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蛇子

麻蛇子

麻蜥,蜥蜴科,已知約50種,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的溫帶和暖溫帶。中國產9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北和華北,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麻蜥
  • 拉丁學名:Eremias
  • 別稱:麻蛇子
  • 二名法:麻蛇子、馬蛇子、馬舌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爬行綱(Reptilia)
  • 亞綱:雙孔亞綱(Diapsida)
  • :有鱗目 Squamata
  • :蜥蜴科
  • 分布區域:亞洲、歐洲、非洲的溫帶和暖溫帶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生長習性,價值,

形態特徵

體長不超過100毫米。吻較窄,吻棱不顯。頭頂大鱗對稱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為粒鱗,腹鱗比背鱗大,近方形,向腹中線呈斜行排列。肩前方兩側至腹面有1明顯的皮膚褶形成的領圍,領圍游離緣為較大的鱗片。指、趾下面被棱鱗,股腹面有股孔。尾長為體長的1.5倍以上。

分布情況

已知約50種,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的溫帶和暖溫帶。中國產9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北和華北,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動物。個別種向東南分布到江蘇和安徽北部,但不超過長江。

生長習性

麗斑麻蜥棲息于海拔 250~1250米的草甸、草原、河灘、山坡的亂石草叢中。以各種昆蟲和蛛形類為食。4月末開始產卵,每產2~4枚,卵徑12~14毫米。7月初至8月底孵出幼蜥,剛孵出時全長17~19毫米。

價值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以麻蛇子焙乾存性,研粉裝膠囊內服,每次0.6~0.9克,每日1次。臨床觀察488例,顯效75例(15.5%),好轉263例(59.5%),總有效率為75%。實踐中發現,對痰多患者療效較好,無痰病人療效不佳。因此,又對131例痰多患者進行了療效觀察,結果顯效34例(25.6%),好轉79例(60%),總有效率為85.6%。其後又發現對辨證屬於痰熱者療效不好,甚至可使病情加重。為此,又進一步選擇寒痰型和濕痰型患者40例進行觀察,結果顯效19例(47.5%),好轉14例(35%),總有效率為82.5%。副作用:部分病例有口乾舌燥等反應。根據藥物效果及其反應認為,麻蛇子藥性似屬"溫"性;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痰液的分泌,因為患者服藥後不是使痰變稀容易咯出,而是痰量自覺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