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土地層學
- 外文名:stratigraphy of loess
- 研究內容:黃土的地層層序等
- 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黃土地層學(stratigraphy of loess)是研究黃土的地層層序、時代及其地理分布、地層對比的學科,是地層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黃土地層學研究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黃土地質學(geology of loess):黃土是第四紀形成的未固結的粉細粒黃色、褐黃色堆積物,主要由粒徑0.015~0.05毫米的粉細石英顆粒組成,無層理或幾乎無層理,具有...
黃土氣候地層學(climatostratigraphy of loess)是黃土地層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黃土堆積物中的古氣候變化標誌,結合地質年齡來分析研究黃土地層的劃分和對比的學科。...
黃土磁性地層學(magnetostratigraphy of loess)是黃土地層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磁性地層學的一個分支。黃土磁性地層是據黃土堆積物沉積之後剩餘的磁性性質劃分地層層序...
黃土年代地層學(chronostratigraphy of loess)是黃土地層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第四紀年代地層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
黃土岩石地層學是根據黃土的岩性特徵及其變化來研究黃土的地層劃分和對比的學科,是黃土地層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黃土岩石地層單位就是具有近似或相同岩性的黃土層(或...
黃土生物地層學(biostratigraphy of loess)是根據黃土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進行生物地層帶的劃分和對比,從而確定地層的相對時代的學科,黃土地層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黃土...
黃土學(loessology)是以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理學、土壤學、古生物學、環境地球化學等學科的理論為基礎的地學邊緣學科。由於黃土與人類生存環境關係十分密切,...
黃土地貌是發育在黃土地層(包括黃土狀土)中的地形。黃土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陸相淡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中國是世界上研究黃土地貌最早的國家。2000多年前就有“...
黃土地質學是指黃士是第四紀形成的未固結的粉細粒黃色、褐黃色堆積物,主要由粒徑0.015~0.05毫米的粉細石英顆粒組成,無層理或幾乎無層理,具有獨特的地質、地貌...
學科:黃土地質學 詞目:老黃土 英文:old loess 釋文:老黃土是地質年代屬於早、中更新世的黃土。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黃土和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土質密實,一般不...
黃土是指在地質時代中的第四紀期間,以風力搬運的黃色粉土沉積物。它是原生的、成厚層連續分布,掩覆在低分水嶺、山坡、丘陵,常與基岩不整合接觸,無層理,常含有...
《中國黃土古地磁學》是1996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樂平等。...... 《中國黃土古地磁學》是1996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樂平等。...
黃土洞穴災害是黃土地區的一種獨特的地質現象,也是一種特殊地質災害。在乾旱半乾旱氣候的黃土高原,黃土洞穴發育普遍、災害嚴重,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對黃土...
黃土潛蝕工程地質屬於黃土工程地質與黃土潛蝕的邊緣學科,本書是第一部將黃土工程地質與黃土潛蝕相結合的專著。李喜安,葉萬軍等著的這本《黃土洞穴潛蝕工程地質》首先...
劉東生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平息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
陳發虎主要從事乾旱-半乾旱區的環境變化及其史前人-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先後開展了西部黃土地層與黃土古氣候記錄、晚第四紀氣候快速變化、全新世乾旱事件、乾旱區湖泊演化...
中國黃土高原黃土地層學研究,15萬年以來氣候環境演化黃土記錄及與極地冰芯、大洋深海記錄對比研究。中國青藏高原及周邊極高山區(珠穆朗瑪峰地區、喀拉崑崙山喬戈里峰...
地質學、地貌學、岩溶地質學、土壤學、黃土地質學、冰川地質學、陸地水文學與水資源學、結晶學、礦物學、火成岩石學、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變質岩石學、古生物學...
本書較系統地闡述了長江三角洲地區、東海島嶼和東海海底風塵黃土和埋藏風塵黃土(即硬質粘土層)的沉積物特徵、成因機制、地層年代和次生演變過程;論述研究區第四紀末...
學、岩溶地質學、土壤學、黃土地質學、冰川地質學、陸地水文學與水資源學、結晶學、礦物學、火成岩石學、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變質岩石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