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耳櫟

鵝耳櫟為中國保護樹種。樹皮多灰白色,葉片呈卵狀橢圓形至寬橢圓形,具刺芒狀重鋸齒,堅果卵圓形。中國安徽、浙江省等地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鵝耳櫟
  • 拉丁學名: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
  • 別稱:北鵝耳櫟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亞門:金縷梅亞
  • :殼斗目
  • :樺木科
  • :鵝耳櫟屬
  • 分布區域:广部於遼寧南部、華北至西南各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鵝耳櫟(Carpinus turczaninowii),也寫作鵝爾櫟,落葉小喬木。高可達5米,樹冠緊密而不整齊。樹皮灰褐色、淺裂。小枝細、有毛。單葉互生。冬芽紅褐色。葉卵形。長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緣有重鋸齒。表面光亮。背面脈腋及葉柄有毛。側脈8~12對。堅果卵圓形。果穗稀疏、下垂。果苞葉狀。一邊全緣。一邊有齒。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鵝耳櫟
落葉喬木,高達14m,胸徑70cm。雌雄同株。雄花序短於雌花序。1930年鐘觀光教授在浙江普陀山海拔240m處發現,1932年鄭萬鈞教授鑑定並定名為普陀鵝耳櫪。生長於海拔240m的陵上坡林緣。具有耐陰、耐旱、抗風等特性。雄、雌花於4月上旬開放,果實於9月底10月初成熟。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現僅存一株,在保存物種和自然景觀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種。
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樹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長柔毛。葉厚紙質,卵狀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長5一10厘米,寬3.5一5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不規則的刺芒狀重鋸齒,下面沿脈密被短柔毛,脈腋間具簇生毛普陀鵝耳櫪,側脈11一13對;葉柄長5一10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著生於1年的枝上,長2.5一3.5厘米,下垂;果序長4-8厘米,直徑4-5厘米;序梗、序軸均疏被長柔毛或近無毛,果苞的中裂片半寬卵形,長2.5一3厘米,內側基部具長約3毫米而內折的卵形小裂片,外側基部無裂片,中裂片先端圓或鈍,外側邊緣具不規則的齒牙狀疏鋸齒,內側邊緣近全緣,直或微呈鐮形。小堅果卵圓形,長5一6毫米,無毛,具數肋。分布區受海洋氣候影響,全年冬暖夏涼,年平均溫為16.3℃,1月平均溫5.5℃,8月平均溫26.8℃,最熱月平均溫不超過30.1℃,最冷月平均溫不低於3℃,霧期長,相對濕度達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一般在150日以上。土壤為紅壤,pH值5.5–5.7,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4.8%,肥力較高。普陀鵝耳櫪由於長期生活在雲霧較多,濕度較大的生境裡,比較耐陰。原長在以蚊母樹為優勢種的常綠闊葉林內,現僅有一株位於稀疏雜木林林緣,伴生植物主要有山茶、紅楠、普陀樟等。根系發達,具有耐旱、抗風等特性。雄花於4月上旬先葉開放,雌花與新葉同時開放。果實於9月底10月初開始成熟。
屬於西伯利亞系的一種耐寒性木本植物。它的木質十分細膩柔軟,常用作工具手柄。鵝耳櫟一根多枝,主幹繁多,故有“獨木成林”的美好形象。

生長環境

鵝耳櫟
生長海拔限度:特產於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島佛頂山。生於海拔240米的丘陵上坡林緣。

分布範圍

中國獨有的品種為大庸鵝爾櫟和普陀鵝耳櫪,大庸縣即現在的湖南張家界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