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雙贏空間模式與生態增長機制研究

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雙贏空間模式與生態增長機制研究

《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雙贏空間模式與生態增長機制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劉濱誼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雙贏空間模式與生態增長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濱誼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既是中國長遠發展與當地民生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國風景園林學/景觀學科未來60年的首要研究領域,對於中國國土區域乃至全球範圍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項目以黃土高原乾旱區未來百年環境生態改善扭轉為長遠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的機遇,以集水造綠為題,以區域景觀生態規劃理論方法技術為指導,從景觀化、生態化、人居化三方面切入,探索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雙贏的景觀空間模式及其生態演替增長機制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包括(1)以景觀化的途徑,探索適應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雙贏的合理空間模式與增長機制,提出黃土高原乾旱區區域集水造綠的理論,構建黃土高原乾旱區綠地網路模式;(2)以生態化的途徑,給出黃土高原乾旱區水綠一體、水綠互生的生態植物集水、生態網路保護、演替造綠方法途徑;(3)從協調人居環境發展的途徑,提出與黃土高原人居發展用地、產業調整、人居建設相匹配的水綠生態網路模式及其構建技術。

結題摘要

研究以黃土高原乾旱區的人居環境為研究背景,重點以人居環境三元論為理論指導,以乾旱區的集水造綠空間模式與增長機制為研究對象,探討與其相關的理論與方法論,進行規劃實踐研究。研究得出了人居環境水綠循環的四階段演進機制——水綠原生、水綠擾動、水綠調和、水綠雙贏,分別在100-500年的時間尺度和數百至上千平方公里的空間尺度內(巨觀、景觀化)、50-100年的時間尺度和幾十至數百平方公里的空間尺度內(中觀、生態化)、5-50年的時間尺度和數平方公里至十幾平方公里的空間尺度內(微觀、人居化),構建了三類時空尺度下的景觀化“底-圖”空間模式與援助擴散增長機制、生態化“種-群”空間模式與比對調整增長機制、人居化“虛-實”空間模式與循環支撐增長機制。環縣“上海綠洲”基地實地驗證的景觀化實踐中,以28.35%的係數進行雨水收集,可滿足生態循環與水文補給的需求,且在收集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在時序推進計畫中,首先保證集水造綠優勢區水綠雙贏的實現,逐步推進,水綠雙贏的近期建設進度為30.5%,中期為45.5%,遠期為24%;生態化實踐中,三期實驗年度期間,植被成活率已保持在95%以上,植被覆蓋率已達90%左右,根據生態化增長機制,近期建設目標集水造綠核心區,占甜水鎮面積2.27%,中期建設集水造綠輔助區,占45.07%,遠期控制自然生態修復區,占52.03%;人居化實踐中,規劃綠地覆蓋率36.63%,以2030年度可循環支撐灌溉324.81hm2面積計為1,2050年空間增長速率為1.45,2070年的空間增長速率為1.39;實踐驗證了理論模式與增長機制的可行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