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生態效應及其評價

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生態效應及其評價

《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生態效應及其評價》是2018年6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新輝。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生態效應及其評價
  • 作者:韓新輝
  • ISBN:9787030565297
  • 頁數:314頁
  • 定價:158.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生態效應及其評價》基於長期野外實地調查、固定樣地監測資料與數據,論述了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自然與社會概況,分析了該區域農林景觀布局現狀,退耕還林植被類型、群落特徵、分布與地形地貌、立地條件的關係;並以典型退耕還林流域為研究實例,論述了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退耕植被類型的恢復演變特徵和抗水蝕能力,對乾旱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土壤固碳、養分循環與平衡、生物學特性變化的生態過程與服務功能。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退耕還林(草)工程效應綜合評價體系與模型構建,提出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整體最佳化方案及農林複合系統構成要素綜合服務功能提升途徑,為該區域退耕還林(草)工程健康有序發展提供配套集成技術。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陝北黃土高原概況 1
一、陝北黃土高原自然資源概況 1
二、陝北黃土高原社會經濟概況 6
三、研究區域概況 13
第二節 陝北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工程 16
第三節 退耕還林(草)工程生態效應評價理論與研究進展 18
一、生態服務功能及評價 18
二、退耕還林(草)工程效益評價 21
第四節 陝北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工程需要解決的問題 23
一、流域尺度農林景觀配置與布局 23
二、人工植被恢復系統的小氣候效應研究 23
三、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土壤生態效應與機制探索 24
四、不同植被對乾旱侵蝕環境的適應性 24
五、退耕還林生態工程效益評價 25
參考文獻 26
第二章 陝北黃土高原立地條件及流域農林景觀 28
第一節 陝北黃土高原地形地貌 28
一、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演變 28
二、黃土高原地理區劃 29
三、黃土高原基本地貌單元 31
四、陝北黃土高原區域的代表性 37
第二節 流域尺度下的立地條件分析 38
一、典型流域的選擇及概況 38
二、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形態特徵分析 39
三、典型小流域範圍界定和地貌分析 41
第三節 典型流域農林景觀的構成要素和配置模式類型 46
一、農林景觀構成要素和分類 46
二、研究區主要農林景觀配置模式類型 47
第四節 典型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現狀和特徵分析 49
一、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現狀分析 49
二、流域景觀格局特徵分析 51
三、流域景觀功能類型特徵分析 53
第五節 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變化的驅動因子 54
一、自然驅動 54
二、人為驅動 55
三、政策驅動 55
四、經濟驅動 56
五、科技驅動 57
參考文獻 57
第三章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植被類型及群落特徵 59
第一節 植被群落類型及地理分布 59
一、植被類型的劃分 59
二、人工植物群落類型 64
第二節 人工植物群落特徵 69
一、人工植物群落組成 69
二、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區系 78
三、人工植物群落的地理區系 79
四、人工植物群落的數量特徵 81
五、典型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長型 85
六、人工群落植物多樣性特徵 86
第三節 近自然恢復群落特徵 101
一、撂荒草地恢復演替群落的組成 102
二、退耕地恢復演替的植物區系 104
三、群落演替的生活型結構與生活史對策 106
四、退耕地自然恢復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外貌季相 110
五、群落演替的數量特徵動態趨勢 110
六、退耕地群落演替植物多樣性研究 115
第四節 近自然恢復群落動態 121
參考文獻 123
第四章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恢復植被防水蝕功能 125
第一節 植被類型對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125
第二節 坡度對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128
第三節 植被物種多樣性對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131
參考文獻 133
第五章 不同植被對乾旱侵蝕環境的適應性 134
第一節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人工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特徵 134
一、延安流域不同坡向刺槐群落葉功能性狀的變異特徵 134
二、安塞流域不同林齡刺槐群落葉功能性狀的變異特徵 135
三、吳起流域不同林齡山杏群落葉功能性狀的變異特徵 139
第二節 典型流域人工植被功能性狀對乾旱環境的適應機制 141
一、延安流域刺槐群落葉功能性狀對環境因子的適應機制 141
二、安塞流域刺槐群落葉功能性狀對環境因子的適應機制 143
三、吳起流域山杏群落葉功能性狀對環境因子的適應機制 145
四、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人工植物群落數量特徵的環境適應機制 147
第三節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研究 151
一、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樣性 152
二、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的關係 159
三、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環境解釋 162
參考文獻 163
第六章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土壤的生態效應 166
第一節 植被恢復土壤水分效應 167
一、不同退耕植被類型土壤水分效應 167
二、退耕植被恢復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徵 168
三、退耕植被恢復過程土壤水分時序變化效應 169
第二節 植被恢復土壤固碳效應 169
一、退耕還林(草)工程土壤固碳效應 170
二、退耕還林植被土壤固碳影響因素 171
三、不同退耕植被類型土壤的固碳效應 172
四、不同退耕植被類型土壤碳組分變化特徵 175
第三節 退耕植被恢復深層土壤的元素動態與計量特徵 184
一、不同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徵 185
二、不同植被土壤淺層/深層碳、氮、磷儲量差異特徵 187
三、不同植被土壤淺層/深層碳、氮、磷化學計量學差異特徵 188
四、土壤碳、氮、磷含量與計量比值之間的關係 190
第四節 退耕植被恢復的土壤生物學效應 191
一、土壤酶活性特徵 191
二、不同退耕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變化特性 200
三、退耕林植被恢復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特徵 207
四、植被恢復土壤生物學特性的研究趨勢和展望 212
參考文獻 214
第七章 退耕還林(草)工程社會經濟效應 217
第一節 退耕還林(草)工程社會效應 217
一、農戶調查 217
二、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220
三、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221
四、勞動力轉移 225
五、農戶成果維護意願 226
第二節 退耕還林(草)工程經濟效應 234
一、農民經濟收入和支出 235
二、農村恩格爾係數和基尼係數 236
三、農業產值 237
四、勞動力生產效率 238
參考文獻 239
第八章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草)工程效應評價 240
第一節 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240
一、綜合評價方法 240
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42
第二節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草)工程效應評價 249
一、數據來源 249
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52
三、退耕還林(草)工程效應評價模型的構建 262
四、退耕還林(草)工程效應綜合評價 264
五、評價結果分析 267
參考文獻 267
第九章 典型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綜合效益評價 269
第一節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69
一、構建流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269
二、評價指標篩選的原則、來源和方法 270
三、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75
第二節 評價模型 285
一、評價指標的權重 285
二、綜合效益評價模型 287
三、綜合評價的等級標準 287
第三節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典型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評價 288
一、評價結果及分析 289
二、典型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存在的問題 293
參考文獻 294
第十章 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農林景觀配置模式最佳化 297
第一節 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整體最佳化途徑 297
一、構建多層水土流失防控工程體系 297
二、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 298
三、林草布局最佳化 298
四、適度開發、提升社會經濟效益 299
五、加強管護措施,保障治理效果 299
第二節 農林複合生態系統配置結構與功能提升途徑 300
一、生態林地 300
二、經濟林 301
三、草地 302
四、農田 303
五、其他要素 304
第三節 典型退耕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最佳化 304
一、配置模式最佳化的原則 304
二、流域農林景觀配置模式最佳化 306
三、最佳化前后土地利用類型比較 306
四、最佳化後配置模式景觀特徵 308
五、最佳化前後農戶經濟收入比較 309
第四節 最佳化後配置模式評價 310
參考文獻 312
附錄 3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