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圍山風景區
- 地理位置:山西省陵川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主要景點,自然資源,
地理環境
黃圍山風景區
黃圍山景區雄踞在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境內,黃圍山地中最高峰,海拔1432米。此山歷來是名山勝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曹廷氟撰《黃圍洞修建殿宇記》載:"峰岫峻巍,林木蕭森,活水澄清,怪石崔崖,雲騰霧口,虎嘯龍吟,禱雨則應,祈福則隆,真祗神奉佛之所,飛仙變化之地也。"黃圍嶺脊,頗似一條天然巨龍,龍頭面南,龍身略向西彎轉,氣勢宏闊,姿態生動,是本區重點攬勝之所。
黃圍山千峰爭秀、萬壑爭奇,松濤雲海,薈萃了太行山的壯美風光,召喚著五湖四海的賓客,在這裡既領略壯美的自然風光。黃圍山旅遊景區在晉城、山西有獨特的地位,其中壟斷性資源有巨龍雙眼、白徑古道、石筍古象、紅豆杉峽等四處,具有稀罕性資源有靈湫洞、窟窿三怪、壺口疊瀑三處具地域特色的資源有翠浪漣漪、天水三折、五彩黃圍等三處。
主要景點
巨龍雙眼,黃圍山兩天生橋並立的地質景觀。當地人稱為"龍眼"因其上方山脊形似一條巨龍,兩個穿山洞恰處於龍頭之下方,故此景又稱為"巨龍雙眼"。這種雙橋並立的自然景象,在山西省絕無僅有。
白陘古道 據晉代郭緣生在《述征記》列出了太行山通往中原和華北平原的八條通道"太行八陘",黃圍山景區的是第三徑--白陘。目前在"太行八陘"保存最長的一段古道就在這裡。現在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其中七十二拐,利用山峽地形,採用"72"拐的構築形式,將客商逐步送上200--300米的山巔,設計和施工之巧妙,在我國堪稱獨一無二。
石筍古像,我國所有的摩崖造像都開鑿于山崖和從未發現在溶洞中的石筍和石鐘乳上有古代石刻造像。黃圍洞中發現的兩個石筍造像,不僅在選位上首開我國造像先河,而且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知最古老、最獨特的磨崖造像藝術珍品。值得列為國寶進行保護。造像為菩薩像,容貌優美,高40厘米,旁邊有菩提樹雕刻。
紅豆杉峽,秦家磨河大峽谷,長達20公里,沿峽分布著幾萬株我國珍稀植物紅豆杉,被人們譽為"紅豆杉大峽谷"。據說日本、韓國的遊客很早就提出到中國紅豆杉大峽谷去旅遊,但不清楚在什麼地方。陵川縣紅豆杉大峽谷是我國最長的一條名副其實的紅豆杉大峽谷。
靈湫古洞,我國南方以洞廟結合的旅遊景點很多,但在黃河以北的北方,卻很少見到洞廟一體的景觀。既是有之,大多也是以人工洞與寺廟的結合。以天然溶洞與古廟在以其組合開發,卻寥寥無幾。靈湫古洞從唐代就開始開發,建寺築宮,形成了長達1400年的洞廟開發模式,這在我國北方極其罕見。洞前建築由上下宮院組成,下宮院已殘,上宮院高五層,二者通過石拱梁通道相連,基本保存完好。該寺院因山就勢,高低錯落,善於利用地形和空間,建築很有特色。五層建築不多見,雕刻精細,建築標準高,氣勢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