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囊孔菌

黃囊孔菌

黃囊孔菌,長白山野生斑褐孔菌,拉丁學名:Fuscoporia punctata (Fr ) Cum,所屬真菌界,屬多孔菌科,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生於林中倒腐木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褐孔菌
  • 拉丁學名:Fuscoporia punctata 
  • 別稱:黃囊孔
  • :非褶菌目
  • :多孔菌科
  • 囊孔菌
簡介,相關介紹,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用途,主治功能,形態特徵,有效成分,藥理作用,性味功用,

簡介

拉丁學名:Hirschioporus flavus (KI ) Teng
形態特徵:子實體小,革質,平伏而反卷,一年生。菌蓋1.5-2.5cm×2.5-5cm,厚達2.5mm,米黃色,有絨毛及同心環棱,邊緣薄,完整,鈍或銳,常左右相連。菌肉深黃色,厚0.5-1mm。菌管長1-1.5mm,檸檬黃色,漸變為淺褐色,或褪至深蛋殼色,管口每毫米約2個,後裂為齒狀。孢子光滑,無色,球形至近球形,5.5-6.5μm×3-4.5μm。囊體30-40μm×4-6μm。
生態習性:生於林中倒腐木上。
分布地區: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
經濟用途:引起木質腐朽。該菌液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相關介紹

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Fuscoporia punctata (Fr ) Cum
中文別名:層臥孔菌
同物異名:Fomitiporis punctata (Fr ) Murr
Phellinus punctattus (Fr ) Pilat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子實體多年生,無菌蓋,平伏貼生於基物表面可達20cm或更大。菌管多層,每層厚2-3mm,並逐年縮小,形成扁半球形的子實體,其總厚度達15mm,管孔表面初期銹褐色,後期由於被灰色菌絲所充塞而變為淡煙色至棕灰色,子實體的邊緣灰黑色,管孔壁厚,完整,管口圓形,每毫米6-8個。擔子短棒狀, 具4小梗, 10-4.5μm×8-9μm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無色、光滑,5-8μm。無剛毛。
生態習性:緊貼生在櫟、槭等闊葉樹的樹皮上或腐木上。
分布地區:吉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廣西、雲南、福建、西藏、遼寧、安徽、江西、湖北等。

用途

福建民間用此菌治療冠心病,據說其療效很好
野生斑褐孔菌----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絞痛

主治功能

能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和於心絞痛(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和瘕積聚等症,治冠心病效果甚佳,斑褐孔菌具有抗心肌缺血、調節心律、抗異位心律、改善心功能、降壓、改變血液流、調節末梢血液白細胞計數等作用,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非常珍貴,每天用量10至20克,水煎服。

形態特徵

子實體多年生,無菌蓋,平伏貼勝於基物表面。寬可達20厘米或更大,乾時龜裂,菌管多層,每層厚2-3毫米。生於櫟、械等闊葉樹的樹皮及腐木上,引起木材白腐。

有效成分

斑褐孔菌成分複雜,其發酵物中除含較多酚類物質外,還含有多糖物質。採用抗腦垂體後葉素為指標進行篩選,證明多糖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多糖的組分中,主要是半乳糖和木糖。

藥理作用

斑褐孔菌能顯著提高小白鼠對減壓和常壓缺氧的耐受力;能顯著提高離體兔心、豚鼠心、大白鼠的灌流量,降低在體犬的心肌耗氧量;對大白鼠注射腦垂體後葉素誘發的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對抗保護性作用;對烏頭鹼誘發的大白鼠心律失常(快速型)有對抗保護性作用。

性味功用

辛,溫。能活血通經,被動瘀止痛。用於心痛(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和症瘕積聚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