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
黃城集即黃城集村
黃城集村位於龍口市
石良鎮北端,東與蓬萊市接壤,是
龍口市與
蓬萊市接界的邊緣村莊之一。距鎮政府駐 地6公里,距
黃城13公里。村莊面積0.72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3370畝,人均0.7畝。黃城集是一個集農業,工業,小作坊為一體的比較發達、規模較大的一個村。地理位置優越,處蓬黃交界處,牟黃公路南側,交通便利。
基本概況
位置面積
黃城集村位於龍口市
石良鎮北端,東與蓬萊市接壤,是
龍口市與
蓬萊市接界的邊緣村莊之一。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黃城13公里。村莊面積0.72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3370畝,人均0.7畝。
村莊地處平原,土壤肥沃,風景秀麗。牟黃公路(S302)在村北橫貫東西,蓬青公路(S213)穿村而過連線南北,交通方便,歷來是龍口市東部重鎮。中國郵政、中國聯通、農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交通管理站等經濟、文化、交通部門均在此設分點經營。每逢農曆二、六、九為集日,趕集者遠及蓬萊、棲霞等地,是龍口市的重要農貿市場之一。
地名由來
相傳元朝末年,初、劉、戰、郭4姓人由雲南、貴州遷來建村。初建村為4個小村,譜書載:“南有劉家窪,北有初家城,戰家東河荒,西有郭家營”,明永樂年間設集,因村址為古黃城所在處,故命名“黃城集”。
據縣誌記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曾在此設黃縣城,東魏武定年間在此修建“中郎城”,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縣治遷至今黃城處。黃城集為古縣城所在地,歷經千年滄桑,仍保城廓之威儀。
黃城集村,明國中期屬第三區,抗日戰爭時期屬十一區,1946年屬黃水區,1950年屬於石良區,1958年屬石良人民公社,1984年屬
石良鎮。
人口姓氏
全村共1150戶,4233人,其中男性2080人,女性2153人,均為漢族。有花姓91個,族氏姓氏32個,其中,溫159戶,於155戶,周125戶,張120戶,王63戶,郭51戶,李39戶,莫19戶,戰11戶,董10戶,姜57戶,初60戶,劉46戶,孫59戶,徐、林、管、宋、田、呂、成各5戶,瞿、鄒、芷、楊、馬各4戶,湯3戶,鄧、范各2戶,杜、遲、吳各1戶。198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01%。
經濟狀況
該村地少人多,習慣精耕細作。地處集市,為經營工副業提供了方麵條件。經濟成分。不是單一的土地收入,工副業生產歷來在村民的總收入中占相當的比重。
現有果園600多畝,分早中晚期各類蘋果,葡萄等。本村工業也比較發達,有大型服裝廠,水果包裝,加工廠,大型的冷風庫,車床模具廠,橡膠廠,大理石廠,海產品加工,家具城等等。
文教衛生
該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1882年—1920年間,有私塾11處,學生160名。1912年溫良翰和溫長喬在“大閣”開辦新式學堂,取名“古黃鄉第一國小”。同年,張煥堯用自家的房子,辦古黃鄉第二國小。1946年設立黃城集完小,1970年改為七年制學校。1978年實行八年制。1985年投資40萬元,建三層教學樓1座,面積187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17個,教師30餘名,學生500餘人。
1945年抗戰勝利前,本村有“仁德西醫院”和一所中藥房,方便周圍村莊的患者就醫取藥。1969年,開立村辦醫療室1處,經歷多年發展,現有鄉村醫生10餘名。
每逢農閒和春節,村委都要組織文體活動,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該村的籃球,曾多次獲市、鎮比賽的前列名次。每年還組織1—2次拔河和越野長跑比賽。村民素好呂劇,有業餘文藝宣傳隊,1976年建立“青年之家”,1988年設“老年遊藝室”,這對於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古蹟
黃城集三寶
黃城集三寶,臥鹿石、子石和鋼道,俗稱“黃城集三寶”。臥鹿石指村東的一對石雕臥鹿,形式大狗,石色淺藍,質地粗糙。子石(即孝子石),在村西土地廟前,是供誰家私人報廟開鎖時子孫跪下磕頭用的大石塊。鋼道,是指現在綜合商店北邊的東西和拿唄大道而言,大雨之後路面從不泥濘,故稱“鋼道”。
大閣(泰山行宮)
大閣舊址在現在的綜合商店南北大街處。據傳是東周時所建。閣為上下兩層。閣門上方正中有橫石大匾一塊,上刻“泰山行宮”4個大字。相傳是因泰山老母路經此地而得名。閣的下層為城樓式門洞,上層內有並排三尊神像,正中是雨神,左是觀音菩薩,右為藥王神。閣的後邊是大殿,殿內準備修塑三官神像,排位均已安排,不知何故未能修塑。抗戰時期摧毀。
軼聞
古黃城的傳說
據東周列國志記載:“黃縣城東20里有個東萊城。”其故址可能就是勁黃城集村所在地。又有“開了東庭湖(東黃水),淹了東萊城(古黃城)”之說。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龍舟行至江心遇險,突然發現有無數的水生物護住船幫,從而脫險。乾隆帝驚問:“何人保駕?”陪同官
劉墉答奏:“山東古黃城的城隍保駕。”回朝後,特地差人至黃城集西面的城西頭村的城隍廟還願,重整廟容,並給城隍爺換上一套皇服、龍頭帽。從此,城隍廟更遠近聞名。此說進一步證實黃城集曾是古黃城所在地,因為在古時,只有縣城才有城隍廟。
人物
太史慈
-206)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漢族。東漢末年江東軍團武將,官至建 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
劉繇部下,後被
孫策收降,於
赤壁之戰前病逝,死時才四十一歲。
溫玉娟
溫玉娟,國家一級演員(正師級)。1959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黃城集村。戲劇專業畢業,現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
空政話劇團,兼任中華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家協會 會員,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等職,多年來一直擔任全軍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執行委員會委員。
溫長翰
溫長翰,民主人士,登州府第十一中學畢業。曾去北京進修教育,1920年在馮玉祥部下任職。日偽期間在根據地教學,解放後任
政協委員。
溫敬業
溫敬業(1920-1945),革命烈士,自幼家貧,13歲就給人家乾零活、打短工。1942年經我地下工作者介紹,當了交通站情報員。他膽大心細,完成任務準確無誤。一次在通知我地下工作者轉移時,被日軍抓去,五花大綁押到日軍刑審室,敵人毒打逼審,他毫不畏懼。一連4個晝夜未吐露一點真實情況。第五天,日軍小隊長金藤命日偽軍把他綁在刑場的一根樁子上,往身上澆汽油,要燒死他。而溫敬業視死如歸,英勇不屈。金藤喪心病狂命令日軍用刺刀亂刺他的胸膛,牽來兩條狼狗把溫敬業咬得皮開肉綻。未等用火燒,這位堅強的戰士便慘到在血泊里,年僅25歲。
溫家仁
溫家仁,1944年春參加革命,英勇殺敵,當年加入共產黨,不久任班長、排長,在兩年多的戰鬥中,參加過14次大的戰鬥,送了7次炸藥,負傷4次。被膠東軍區授予“爆破英雄”光榮稱號。當時的軍區小報,曾以《爆破大王溫家仁》為題,登載其英雄事跡。
溫茂元
溫茂元,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劇,作品有《山村女書記》、《八仙的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