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墟村(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黃墟村)

黃墟村(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黃墟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墟村,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寧鎮丘陵地區,村域面積6.65平方千米。

黃墟村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古井保存較為完好,是保持著原生狀態的自然村落。全村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占民居總面積一半以上,冷遹舊居、殷氏宗祠、篤行堂(殷氏六房)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流傳著黃墟廟會、舞龍燈、舞獅、喜慶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6月6日,黃墟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墟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
  • 村域面積:6.65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 主要產業:現代農業、電子、刷業
  • 主要景點:馬跡山、冷遹舊居、殷氏宗祠等
  • 保護級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6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土壤,氣候特徵,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村落特色,選址理念,空間布局,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馬跡山,冷遹舊居,殷氏宗祠,殷氏六房,歷史文化,歷史人物,非遺項目,物產美食,榮譽稱號,

村落歷史

宋朝之前,黃墟地區因境內北山南丘,崗巒起伏,林茂草豐,舊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古稱“荒墟”。
黃墟村
殷氏宗祠
南宋建炎年間,得名“黃墟”。據《丹徒縣地名錄》載,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發現此地山水秀麗,土地肥沃,是子孫耕讀的好地方,即用御酒、金雞換之,並將“荒墟”改名為黃墟,地名一直延續至今。
元至元年間,黃墟村建村,屬辛豐鎮。據《黃墟殷氏家乘》載,殷希聖在元至元年間自丁崗華墅向西南越馬跡山,道經解橋(今黃墟集鎮老街東北附近),見周圍山環水繞,知為瑞氣所鐘,且有雉兔交馴之異,遂徙居於此。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黃墟深受戰亂之苦,一度蕭條。
民國十七年(1928年),冷遹黃炎培先生在中華職教社和江蘇省地礦廳的支持下,創建“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探索實業和教育救國富民之策。試驗區帶動農民興修水利,開塘築壩,修建公路,推行新式農具,推廣優良品種,提倡水塘養魚、栽桑養蠶,辦師範學校,掃盲、普及教育,黃墟面貌逐步改善。
民國十八年(1929年),始建黃墟鄉。之後多次分合,但一直為鄉的建制。
20世紀30年代初,黃墟鄉村公醫院創辦,這是丹徒最早的醫院。
1958年,建黃墟人民公社。
1983年,復為黃墟鄉。
1996年,改置黃墟鎮。
2005年,因行政區劃調整,併入辛豐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墟村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緊鄰鎮江市區,屬近郊區域,其下有勝利、解放、幸福等自然村,村域面積6.65平方千米。
黃墟村

地貌土壤

黃墟屬寧鎮丘陵和沿江平原地帶低山區,平均海拔約6.8米,丘陵區以馬肝土、黃土為主,平原地帶大多為黃泥土和馬肝土,沿江圩區則分布為黃沙土、漏沙土和夾沙土。全區土地土層厚,土質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栽植生長。

氣候特徵

黃墟村屬北亞熱帶南部氣候區,具有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霜期不長的氣候特點。多年平均氣溫為15.4℃,1月是全年最冷月,月平均氣溫2.4℃,7月是全年最熱月,月平均氣溫在28℃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071.6毫米。

水資源

黃墟村境內河流縱橫,水源豐富,馬跡水庫、九畝塘等連線南北。灌溉農田434公頃,蓄水量512萬立方米,正常年景可灌溉農田1523公頃;境內有大、小河塘湖泊100餘處,水面約50.5公頃。全村水源總量約為0.5億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