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溝

黃土溝是一個地名,黃土溝地處建湖、鹽都、寶應兩市三縣區交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溝
  • 地理位置:江蘇省建湖縣
簡介,地名來歷,人文典故,

簡介

早在500年前,黃土溝這裡是蘆盪深處的土墩子,戰亂時期,孫、王、曹、邵、汪五姓遷居到土墩子上。五姓氏的先輩們主要依靠扳罾打籪和耕種土墩子周圍開墾的園垛維持生計。莊上一直流轉著這樣的俗語“孫、王、曹、邵、汪,五姓住一莊,為了一碗湯,各有人一幫。黃土溝,十年九不收,遇到一年收,鍋巴糰子曬牆頭。”就是說黃土溝人割柴、打魚都得組團,是為了防土匪,遇上豐年黃土溝人很注重防荒年。

地名來歷

傳說某一年秋天,曹家第一世祖曹筱田到自家園垛上翻地時翻出八大缸黃金寶貝,曹筱田不知這財氣是不是自己的,當即就剪下自己頭上的辮子,倒插在這八大缸黃金寶地上,禱告說:“如果這是我的財氣,就請到我家院內天井裡,如不是我的財氣就算了。”曹筱田耕種完園垛就回了家,進了家院門,天井裡果真出現了八大缸黃金寶貝。曹筱田從此發跡,買得良田無數,耕田耙地的耕牛近百,成了小村落里的第一富豪人家。在小村落的東頭,曹家有一個大牛汪,每天九十九頭牛下汪,可到牛汪里一數是一百頭,傳說這百頭牛中有一頭是神牛。這么多牛天天下汪出汪,來來去去常年走,就走出了一條溝,因這裡的泥土是黃的,當時這裡沒有地名,人們就把這牛走出的黃泥溝用作土墩子的地名,叫黃泥溝。因泥和土是一個意思,叫起來也順口,後來就改名為黃土溝。

人文典故

歲月造就了一批批能人志士。如曾任北洋軍閥吳佩孚部少將旅參謀長的王友章(字煥齋),日本留學生、空軍駕駛員王毓生,還有曾留學英、法、美,任最高法院推事的孫監三,建國後曾任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也曾做過江渭清秘書等職務。抗日戰爭年代裡,黃土溝的孫學寵、王有餘、王之成等有志青年挺身而出共赴國難。地方武裝的中隊長李德清、孫志沛、邵長萬、曹文亮等民兵幹部,用游擊戰術與日偽軍和國民黨中央軍殘匪周旋,為保衛地方捍衛紅色政權浴血奮戰。
黃土溝的古居民建築物還有部分遺存,計8戶18間,是建湖縣內古居民建築現存最多,保存最好的村落。1944年,曾更名為自強。
黃土溝最多時達3400人口,為縣內第三大(除近湖、上岡)人口聚集區。莊內南北街道6條,有派出所、供銷社、信用社等商業服務設施,輪船站南北通達,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停業。如今的黃土溝還有人口2000以上,轄11個村民小組,是全縣重大的人口居住地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