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特徵
史料載:“黃仙山在山之南麓,其下有黃仙洞,豁然明曠,有
龍潭,深不可測。”黃仙洞面向西北,全長2500餘米,洞口壁高100米,寬70米。洞內蜿蜒曲折,跌宕起伏,豐富的石灰岩石在天然水和地下水的溶蝕作用下,經過極其漫長的地質發展歷史,從而形成了極其奇特的洞天
石林景觀和十分豐富的
喀斯特地貌特徵。洞內鐘乳石比比皆是,形態各異,石針、石矛、
石筍、石柱、石塔、石幔、石瀑,分別呈紅、黃、白、褐等色,如玉似翠,景致誘人,色彩絢麗,撲朔迷離,氣勢恢宏,波瀾壯闊。
氣候特徵
鐘祥市年平均氣溫15.9攝氏度,穩定通過10攝氏度的
活動積溫為5086.1攝氏度,其中南部為5204攝氏度,中部和北部為5112攝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攝氏度,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攝氏度。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9.7攝氏度,出現在1961年6月22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3攝氏度,出現在1977年1月30日。年平均無霜期262天,初霜日一般在11月20日左右,終霜日一般在3月4日前後。降雪日年平均10天左右,一般在12月和1月。
主要景點
據有關專家學者鑑定,該處的
喀斯特典型地貌——2萬多平方米的“雲盆”景觀,是中國溶洞之奇觀。
洞內景點有:洞口雄風、濟公仰天、屈子行呤、蝶戲熊貓、木榕迎客、仙鶴頂月、
龍潭飛瀑、金 天書、
黃仙長廊、屈尊門、海豚躍江、水晶瓊壁、黃仙華蓋、延水寶塔、雙象戲水、
大鵬展翅、鱷魚戲水、仙人指路、洞房花燭、將相和、罪蟾鳴冤、公關壁、
文峰塔、晚霞漫天、
金龜探海、雄獅回首、雙龍騰天、金雞報曉、哪咤出世、雙獅守關、仙女舞台、大聖讀經、
定海神針、銀河墜天、海獸強食、黃山飛瀑、仙女遺衣、南天雙塔、擎天玉柱、雲盆奇觀等等。最有名的便是
滄海桑田和直通
娘娘寨的天梯。使人觀後不能不觸景生情,羨天功之造化,嘆人力所不及,更鐘情於九洲,給人以美感,促人以遐思。
石將軍溶蝕石牙
右側這個尖錐狀石灰岩石牙體叫“黃仙守望”,又名將軍把關.它是在地下河水的沖蝕、溶蝕和水中沙礫石的磨蝕作用 下,歷經千萬年而形成的。經中科院權威專家聯網檢索,此景觀的形成及形態在全世界的洞穴中沒有第二例發現,因此,它是黃仙洞內第一個世界級景觀 。
![黃仙洞 黃仙洞](/img/5/91a/nBnauYmM0gjZlJ2YkFWMzQjZ5AjY0UDN2ImN2IDO5UDNzQWY0QTMhRGZ2k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但民間傳說,它是黃石公羽化而成的。當年,黃石公將神授兵書24卷,傳給了凡夫俗子張良,使 得張良憑此兵書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佐劉邦掃平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玉帝震怒,責怪黃石公泄露天機,命天神施展法術,使黃石公羽化成了這個 不堪人面的石形怪道。從側面看,它又恰似佩劍行吟澤畔的屈原。也有的朋友說,這形狀很像美國3K黨徒。
石拱門景觀
右邊的這個天然石拱門,高12米,寬13米,厚4米,它是石灰岩體在地下水溶蝕作用下 形成的天下無雙的洞穴天然石拱門。它拔地而起,恰似一道騰空而起的彩虹,讓人感嘆造物主的神奇與魔力。這也是現如今已發現的國內外溶洞中無此先 例的奇觀,因此它是這個洞內第二大世界級景觀。
鈣膜片邊壩
右邊腳下這塊平坦的石台稱為“空中舞台”,據說是當年美猴王手握金箍棒展示武藝的地方。在平台 上還有黃仙洞中的第三大世界級景觀“鈣膜片邊壩”,這裡是一個眾石壁中排出的小泉,流量很小,全年清澈可見,由於這泉水的不斷流出,從而在石壩 頂部和壩坡上沉積了純白色和半透明的碳酸鈣薄板和方解石膜片,它的成因就如我們見過的煮沸的牛奶放涼後表面結成一層膜一樣。面積如此之大,國內 外溶洞罕見,但這鈣膜片非常脆弱,不可用手觸摸它,因為如此珍貴的世界奇觀是不可再生的。
![黃仙洞 黃仙洞](/img/a/c24/nBnaukTMiFDN2EWYkVmYmJmZlRjNlFzMiVjZwIDMygDMmNzNzETMkJGNj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邊石池大廳
在大廳的頂端,面前的這種景觀,老百姓習慣叫它“梯田”、“仙田”、“滄海桑田”。無論叫 什麼,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整個溶洞最具特色的地方——被稱為世界之最的邊石池景觀。說它世界之最,是因為在全世界所有已探明洞穴中,無論是邊石池 的面積還是數量,黃仙洞都是位列第一的。
![黃仙洞 黃仙洞](/img/7/11c/nBnaugTNhV2MwcjZwkTY0EDMjJmY2MWM1EmY3MmZmNmNyIDO5E2M0UDN2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黃仙洞第四個世界級奇觀。它共有1833個面積超過1平方米的邊石池,而總面積竟達到了2萬平方米,中科院的地質權威專家在此地作實地考察後,也發出“如此宏大壯觀的溶洞景觀,實屬罕見,中華一絕”感嘆。當豐水期來臨時, 每個邊石池裡的水都向外溢,霎時間,白波流動,玉練布地。入冬後,水乾石枯,這裡仿佛又成了溝壑縱橫的黃沙石原。大批的遊客多在此留連忘返,暢 懷極目,情不自禁折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的成因是:首先,當滴水或慢流水流到洞底較低洼處,在低洼地積滿水後,水就從較低的一池邊溢出。二 氧化碳在溢流處的水中逸出,促進碳酸鈣在溢流處沉積。這樣沉積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了邊石壩。邊石壩圍成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就稱為邊石 池。經過千萬年的相同複製,邊石池越集越多,就形成了現在的世界奇觀,經勘測,這些邊石池最大的有160平方米,最深的1.4米。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19.47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