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祠堂是陝西省的地名,光緒年間設立,1996年廢止,根據姓氏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家祠堂
- 羅馬字母拼寫:Huángjiācítáng
- 設立年份:光緒年間
- 廢止年份:1996年
- 所屬地區:陝西省
黃家祠堂是陝西省的地名,光緒年間設立,1996年廢止,根據姓氏而得名。
黃家祠堂 黃家祠堂是陝西省的地名,光緒年間設立,1996年廢止,根據姓氏而得名。地名含義 黃氏家族清代從湖北武昌遷至此地居住繁衍生息,後人為紀念祖先修一祠堂,故名。歷史沿革 黃氏家族建於光緒年間,1996年撤銷。
黃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浙江省雲和縣雲和湖畔南洞村。祠堂位置 黃氏宗祠,位於浙江省雲和縣雲和湖畔南洞村,該宗祠在村落的至高點,俯視全村,已蔭佑了十餘代裔孫的安詳,屋後大片的古木是涵養宗祠的脈血。宗祠大門上方懸掛銅色的金屬牌匾,魏體書“黃氏...
江邊黃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圍自然村交界處,占地面積654平方米。據《江邊黃氏族譜》記載,江邊黃姓先祖南宋時因戰亂從江夏(今湖北漢口一帶)幾經周折南遷定居於江邊,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伊中舉...
福安黃氏祠堂,又稱察陽黃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中社區黃厝上巷58號,始建於宋末,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建。福安黃氏祠堂坐西南朝東北,中軸線為北偏東約 57.1°,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32.9平方米。福安黃氏祠堂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中國祠堂建築的類型和功能...
黃氏老祠堂原址位於現今的肥東縣文集萬松,後來將宗祠遷址今包公鎮小板橋。老祠堂修建於乾隆3年,乾隆11年才基本完工,次年(公元1747年)正式開祠。初時,黃氏老祠堂占地四五畝,由婺源的工匠精心建造,採用了徽派建築風格,分為門廳、正廳、寮堂、享堂幾部分,門廳分為三大間、七小間,用來擺放展品和休憩;正廳...
艾葉黃氏宗祠的祠名叫“爾錫公祠”,是黃氏族人族居之所,民間一般稱之為“黃宜堂”或“黃泥塘”,祠堂名反而不大為人所知。祠堂上起“大堰塘”,下止“觀音閣”,跨兩里之距,占地約千餘畝。辛亥革命前夕,同志軍的人找黃氏名人、大鹽商黃敦三說:“同志軍有人要來打起發(搶劫)。”黃敦三有些輕蔑...
黃氏祠堂位於福建莆田黃石金墩街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黃氏祠堂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金墩黃氏祖祠...
黃氏祠堂原在閩清七都鳳棲山,建於北宋祥符絲習三年,時名“護國積善院”,後毀於火。為紀念入閩始祖敦公,於20世紀40年代初在閩清六都墘上里選址重建。平整土地時,挖到一光滑巨石,色蛋黃,所處位置恰在後廳的正中心點,與大廳合磚共向,直線巧合。眾稱之“龍珠”。因敦公生六子,發六枝,故名“六葉祠”...
據碑文記載,該建築始建於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近現代移建於竹子嶺上,是當地黃氏後人為紀念明朝副都御使黃子平而建的祖祠。該建築坐西北向東南,為磚拱結構,呈三進兩廡廊布局,面闊22米,進深33米,面積約726平方米。該建築對研究黃氏家族歷史和祠堂建築歷史有...
黃氏宗祠於1992年由江邊村村民集資進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祠堂源流 據江邊黃姓《卜卿公家譜》記載,倡議興建黃氏宗祠的是族人黃學伊。黃學伊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舉人,中舉後初任瓊山縣(今海南省內)教諭,後任江西撫州左堂、通判。瓊山是名臣海瑞的家鄉,黃學伊在瓊山任職時便很欣賞...
上世紀四十年代,爾錫公祠的首人(宗族內選舉產生的負責人)是黃象承(貞慶)。黃氏族人的字派取自一首詩,有“閣正天興,元亨利貞,蘊和榮耀,……”等字輩。黃氏宗族曾在貢井街上井神廟旁修建了會濟善堂,賑濟窮苦人。1950年,爾錫公祠被政府沒收,做過糧庫、公社、鄉政府,現今是一家玻璃鋼廠。祠堂花崗岩...
察陽黃氏宗祠位福建福安市陽頭街道黃厝上巷58號 ,該祠為朱熹門徒黃乾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黃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祠堂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現存的建築為清代仿明建築,是福安市現存規模最大祠堂。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
至光緒年間,又歷百餘年風雨,祠堂坍塌,無片瓦存,時童謠有言:“檗谷祠堂蓋南門外,神主孩兒大;第一大,第一破。”於是族人互相激勵,因湖頭黃锺慈捐銀壹佰伍拾兩為倡首,各家各戶隨其心力題捐。時有往台南執教的二十世裔孫秀勛,在台奔走募捐,嘉義、彰化的族人亦紛紛樂輸,終於在光緒十四年完成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