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魚肉

麻魚肉

麻魚肉,中藥名。為鯉科動物厚唇重唇魚Diptychus(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Herzenstein)、青海湖裸鯉Gymnocypris przewalskii(Kessler)、花斑裸鯉Gymnocypris edloniHerzenstein的肉。厚唇重唇魚分布於長江上游、雅礱江及黃河上游等水系;青海湖裸鯉分布於青海湖及其支流(倒渦河、大喇嘛河);花斑裸鯉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於黃河鄰近水系均有分布。具有祛瘀,排膿,消炎之功效。用於瘡癤化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麻魚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重唇魚屬、裸鯉屬
  • :厚唇重唇魚、青海湖裸鯉、花斑裸鯉
  • 採收時間:四季
  •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鹹,性平。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祛瘀,排膿,消炎。

主治

用於瘡癤化膿。

相關配伍

治婦女病、胃病:麻魚肉焙乾,研成細末,用溫開水或米湯沖服。(《常見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適量。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淨,取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1、厚唇重唇魚又名:麻花魚、重唇花魚。體長圓筒形,稍側扁,尾柄細圓。頭錐形,吻突出。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銳利的角質。唇發達,下唇表面具皺紋,左、右下唇葉在前方互相連線,未連線部分各自向內翻卷,無中間葉,唇後溝連續。口角有須1對,粗短,長度稍大於眼徑,末端約到達眼球後緣下方,咽頭齒2行,細圓,頂端尖,略彎曲,咀嚼面凹陷呈匙狀。體表裸露無鱗,僅在肩帶部分有2-4行不規則的圓鱗。側線平直。背鰭具2不分支的鰭條和8-9分支的鰭條,最後一根不分支鰭條為軟刺,無鋸齒。腹鰭1,9-10,基部起點一般與背鰭第7條分支鰭條相對。臀鰭2,5。胸鰭1,17-19,尾鰭分叉。體背部和頭頂端黃褐色或灰褐色,較均勻地散布黑色斑點,在側線下方也有少數斑點。腹部灰白或黃白。背鰭淺灰,尾鰭淺紅,有小紅點。
2、青海湖裸鯉又名:湟魚。體延長,稍側扁;頭錐形,呈馬蹄形;下頜前緣無銳利角質;下唇細狹,分為左、右下唇葉;唇後溝中斷;無須。身體裸露無鱗,除臀鱗外,僅在肩帶部分有3-4行不規則的鱗片;臀鱗每側23-27枚,行列前端到邊腹鱗基部。背鰭3,7-8;臀鰭2,5;胸鰭1,17-18;腹鰭1,8。下咽齒40(25-53)。下咽骨呈弧形,其長度為寬度的3.0-3.5倍。下咽齒細圓,頂端尖,稍彎曲,咀嚼而成匙形。鰾兩室,後室的長度為前室的2.0-2.7倍。腸管長度為標準長的1.5-2.0倍,腹膜黑色。體背部黃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淺黃色或灰白色,體側有少數不規則的塊狀暗斑,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微呈淺紅色或淺灰色。
3、花斑裸鯉又名:大嘴湟魚。體長形,側扁。頭呈錐形。口唇下位,口裂大。下頜無銳利角質邊緣,下唇較窄。無須。下咽齒2行,齒式為3,4-4.3。第1鰓弓的外側鰓耙14(12-18)個,內側鰓耙20(17-24)個。脊椎骨50個。頭部後方的肩帶部分有2-4行不規則的鱗片,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一列大鱗,體其餘部分裸露無鱗。背鰭有3根不分支鰭條和7根分支鰭條,其中最後1根不分支鰭條很發達,後緣兩側各有21-31枚鋸齒。臀鰭具2根不分支鰭條和5根分支鰭條。身體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背側部具多數不規則白斑紋,背鰭和尾鰭常有褐色小斑點。腹部為淺黃色或銀灰色。

生長環境

1、棲息於長江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寬谷河流中,在河灣回水處較常見。以水生動物石蛾幼蟲、端足蝦、石蠅的稚蟲等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期約在4-5月。分布於長江上游、雅礱江及黃河上游等水系。
2、喜生活的淺水中,也常見於灘邊洄水區或大石灘之間流水較緩的地方,或是在深潭、岩石縫中。為冷水魚類,適應強。在鹹淡水也可生活。幼魚孵出後,即成群游泳,多集中於河口。主要攝食動物性食料,以水生昆蟲及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蟲卵為最常見。分布於青海湖及其支流(倒渦河、大喇嘛河)。
3、生活於靜水或緩流中,以水底棲息動物和植物腐屑為食,有時也吞食一些小型魚類。每年的5-6月,集群產卵於江河的緩流或具沙底的淺水區。在深水區域內越冬。甘肅、青海、四川與黃河鄰近水系均有分布。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祛瘀,排膿,消炎。治婦女病,腸胃病,瘡癤化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