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分區研究

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分區研究是一篇張青峰著吳發啟指導的博士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分區研究
  • 導師:吳發啟指導
  •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論文作者:張青峰著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時間:學位授予時間
  • 關鍵字:黃土高原 生態環境 生態經濟 可持續性發展
  • 館藏號:F127.4
  • 館藏目錄:2009\F127.4\1
中文摘要
隨著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區域發展問題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從生態和經濟兩大系統相互耦合、協調發展的角度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和必要途徑。生態經濟分區是通過對研究區生態、經濟要素的空間狀態及其內在聯繫的分析,闡明不同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特徵和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科學總結自然、經濟功能的地域分異規律,劃分融合生態和經濟要素的地域單元,並明確不同類型的生態經濟單元在區域開發格局中承擔的主要功能,以促進區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黃土高原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在國家建設和發展格局中具有戰略地位。本論文依據生態經濟學基本理論,從黃土高原生態與經濟兩大系統耦合發展的歷程分析入手,針對地形地貌、氣候、土地、水文等生態系統狀況以及人口、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連續五年(2003~2007)對黃土高原進行了野外調查,並對部分縣市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較為翔實的數據資料和調查成果。通過整理和分析,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研究建立基於GIS技術與地統計學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分區模型和分區方法;對比分析歸納各生態經濟區的生態功能定位和經濟地位,找出了黃土高原經濟發展的主導性資源,針對每個生態經濟區的特點,提出了今後發展得政策及措施,以期為促進形成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格局提供科學依據。論文共分為六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介紹了生態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研究背景,生態經濟綜合區劃理論與實踐。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闡述了當前黃土高原進行生態經濟分區的必要性,並簡要闡述了論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創新點; 第二部分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基礎資料庫(LPEEDB)建設。基於GIS設計與實現的理論和方法,利用Visual Basic6.0語言平台、MOGIS組件庫以及ACCESS2000資料庫,設計並實現了LPEEDB系統。 第三部分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分區方法及指標體系的建立。根據生態經濟區劃的原則、依據和方法,確定了區劃的等級,制定了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區劃的指標體系及技術路線。 第四部分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分區。根據生態經濟學理論和產業發展的實踐,在黃土高原全區範圍內按照不同環境條件、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採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區劃途徑,建立基於GIS技術與地統計學方法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分區模型和分區方法;將黃土高原劃分為4個生態經濟帶18個生態經濟區。 第五部分各生態經濟區功能定位研究。定義了生態經濟功能定位的概念,提出生態經濟功能定位依據。通過區位商分析法評價了18個生態經濟區的資源比較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系統歸納總結了黃土高原生態功能極重要的區域分布格局,並結合各分區的生態經濟特徵,對各生態經濟區進行功能定位。 第六部分結論與討論。系統總結了本論文的成果,並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研究趨向進行了探討。 總體上,經過本論文的研究,作者在黃土高原生態經濟分區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原理與方法。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專家和同行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