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治陽黃兼表證。發熱惡寒,無汗身癢,周身黃染如橘色,脈浮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 類型:中藥
  • 來源 : 《傷寒論》
  • 功用 : 解表發汗,清熱利濕
方劑概述,臨床套用,蕁麻疹,急性濕疹樣皮炎,瘙癢性皮膚病,藥理作用,改善肝功能,利尿,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方劑概述

【組成】麻黃6克(去節) 連軺6克(即連翹根)杏仁6克 赤小豆10克 大棗12枚(擘) 生梓白皮(切)10克 生薑6克 甘草6克(炙)
【用法】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主治】陽黃兼表證。發熱惡寒,無汗身癢,周身黃染如橘色,脈浮滑。
【方論】方中麻黃、杏仁、生薑辛散表邪,宣發鬱熱;連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濕熱;大棗、甘草調和脾胃。諸藥合用,使表里宣通,濕熱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黃疽可愈。

臨床套用

蕁麻疹

套用本方加減:炙麻黃10g,連翹10g,銀花10g,三角胡麻10g,蟬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9g,赤小豆50g,小薊30g,浮萍草20g。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後濾汁去豆納諸藥,再煎半小時即可,一次性煎約500ml。分早晚2次服。風寒襲表加荊芥10g,防風10g;風熱加菊花10g,減炙麻黃為5g;腹痛加白芍30g;搔癢難忍加地膚子10g,白鮮皮10g;反覆發作的慢性蕁麻疹加防風10g,黃芪30g。治療蕁麻疹118例,男85例,女33例;年齡3-73歲;病程3日至40餘年。結果:風團、瘙癢消失,隨訪1年以上未復發為痊癒,共65例;風團、瘙癢消失3月,1年以內時有復發為顯效,共46例;服藥期間症狀消失,10日至3月復發為有效,共4例;服6劑症狀未減或雖減輕但10日以內又反覆發作,需配抗過敏治療者為無效,共3例;總有效率為97.5%。

急性濕疹樣皮炎

套用本方加減:麻黃9g,連翹15g,白桑皮30g,杏仁9g,生薑9g,大棗6g,大青葉3g。症見皮損腥紅灼熱加生石膏、生地;滲液多加苦參、黃柏;瘙癢甚加徐長卿、白癬皮;藥疹重用甘草至30g,赤小豆至60g;發於上部者加蟬衣6g,菊花20g;發於下部者加川牛膝9g,車前子15g。同時水煎,前2煎早晚各服1次,第3煎藥汁熱水洗浴或濕敷。治療急性濕疹樣皮炎100例,其中急性濕疹28例,黃水瘡20例,接觸性皮炎15例,藥疹13例,間擦性皮炎9例,隱翹蟲皮炎7例,脂溢性皮炎6例,日光性皮炎2例。結果:痊癒76例,顯效24例,有效率達100%。用藥最多為日光性皮炎1例,服藥25劑而愈。

瘙癢性皮膚病

套用本方加減:麻黃9g,連翹15g,荊芥15g,防風15g,桑白皮15-30g,杏仁12g,赤小豆30-60g,生薑6g,甘草6-30g,地膚子30g。瘙癢甚加烏蛇、刺蒺藜、僵蠶;搔破流水加苦參、土茯苓、滑石;皮膚粗糙肥厚加當歸、首烏、雞血藤;丘疹形成結節加桃仁、紅花、赤芍;藥物過敏重用甘草30g,赤小豆60g,大青葉30g,水煎2次分早晚內服,第3煎藥汁加熱水洗浴。治療瘙癢性皮膚病130例,皮疹消退,瘙癢消失為痊癒,共78例;皮疹退有輕度癢感為好轉,共4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療程3-30日。

藥理作用

主要有改善肝功能,利尿,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改善肝功能

對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升高,本方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同時明顯降低血清總膽紅素含量。組織學檢查,本方使肝細胞損傷程度降低,且部分動物肝細胞基本恢復正常。

利尿

連翹、麻黃有利尿作用。

抗炎

連翹醇提水溶液有明顯的抗滲出作用及降低血管壁隱性作用,且能增加炎性性滲出細胞的吞噬能力。

抗病原微生物

連翹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