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宮位於興平市馬嵬街道正北約1公里處,東距興平市13公里,西距貴妃墓2公里,坐落在塬坡下,地勢北高南低,為西漢早期之道教聖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山宮
- 地理位置:陝西省興平市馬嵬街道1公里處
- 氣候類型: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黃山宮
- 建造時間:公元前193年
黃山宮簡介,歷史,政策扶持,
黃山宮簡介
黃山宮位於興平市馬嵬街道正北約1公里處,東距興平市13公里,西距貴妃墓2公里,坐落在塬坡下,地勢北高南低,為西漢早期之道教聖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
據明正德年間康海所立碑石記載:“漢惠帝建黃山宮,漢武帝曾微服私幸,改老子祠,唐太宗以裔出,老子祠更加修繕,玄宗幸蜀乞靈於此,手植槐焉”。漢唐時期,黃山宮為皇家道觀。明清功德碑記載,歷史上黃山宮屢有修葺。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山宮一直興盛不衰。
黃山宮在縣、鄉兩級政府的關懷幫助下,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2003年牌樓及門前廣場竣工,2009年修通到黃山宮45米寬的水泥路。興平市道教協會在乾渠上修了弓形橋,橋北建有鐘鼓樓。太上槐植於黃山宮院落中央,南為三清殿,北有九宮十八洞,洞內供奉著各路神仙。相傳道教祖師老子最早在黃山宮傳道,後遷往樓觀台,因南北相望,故黃山宮又稱北樓觀。四時八節不斷有人來許願,古廟會期間朝拜人次超過10萬。
黃山宮東西兩邊平行排列著幾條大溝,嶺高溝深,黃土裸露。東邊的嶺當地人稱“鱉蓋”。西北方向約 500米處,是新石器時代的黃山遺址。東約 20米有賀氏洞,據碑石記載,為堂主賀氏率弟子鑿成,洞口塌陷嚴重。賀氏洞以東另一條溝崖上有三個洞口,入內低頭可走,傳說很深,但內部塌陷。黃山宮東面溝崖上留有窯洞 80餘處,是李家坡村民先祖居住過的地方。乾渠以南約 100米處有自湧泉兩處,泉水流淌日夜不停,水質含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物質元素,清洌甘甜可飲用。
黃山宮的旅遊資源種類多,而且比較集中,並毗鄰楊貴妃墓。以楊貴妃墓為龍頭的馬嵬中心地區旅遊雛形初現。
黃山宮是一處道教聖地,相傳老子騎青牛在樓觀台講道時,曾夜宿黃山宮,“漢惠帝建黃山宮,漢武帝曾微服私幸,改老子祠,唐太宗以裔出,老子祠更加修繕,玄宗幸蜀乞靈於此,手植槐焉”(據明正德年間康海所立碑石記載)。盛唐詩人王維以“黃山舊繞漢宮斜”的佳句讚嘆黃山宮的美景。
歷史
其地古稱黃山,西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就山勢鑿洞建廟宮,供老子,成為道教早期活動的地方。據《東方朔傳記》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穿便服出遊,北至池陽,西到黃山宮。《三輔黃圖》也記載:“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也”。傳說武帝很孝,其母有病,他曾在黃山宮為母要過藥。據王莽傳記載:王莽篡位時,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百姓奔走往觀者有萬數。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因與老子同姓,自認是老子的後裔,改黃山宮為老子宅,大加修治,並提倡道教。唐高宗乾封元年,進封老子為“太上玄皇帝”。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視道士為宗室,二十九年建玄元皇帝廟於各地。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回長安途經馬嵬時去黃山宮燒香朝拜老子,並在院內親手栽植了一棵槐樹,今已1200多年,成為文物。明、清兩代多有建修,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清同治元年(1861)陝西回民起義攻打興平,黃山宮被回民義軍放火燒毀。同治十二年(1873)興平民眾捐款復修東西兩側。光緒三十年(1904)興平、乾縣、武功周圍民眾捐款重修,建有山門、二門、鐘樓、鼓樓、卷棚、玉皇殿、三清殿、老君洞,靠山崖半圓形排列十六個窯洞,各塑神像。1954年拆除,大部分廟殿移蓋學校。“文化大革命”中,神像全被砸毀,後來窯洞逐漸倒塌。1980年後有一姓魏的道人居住。近年來民眾捐錢修中洞,塑老子泥像,蓋三間瓦房,供玉皇,周圍有善男信女1000餘人,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趕廟會。
政策扶持
馬嵬地區旅遊景點各具特色,楊貴妃墓以唐文化見長,黃山宮突出道教文化,馬嵬驛展示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觀,馬嵬過境段現代都市農業發達。我市要實現資源由分散經營向整體經營推進,將楊貴妃墓、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黃山宮、馬嵬現代都市農業等景點納入整體規劃建設之中,協同推進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建設。同時,將景區內各景點串聯起來,達成成片建設目的。目前,要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對整個景區制定一個全面的高起點的發展規劃,綜合考慮發展與保護、發展與管理的關係,使整個景區及景點建設和發展有章可循。
濃厚的歷史文化是馬嵬景區最具優勢的資源,提升景區景點文化神韻是下一步景區發展的核心所在。目前,馬嵬景區的文化景觀中,唐文化景觀建設和規劃設計比較完善。黃山宮道教文化在景點布局和建設上則比較弱,沒有得到充分發掘。馬嵬現代都市農業還沒有和旅遊緊緊融為一體,資源價值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下一步,馬嵬景區應當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在傳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突顯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旅遊發展的融合,增強景區的文化輻射和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