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姑魚養殖技術》是2004年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忠明。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姑魚養殖技術
- 作者:謝忠明編
- ISBN:750823134
- 頁數:267
- 定價:10
-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9-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飼養方法
二、催產和自然產卵 飼養親魚的網箱內套催產網箱,網箱深 2米,催產網箱面積視飼養親魚的規格而定。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且觀察到親魚晝夜成群游到中上層,雄魚發出"咕咕"的雞叫聲時,就可進行網箱人工催產。選擇性腺發育良好、腹部膨大的親魚作為催產對象。雌雄性比為1∶1,催產親魚密度0.5尾/立方米。催產劑用LHRH-A和HCG混合激素加維生素 B12和維生素C注射液配置而成。雌魚注射劑量:LHRH-A12微克/公斤魚~18微克/公斤魚和HCG120IU/公斤魚~180IU/公斤魚,雄魚減半,背肌一次性注射,注射時間為16時~18時。網箱催產不同於室內催產,提高網箱催產率和受精率必須選好親魚,性腺發育不良的親魚暫不催產。掌握好性激素劑量,劑量多影響受精率,劑量少影響催產率。水溫是影響性激素效應時間的主要因素,早期催產水溫還不穩定,應特別注意惡劣天氣水溫下降時不能催產,儘量避免大潮水質渾濁時催產。注射催產激素後36小時~40小時能達到自然產卵。催產期間應防止親魚因網箱網目堵塞水流不暢引起缺氧,所以催產網箱要保持乾淨,並具備水泵沖水設施。催產網箱環境的光照度應保持在100lx以內,夜間手電照射或在網箱周圍走動也會驚擾親魚追逐和產卵。發現產卵後,不能急於起網收集精卵,以免影響產卵效果。親魚從發情追逐到產卵結束約120分鐘,其中追逐的時間約占2/3以上。產卵前雄魚追逐強烈並發出短促的"雞叫聲",雄魚的頭部把雌魚尾部頂到水面,此時常聽見雌魚尾部拍打水面的聲音。一旦開始產卵,雌雄魚游速減慢,而且尿殖孔靠的很近,頭部朝著同一方向游進,完成自然產卵過程約20分鐘~35分鐘。
催產網箱內的受精卵浮於水的上層,而非受精卵則沉於中下層,但由於親魚的遊動有部分非受精卵也會浮到網箱的上層。催產期間若受雨水的影響,海水鹽度降低,受精卵浮性下降,受精卵與未受精卵常混在一起。受精卵的收集和運輸必須預先配置鹽度為33~34的海水,作為集卵和運輸用水,使受精卵成浮性。受精卵的撈網用60目的尼龍篩絹製作。將受精卵裝入雙層塑膠氧氣袋,充氣後運輸。裝卵量120克/袋~140克 /袋,運輸4小時~5小時,成活率95%以上。
三、孵化和仔、稚魚的培育 受精卵運輸到育苗場後,重新配製鹽度為33~34的海水,再去除死卵,按10萬粒/立方米~20萬粒/立方米密度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孵化,採用充氣微流水,孵化的海水鹽度為25~30。
1.水泥池育苗 仔魚出膜後放在水泥池中進行培育。接入小球藻,濃度為(50~60)×104個/升。仔魚早期培育密度為0.5萬尾/立方米~1萬尾/ 立方米,每天一次的換水量為1/5~1/3。後期培育密度為0.3萬尾/立方米~0.5萬尾/立方米,每天一次的換水量從1/3增加到1/2。海水pH值 7.5~8.2,溶氧量5.5毫克/升以上,池水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系列餌料種類有:經小球藻強化的褶皺臂尾輪蟲、鹵蟲無節幼體以及橈足類。
2.土池育苗 稚魚全長13毫米~15毫米就可移到室外土池培育。土池面積以不大於10畝為好。放苗前做好清池消毒、進水過濾和肥水培育天然生物餌料工作。放苗時選擇無風的晴天早晚進行。放苗點選在避風坐北向南的池邊,放苗後每2小時~3小時投餵牡蠣漿1次,夜間不投料,燈誘橈足類作為補充餌料。3天~4天后,每4小時~5小時投餵1次,牡蠣漿、藍圓魚參肉糜加幼鰻飼料,用淡水拌成團狀投餵。10天~15天后每天早、中、晚各投餵1次,飼料量增加同時延長投餵時間。每天進水1次,換水量20厘米~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