職責,加強旅遊安全制度建設,開展旅遊風險評估,建立安全風險管控、隱患排查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安全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建立健全政府救助與商業救助相結合的旅遊安全救援體系。加強景區最大承載量管理、重點時段遊客量調控和應急管理;加強對客運索道、遊樂設施以及旅遊客運、旅遊道路、旅遊節慶活動等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安全監管。(責任單位:市旅遊委、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安監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林業局、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林業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全市全域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統籌協調推進全域旅遊工作。建立健全與全域旅遊相適應的旅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推進機制。
(二)加強政策扶持。統籌安排相關資金支持全域旅遊發展,加大對旅遊產業獎勵和扶持力度,加大對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創新旅遊投融資機制,鼓勵設立旅遊產業促進基金並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大旅遊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市政府出台的相關招商引資政策給予扶持。
(三)加強督查考核。建立完善全域旅遊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層級管理制度,強化責任落實,加強監督檢查,定期通報各責任單位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督促整改,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將全域旅遊工作列入市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範疇,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四)加強輿論宣傳。開展全域旅遊宣傳教育,增強民眾的旅遊參與意識、旅遊形象意識和旅遊責任意識;積極宣傳全域旅遊工作的新舉措、新進展、新成效,營造合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