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塔

黃山塔

黃山塔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城北2.5公里處黃山山巔,此塔最初為南朝宋武帝劉裕代晉以後所建八丈佛塔,現存之塔已非原塔。現塔5層8面,高23米,中空,塔身上尖下闊,逐層收減。塔面檐角突出,用磚砌成仿木斗拱結構。該塔歷經風雨剝蝕,現微傾斜,可見滄桑。古時山上有宋離宮、凌歊台、懷古台、誓清堂等。山頂的凌歊台五尺高,相傳是劉裕避暑的地方。黃山塔雖數次重修,仍帶有宋代、明清時期的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山塔
  • 類別:古建築
  • 保護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黃山鄉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主要展覽,黃山塔,凌歊台,歷史紀事,清初,隋開皇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光緒年間,相關典故,

主要展覽

黃山塔

黃山塔因建在黃山頂上而得名。塔高26米,為磚石結構。塔身八角形,檐為蓮花瓣,五層,每層有4個拱門,塔中空,2米見方,底周17.6米,基厚1.8米,相傳為南朝宋武帝劉裕所建,李白登黃山送族弟詩有“長嘯倚天梯”之句,可見塔之歷史甚久。清代康熙、光緒年間,曾兩次修繕。198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對塔底進行加固維修,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歊台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在黃山塔南。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曾建避暑離宮於其上。古凌歊台宏偉巨麗,高出塵埃,有“笙鏞黛綠之勝”,從歷代詩人描寫凌歊台的“宋祖凌歊樂未央,三千歌舞宿層台”、“宋家天子游南國,紅粉三千台百尺”的詩句中,可窺凌歊台雄姿之一斑,而今僅存遺址。凌歊台廢於何時不詳。李白在《姑孰十詠·陵歊台》一詩中說:“閒雲入窗牖,野翠生松竹”,可見那時還有台館存在。明代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記道:“凌歊台在山頂,有石如案,高者五尺,頂平而圓,徑丈許”,描述了凌歊台遺址。今巨石尚存,右側石刻有三,字跡依稀可辨,為明代倪伯敖等人的記行詩詞。昔日“凌歊夕照”為姑孰八景之一。

歷史紀事

清初

清初,荷蘭來華使團成員尼霍夫所著《荷使朝華錄》中就有作為太平府標誌的“三塔”素描,三塔均為五層飛檐,呈鼎足而立於當塗之郊。三塔之中,凌雲塔於宣統三年(1911年)因暴風雨傾圮。如今尚存黃山、金柱兩塔。金柱塔建於明萬曆十七年,史有確記。而黃山塔建於何時則說法不一。天寶十四年(755年)李白曾登黃山送族弟赴華陰,並作有《登黃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一詩。詩中寫到:“送君登黃山,長嘯依天梯”,天梯即為黃山塔,由此可見,此塔唐時已有之。《太平府志》載:“山上舊有宋離宮及凌歊台、懷古台、誓清堂並浮圖在焉。凌歊台,在山頂,東南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頂平而圓,徑丈許,世傳劉裕避暑處。”

隋開皇九年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統一全國,僑置的當塗縣定居於姑孰,當塗正式建縣。如按《太平府志》之說,則黃山塔尚早於當塗建縣一百多年。“可憐黃山塔,突兀暮煙里,依然十年前,看我行萬里”。(陸游《明日再游又賦》)可以說,矗立在黃山之顛的黃山塔,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見證了當塗一千多年風風雨雨。
一個地方的歷史是這個地方共同的財富,是該地人文文化的獨特體現。正是由於黃山塔沉澱著當塗悠久的歷史,“關乎一郡生齒人文於是乎賴”的特殊意義。歷代以下,人們對之呵護有加,多次進行修葺,才使得此塔屹立至今。據考證,現在的黃山塔印有宋代、明清、民國不同時期的建築特徵,一至三層為宋代原物腰檐是民國的,四至五層是明清時期的。

康熙二十九年

康熙二十九年(1690) 祝元敏為當塗縣令。因見“惟千百年來,歲月遷流,塔此欹側,巋然一柱,飄搖於殘風剩雨之中,岌岌乎勢莫可保。”於是,帶頭捐俸,發動民眾捐資修塔。“一時縈義之士,踴躍樂助,不數月告竣。翼然完且善,鞏且壯”。塔修成後,祝曾作《重修黃山塔記》,詳細記載了此次修塔的目的及過程。系年為康熙三十五年春。

光緒年間

光緒年間,民國年間直至解放後此塔又經多次修葺。1984年,當塗縣政府撥款對底層進行加固。1986年,黃山塔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三級共同斥資百萬餘元對黃山塔再次進行修葺,2005年10月竣工。新修成的黃山塔仍是樓閣式磚木結構,高27米,外5層,內9層,平面呈八邊形,內四邊錯角,其特有的內部結構是迄今省內外古塔中的孤例。
歷史的風煙下,多少古蹟湮沒蒿蓬,然黃山塔至今仍立於黃山之顛,俯瞰著腳下的這片江東大地。它延續著先人走過歷史的足跡,成為了今日此時地域歷史的文化標象。

相關典故

當塗縣城北的小黃山,又名浮丘山,相傳浮丘公曾在這裡牧雞。山上有一塔,故名黃山塔。李白登臨此山,呤出了“送君登黃山,長嘯依天梯”的絕唱。可見,此塔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南宋詩人陸游在詩中也提及此塔:“可憐黃山塔,突兀暮煙里,依然十年前,看我行萬里”。即使浪跡天涯,詩人也不會忘記黃山塔,這濃濃深情實在令人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