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叔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嘉定
- 出生日期:1923年
人物經歷,主要論文,著作譯作,
人物經歷
60年前,就讀東南醫學院的黃叔仁老人25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他是個大學五年級的學生,同時也是東南醫學院學生自治會的主席和新民主義青年團的團支部書記。1949年學校內遷安徽的時候,黃老擔任學生“內遷大隊”的大隊長,負責組織學生進行內遷的動員、組織、聯絡、先遣、運輸等工作。60年後,黃老已經是一位頭髮雪白的85歲老人。當記者問起內遷的情景,黃老回憶起來還是歷歷在目,如同昨天。
支援內地 尋求發展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共中央華東局為粉碎敵人封鎖,建設新上海,發出了“面向農村,走向內地”等六大號召,《解放日報》為此發表了社論。當時的國家高等教育,院校數量不足,高等學校多集中於沿海地區,在上海,僅醫學院校就有6所,而不少內地省份醫學教育卻一片空白。這種高等醫學教育的布局和發展不合理不平衡的局面,既不能適應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需要,也不能適應建設新中國的需要,為此,中共中央華東局號召上海各高等院校內遷,支援內地建設和發展,為更廣大的人民民眾服務。
1949年暑假期間,東南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湯蠡舟與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部長崔義天會晤,在探討東南醫學院未來發展時,雙方都認為東南醫學院及附屬醫院面向廣大農村去發展是一條康莊大道。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派員到學院察看後,根據學院的現實情況,建議東南醫學院遷校,赴內地開展農村衛生工作以求新發展。8月3日,東南醫學院校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率先回響政府號召,一致通過了內遷的決議。隨後,學院立即成立了內遷籌備委員會,正式籌備內遷事宜。
組織動員 苦口婆心
作為學生“內遷大隊”的大隊長,在做學生動員工作時,黃老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上海的生活水平是全國最好的,而安徽在上海人的眼中就是窮鄉僻壤。在學生中,年級低一點的擁護率還高些,在高年級特別是五年級的同學們中,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因為到六年級時,學生就要到上海各大醫院實習,結束後有很大機會留在上海。當時五年級56個同學中有32個人聯合簽名表示不去安徽。學生中還有“三青團”組織勢力在搞破壞,鬥爭很激烈。
為了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順利完成內遷,黃老所在的學生會組織全體學生開展向工農學習,為工農服務活動,團建工作也把配合遷校工作作為重點。黃老和學生會成員分頭在學生中間談心、做思想工作。黃老說,當時他的一個女同學非常反對遷校,到處說:“我們姑娘很漂亮,不愁嫁不出去,為什麼要去安徽?”黃老就與學生自治會骨幹定期找她談心,向她解釋內遷的原由、展望個人和學校的前途。學生自治會還組織讀書會,讓大家學習當時的報紙和社論,發動學生聽時政報告,利用團小組會、團組織的班級活動等發動團員了解內遷的原因,探討學校的前途等,經過細緻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學習,大多數反對的學生都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包括那個反對的女同學,也積極要求隨同學校內遷了。
為了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順利完成內遷,黃老所在的學生會組織全體學生開展向工農學習,為工農服務活動,團建工作也把配合遷校工作作為重點。黃老和學生會成員分頭在學生中間談心、做思想工作。黃老說,當時他的一個女同學非常反對遷校,到處說:“我們姑娘很漂亮,不愁嫁不出去,為什麼要去安徽?”黃老就與學生自治會骨幹定期找她談心,向她解釋內遷的原由、展望個人和學校的前途。學生自治會還組織讀書會,讓大家學習當時的報紙和社論,發動學生聽時政報告,利用團小組會、團組織的班級活動等發動團員了解內遷的原因,探討學校的前途等,經過細緻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學習,大多數反對的學生都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包括那個反對的女同學,也積極要求隨同學校內遷了。
上海――懷遠――合肥
東南醫學院與皖北行署會商的結果,認為安徽懷遠縣城教育基礎較好,且有美國教會遺留的民望醫院、民康醫院及懷西中學、培德女校等院、校舍和部分設施,遷往那裡最為合適,1949年12月28日凌時45分,東南醫學院正式開始內遷。黃老所在“內遷大隊”主要負責將學院和附屬醫院的儀器設備和教學器材裝箱和託運。這個過程足足用了4個月。學校動用了兩列火車,12節車廂,經過了兩天兩夜的行程,將學校和附屬醫院的設備全部運到了蚌埠。黃老為了看守行李和設備,兩天兩夜沒敢合眼。到了蚌埠的旅館,在寒冬的夜裡鋪著稻草的地鋪上,黃老一覺睡了20個小時,等醒來,才發現身上都是跳蚤和虱子咬出的紅疙瘩,奇癢無比。從蚌埠到懷遠,只能走水路,黃老和大家又將所有設備卸下裝船,在水上走了一個白天。到達懷遠的時候,大家都累得精疲力竭了。
到了懷遠安頓下來,次年1月16日學校正式恢復上課。當時懷遠也有各種敵對勢力搞破壞活動。剛解放,懷遠的形勢也很複雜,晚上時有槍聲和零星暴動,黃老和學生會的骨幹們經常帶槍徹夜守衛。這年夏天,懷遠發生了大洪災,黃老又與同學們組織隊伍將糧食送到受災的民眾手中,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與教職員工一起,組織醫療隊下鄉防治疾病,深受當地民眾好評。
1951年6月,學院奉皖北行署指示,為適應皖北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要求,同時也為謀求東南醫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學院必須全部遷建合肥。此時黃老已經畢業,很多畢業的同學都參加抗美援朝了,黃老和12位同學被學校留了下來,他們被戲稱為“十三太保”。他隨同師生們一同來到了合肥。1952年5月12日,學院在合肥恢復上課。
當時的合肥,在東南醫學院的師生們看來比懷遠更為落後,主幹道長江路是泥巴路,沒有下水道,晴天就象黃土高坡似的風沙瀰漫,雨天就是泥漿當道,要穿高筒雨靴才能行走。當時電力緊張,經常停電;沒有自來水,學生每人每天發半臉盆塘水,要用這個水完成一天的使用。“當時附院建立的兩層門診樓,有250張病床,在合肥算是響噹噹的建築了,多少人稱讚漂亮;現在呢,估計都沒有人要看,”黃老笑著說:“如今學校的變化是天翻地覆啊,只有我們過來的老人才能體會!”
埋頭行醫 造福社會
1956年,黃老因在省內率先開展光學角膜移植術、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獲安徽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及安徽省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80年因提出高血壓病眼底五類分類法,獲安徽省科學技術大會獎,1994年因《臨床眼底病學》問世,獲安徽省教育委員會科學進步獎。
說到個人取得的成績和學校的飛速發展,黃老深有感慨,他說,我的感想就是一句話:校運與國運緊相連。沒有北伐的勝利,就沒有東南醫學院的建立;沒有新中國的成立,就沒有東南醫學院的發展;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就沒有學校如今的日新月異。從我個人來說,沒有學校的培養,就沒有我所取得的這點成績。
說到動情處,黃老揮筆寫下一首七言詩:
校運常同國運連,
悽然舊事已昭然。
願我師生齊振奮,
中華崛起賴鐵肩!
悽然舊事已昭然。
願我師生齊振奮,
中華崛起賴鐵肩!
主要論文
《中華眼科雜誌》、《中華眼底病雜誌》、《中國實用眼科雜誌》、《中國中醫眼科雜誌》等專科雜誌及《中華醫學雜誌》、《中醫雜誌》、《安徽醫科大學學報》等綜合性雜誌論文共98篇。
著作譯作
出版論著與主編的專業書籍有《高血壓病眼底病圖譜》、《眼病辨證論治經驗集》、《臨床眼底病學》、《眼底病診斷與治療》等;參加編寫部分章節的專業書籍有:《中華眼科學.第七卷》、《醫學金鑒.眼科學卷》、《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全書.眼科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