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喉鵐東北亞種

黃喉鵐東北亞種

黃喉鵐東北亞種(學名:Emberiza elegans ticehursti)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cm。雄鳥有一短而豎直的黑色羽冠,眉紋自額至枕側長而寬闊,前段為黃白色、後段為鮮黃色。背栗紅色或暗栗色,頦黑色,上喉黃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羽色較淡,頭部黑色轉為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顯或消失。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俄羅斯,朝鮮。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河北,山東、偶爾至長江下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喉鵐東北亞種
  • 拉丁學名:春暖兒(瀋陽),探春(旅大),黃豆瓣(北京)
  • 別稱:Emberiza elegans ticehurst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鵐科
  • 鵐屬
  • 黃喉鵐
  • 亞種:黃喉鵐東北亞種
  • 命名者及時間:Sushkin,1926
  • 英文名稱:Yellow-throated Bunting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春羽):額基,眼先,眼周,頰和耳羽均黑色,耳羽上方有一白色帶;頭頂和枕部黑色,具有短冠,由枕部黃色環所分開並和眉紋相連,並前伸至眼先而越過額上後,為白色細帶;後頸和頸側灰色,各羽具隱約的黑軸紋和斑點;上背和肩栗色,羽緣土黃,具黑色軸紋;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灰色,微沾栗色;中央尾羽灰褐,其餘尾羽黑色,羽緣灰白;最外側一對尾羽幾乎全白,僅羽基有一斜形小黑塊,外翈尖端有一長形暗斑;次對尾羽內翈有一長形楔形白斑;小覆羽灰,中和大覆羽黑褐,羽端砂黃,尖部發白,形成翼上二條翼斑;小翼羽,初級覆羽和飛羽均暗褐,羽緣線栗紅色,初級飛羽羽緣較灰;內側次級飛羽黑色,羽緣赤褐;頦和喉檸檬黃色,下喉有一白帶,胸部有一三角形黑帶;胸側和下體餘部白色,體側和兩脅具栗褐色條紋;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
雄性成鳥(秋羽):上體滿布赤褐色,羽緣和羽端紅褐;後頸的黑和栗色條紋更為顯明;頭部黑色,頰和胸部黑帶均被土黃色羽尖所掩匿;枕部黃色和黃喉部分均較暗淡,羽端具細小暗色點斑;喉部的白色沾灰,兩翼和翼上覆羽羽緣較春季更為赤褐。
雌性成鳥(春羽):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暗淡。黑色部分轉為暗褐,具黑褐色羽乾斑,黃色部分均較淺淡,後頸灰轉為灰褐,具暗栗色斑;背部棕栗色而代之以褐栗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喉土黃色,上胸具黑塊斑;腹、尾下污白,脅部具銹色縱紋。
雌性成鳥(秋羽):較春羽淺淡,上體的沙黃色和淡栗色較明顯;頦和喉淺土黃色。
雄性幼鳥(秋羽):後頸和背部的栗色較著,最初幼鳥與雌鳥相同。
雌性幼鳥:和成鳥不同處在於冠環和頰、喉非黃色,而呈一種淡茶牛皮黃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較淺;腳肉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的林緣灌叢中,尤喜河谷與溪流沿岸疏林灌叢,也棲息於生長有稀疏樹木或灌木的山邊草坡以及農田、道旁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次生林內。黃喉鵐也常常結成小群活動于山麓、山間溪流平緩處的闊葉林間以及山間的草甸和灌叢,極少活動於針葉林帶,遷徙季節亦不結大群,途中會選擇平原的雜木闊葉林落腳。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間、特別是遷徙期間多成5-10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多達20多隻的大群,沿林間公路和河谷等開闊地帶活動。性活潑而膽小,頻繁地在灌叢與草叢中跳來跳去或飛上飛下,有時亦棲息於灌木或幼樹頂枝上,見人後又立刻落入灌叢中或飛走。多沿地面低空飛翔,覓食亦多在林下層灌叢與草叢中或地上,有時也到喬木樹冠層枝葉間覓食。
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期間幾全吃昆蟲。在長白山的研究,除成鳥在繁殖期間主要以昆蟲為食外,幼鳥則多以昆蟲的幼蟲為食,主要有鱗翅目夜蛾科、麥蛾科、尺蠖科、螟蛾科、膜翅目葉蜂科、毛翅目石蛾科、雙翅目食蚜蠅科。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阿穆爾河流域中部和向東至烏蘇里斯克(雙城子),向南可能到朝鮮。中國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通化、安圖長白山,遼寧瀋陽(繁殖鳥)、白城(旅鳥),寧夏涇源、六盤山,河北,山東(冬候鳥),偶至長江下游,為旅鳥和冬候鳥。

繁殖方式

黃喉鵐東北亞種遷徒。從南方遷來甚早,3月中旬在瀋陽出現,4月中旬遷移結束,3月下旬或4月上旬到東北長白山區。遷來不久即強烈鳴唱,多站在小樹頂部或大樹的側枝上歌唱不止,並進行配對。5月中旬開始築巢。巢多築在林下木基部枝上或根部,少數在地面腐葉上。巢較隱蔽。僅由雌鳥築巢,歷經4—5天。巢呈碗形,由問荊,禾本科植物莖葉及苔蘚等構成,內墊葉片細草根和少量毛、羽。有強烈占區行為。地面巢較大而枝間巢較小,春季最早在3月。
繁殖期5-7月。1年繁殖2窩,第一窩在4月末至6月初,第二窩在6月初至7月初。剛遷入繁殖地時成群活動在低山開闊地帶的農田、道邊、河谷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和小林內,隨著天氣的轉暖,逐漸沿河谷與道路兩側的次生林和灌叢向上部地帶擴散。4月中下旬開始占區和求偶鳴叫,羽冠聳立,鳴聲悅耳。5月初開始營巢,在林緣、河谷和路旁次生林與灌叢中的地上草叢中或樹根旁、也在離地不高的幼樹或灌木上築巢,距地高0.8m以下。
每巢僅繁殖1窩,不用舊巢。第一窩多在地面,第二窩多在茂密的灌叢中或幼樹上。巢呈杯狀,外層用樹的韌皮纖維和枯草莖、葉以及較粗的草根等構成,內層則多用細的枯草莖、草葉和草根,再墊以獸毛等柔軟物質。巢的大小為外徑11-15cm,內徑5.5-7.6cm,高8-11cm,深4.3-6.0cm。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通常先築外部結構,然後再築內部,最後再鋪內墊物。營築過程,最快的要5-6天,最慢的要7-8天才能築成。通常第一窩築巢時間較長,巢的結構較精緻;第二窩築巢時間較短,巢的結構較粗糙。
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6枚。第一窩多為6枚,少為5枚,第二窩多為5枚,少為4枚和3枚。1天產1枚卵,產卵時間在早晨5:00以前。第一窩產卵時間在5月初至5月末,大量在5月中下旬;第二窩在6月中旬至6月末。卵灰白色、白色或乳白色,被有不規則的黑褐色、紫褐色和黑色斑點和斑紋。卵為鈍卵圓形和長卵圓形,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卵期間甚為戀巢,特別是雄鳥,有時人到巢前亦不飛,但雌鳥較膽怯,人還未到巢前即離巢而藏匿於叢林內。孵化期11-12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除枕、肩、背中心、前肢、股溝和兩眼泡之間有少許纖細的灰色絨羽外,其餘全赤裸無羽、桃紅色,眼泡灰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10-11天幼鳥即可離巢,在有干擾的情況下,留巢期僅8-9天。幼鳥離巢後在雌雄親鳥帶領下在巢區附近活動,但不再回巢過夜。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