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霖(1856-1932),字伯雨,今江蘇宿遷市宿城區人。幼時天賦敏慧,及長,文通古今,喜愛碑帖字畫,揮筆如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以霖
- 別名:伯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宿遷市宿城區
- 出生日期:1856
- 逝世日期:1932
人物生平簡介,中舉,無意仕途,遷居上海,注重興辦實事,黃以霖為人,相關作品拍賣,
人物生平簡介
。
中舉
1891年考中光緒辛卯科舉人,時年35歲。
他中舉之後,頗得清廷垂青,歷任鄖陽知府候補道,署湖南提學使兼署布政使等職,為官清正,廉潔奉公,至去位之日,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辛亥革命時,長沙民軍起義成功,推他為領袖,他堅辭不就。
無意仕途,遷居上海
民國成立,他無意仕途,遷居上海。後見連年天災,民不聊生,遂毅然致力於慈善事業。起初,他親自聯繫上海社會名流虞洽卿、杜月笙、張嘯林、王曉籟、黃金榮、江問漁、黃炎培、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等,發起賑災動員會,通過會議研究,決定成立華洋義賑會(後又改為江蘇義賑會),公推施韻軒、黃靜淵、劉儒珍、劉軍等主其事。為了籌集雄厚的賑災資金,先由發起人帶頭自獻,繼向街頭宣傳,呼籲工商學界募捐,再由梅、馬、周等明星在黃金戲院公演兩周,所得票金,全部貢獻賑災。上海全市-時為之轟動,踴躍捐獻。由於賑災物資逐步增多,遇有災荒,不論何省,華洋義賑會均派人前往查災.或勸地方自救,或由華洋義賑會賑濟。單以宿遷而論,儀1914、1917、1926年的三年中,就由華洋義賑會撥款22萬元(銀元)賑濟災民,使災民得以安度災荒。災民為了表示敬意,曾於興國寺前為黃以霖撰文勒碑紀念。黃以霖於民國時期,身居上海,為賑災工作而奔波勞碌,竟達20年之久。
注重興辦實事
黃以霖在清朝為官時,即注重興辦實事。曾在湖北創辦武備學堂,教育青年習武,謀求強國之道。據說黎元洪曾拜他為師。他去官之後,曾於1921年在上海創辦職業中學,培養中等技術人才,為興辦實業準備條件。他與黃任之分任該校正副董事長,聘趙師復為校長,趙靄吳為教導主任。為了替畢業生謀求生活出路,他不辭辛勞,經常與職業社負責人江問漁、楊崇臬等聯繫,介紹安排畢業生就業。
他興辦實業,一向躬親籌劃,不遺餘力。清末,曾聯繫南通實業家張季直、徐州楊軍門、海州徐道台、宿遷許九香等,利用白馬澗石英砂的天然條件,在六塘河北岸創建宿遷耀徐玻璃廠和宿遷永豐而粉廠,以發展宿遷的民族工業。不料1911年宿遷因受災嚴重,饑民載道,政府不聞不問,引起饑民奪糧,數千災民於3月19日搶了麵粉廠,並放火焚燒;耀徐玻璃廠亦遭受嚴重損失,從此倒閉。黃以霖花費多年心血,建成二廠,雖已破壞,但他費盡心力,創辦宿遷實業的成績是不容抹煞的。
黃以霖為人
黃以霖為人,嚴謹謙恭,平易近人,待人寬厚,有長者之風。每次返里,他均至高坂頭渡口下船,徒步回家,從不要車迎接。麵粉廠被焚後,地力負責人慾究其事,他卻認為饑民奪食,其罪不在饑民,於是自滬來函,請免於追究。他的侄輩家住宿遷城內,與近鄰爭一牆之地,該侄輩寄函至滬,要求黃以霖先生給予支持,他仿效古人的作法,復函渭其侄曰:"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黃以霖於1932年(民國二十-年)12月卒於上海,葬於鎮江竹林寺側,享年76歲。
相關作品拍賣
拍賣物品
名稱:塗宗瀛(1812~1894)、黃以霖[清]等 清人信札二十八通
材質、形制:紙本 (五十八開)
尺寸:24.2×12.9cm×58
市場行情: 2009-01-02 西泠拍賣
估價:RMB: 20,000-30,000 成交價: 0.0000 HKD:0.0000 USD:0.0000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河坊街1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