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哲斌
- 出生地:台灣
- 職業:主任記者
- 主要成就:《中國時報》
簡介,糾結,辭職,現狀,生活,現實,
簡介
黃哲斌是台灣<中國時報>的主任記者。16年前,黃哲斌從1500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考入台灣《中國時報》的時候,這個退伍沒多久的年輕人還覺得,記者是個“非常受到尊敬和喜愛的行業”。雖然作為台灣當時最大的報社,《中國時報》的辦公地點只是一座老舊的樓房。
16年後,已經成為主任記者的黃哲斌卻把自己的辭職報告放在部門主管的桌上。
在新修建的時報大樓里,辦公間被裝修得精緻氣派,但記者已經與政治人物一起,成了“特別被民眾討厭”的一群人。
糾結
在過去的幾年裡,黃哲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堅守的新聞被不斷吞噬。一開始,企業和政府購買的廣告被巧妙包裝成了“軟文”,後來,軟文的規模越來越大,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甚至要求記者在採訪中順便拉廣告,“配合業務部門”。
這讓這個做了16年媒體的新聞人深惡痛絕:“記者的天職就是要去監督政府和企業,總不能一邊挖掘人家的負面新聞,一邊又跟人家要廣告吧?”
幾年前,當“業配新聞”開始滲入台灣媒體的時候,黃哲斌已經出任《中國時報》網路版“中時電子報”的主編。每當廣告部想偷偷“塞”些東西進來,他都會直接擋回去。兩年前,他重新做回記者,不用再直接參與抗爭,卻發現其他同事的抵抗正變得越來越艱難。
在記者生涯的最後兩年,黃哲斌被調往調查採訪室,在這裡重新做起了記者。因為有感於台灣媒體總是關注政治人物和大老闆,他和同事們開闢了一個名為“我的小革命”的欄目,在新聞報導中另闢蹊徑,致力於挖掘台灣民間那些有想法又努力的普通人。
他在採訪時,騎著那輛小小的機車,穿梭在台北街頭的樣子。他的筆下記錄了許多“小人物”的故事:有開著舊麵包車為山區兒童搭建網路的年輕網蟲,有在部落格上收養流浪兔,幫它們尋找新主人的大學生……
“這些事情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黃哲斌說,“可是也有人覺得,他們是一些做傻事的人,就像現在的我這樣。”
辭職
“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這個46歲的中年男人堅持自己不能容忍這些變化,尤其是那些充斥版面的,被稱為“業配新聞”的公關軟文,“記者變成了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廣告主變成了新聞撰稿人。而新聞正在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
黃哲斌選擇了辭職。在辭職報告中,他語帶反諷地寫道:“台灣報紙業配新聞領先國際潮流,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 但他並沒有選擇離開。在遞交辭呈之後,他把自己的部落格更名為“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並且以此為陣地,不斷更新日誌,揭露企業、政府購買媒體的事實,向“業配新聞”宣戰。在遞交辭呈之前,黃哲斌的部門主管已經知道他辭職的想法。不過,辭職報告和部落格上激烈直白的批判話語還是讓這位主管“嚇了一跳”:“有必要寫得這么直白嗎?”
他已經為此策劃了半年。半年前,當他感受到日漸惡化的媒體環境,下定決心辭職時,他希望能夠等到今年的採訪計畫做完,讓同事們不至於措手不及。而在中間等待的時間裡,他不斷地思考、策劃。這樣一場對業配新聞公開的宣戰,怎么做才能引起最大的反響?
最後,他決定把自己當做一個“新聞點”。12月13日,在提交辭職報告的第二天,黃哲斌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布了一篇日誌,詳細解釋自己辭職的原因,並且表達了自己對業配新聞的深惡痛絕。
這個曾經在網路媒體擔任主編、自稱熟悉網路規則的媒體人仿佛熟練地“點了把火”,一周之後,這篇題為《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的日誌,已經燎原般地被轉載到了網上的各個角落,也吸引了不少人關注業配新聞的現狀。
現狀
如今,這個做到報社中層卻毅然辭職的男人每天忙著寫部落格、接受媒體採訪。他在網路上接受邀請,願意給任何超過30人的團體進行免費演講,讓大家了解台灣媒體的現狀。
一周的時間裡,他已經收到了16個邀請,有的來自大學,有的來自高中,還有一些來自企業和媒體,甚至還有兩份邀請,分別來自美國和北京。
黃哲斌說,自己只是那些還在掙扎著的記者的代表。就像一位在報社做主管的朋友,養家的壓力逼迫著他必須留在這樣的環境裡,可他卻每天向上帝祈禱,希望自己能夠找到另一份工作,不要再承受這種心靈的掙扎。
就在辭職過後的一周時間裡,他再一次拒絕了朋友提供的工作職位,甚至“根本不想這些事情”。他只是希望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直到“看到一個結果”。
他無法忍受這樣的現狀:整個媒體都充斥著這樣的情形,並且越來越制度化、合理化。但他也無法就這樣一走了之。他決定站出來,通過部落格、寫書和免費的講座,讓更多人了解企業與政治對新聞的干擾,了解記者們正在被迫喪失的操守和職業道德。
生活
這個向業配新聞大聲宣戰的“鬥士”看起來更像一個藝術家。他戴著黑框眼鏡,蓄著短短的山羊鬍,即便接觸很少的同事也覺得他“很有個性”。在大學期間,他曾經加入台灣著名的蘭陵坊劇團,在金世傑導演的話劇《明晚,我們空中再見》中,飾演一個性格孤僻的中年人。
在生活里,和他相熟的朋友會感嘆他的“有趣”和“真性情”。一位朋友還記得,在一次KTV的聚會中,兩位朋友在酒後發生爭執。為了化解尷尬,這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人決定給大家表演“後空翻”。結果,因為地板上的積水,他當場滑倒,摔得頭破血流,被送到醫院縫了好幾針。
可在工作中,曾經的同事卻形容他為“狂狷”,因為十幾年的職場生活,也依然沒能磨掉他“桀驁不馴、擇善固執的個性”。
現實
不過,在一些朋友看來,黃哲斌的策劃實在有些笨——只要辭職時間再晚三個星期,他就可以領到年終獎,這至少相當於一個月的薪水。甚至還有不熟的同事猜測他家境優越,才敢如此“壯士斷腕”。
但事實上,儘管沒有房貸的壓力,但以妻子一人的薪水,同時撫養兩個小孩,並且照顧年邁的母親,他們也需要努力節儉才能維持下去。“我不確定,辭職以後我會不會後悔;但我很確定,如果不做這些,我一定會後悔。”他只能這樣反覆勸說自己的妻子,“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整個媒體在我眼前垮掉。”
這也不是這個文筆活泛的新聞人第一次犯傻。在他進入報社之初,就有開店的朋友請他利用記者身份與警察局打點關係,並且提出以10%的乾股作為交換,這樣至少能拿兩倍的薪水,但這樣的好事仍然被他以“沒有必要”拒絕了。
黃哲斌堅稱自己“貪財、好色、嗜酒”,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人品一點都不高尚。只不過,他更相信,“人生總有非賣品,並非世間萬物身上,都有一個標價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